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第三章 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包括毫针刺法及其他针法操作)

1、第三章 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包括毫针刺法及其他针法操作)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一、毫针刺法【准备工作】针盒内盛无菌毫针,无菌持物钳,75%乙醇消毒棉球以及消毒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一)选择针具针具的选择和介绍:临床常用的针具,一般粗细为28~30号,长短为1~3寸。

(二)选穴定位按照规范要求,取穴正确,定位准确。

(三)选择体位患者感觉舒适、安稳,并能适应持久留针;医者能在此体位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操作时顺手。

1.仰卧位:适用于取前身部(头面、颈部、胸腹、四肢前面)的腧穴。

2.俯卧位:适用于取后身部(侧头、胸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的腧穴。

3.侧卧位:适用于取侧身部(头颈、背、腰、臀、下肢后侧)的腧穴。

4.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胸、四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颊、耳、颈侧、上肢的部分腧穴。

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顶、后头、项、肩、背、上肢的部分腧穴。

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患者本身的体位,选取便于取穴的体位;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者,最好选取仰卧位,以防晕针;选穴处方时便要考虑到体位,尽可能采用一种体位进行取穴针刺。

(四)常规消毒1.医者手指术前以肥皂水洗净,然后以75%乙醇消毒棉球消毒。

2.施术部位以镊子夹住75%乙醇消毒棉球在所选腧穴部位处由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五)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灵枢》说:"右主推之。

左持而御之"。

《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刺手与压手应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针经指南·标幽赋》说:"左手重儿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则徐入,不痛之因。

"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如下:1.单手进针法: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中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入腧穴。

(1)夹持针柄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挟持针柄下段,中指指腹紧紧贴在针身旁,依靠拇、食指指关节的屈伸运动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挟持针身进针法:以右手拇、食指指腹挟持针身下端,针尖露出少许,进针时针尖对准腧穴快速刺入,不捻转。

其后拇、食指沿针身上移挟持针身上段或针柄,将针刺向深层。

适用于各种规格的毫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4种方法:(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刺入穴位。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挟持消毒干棉球并挟住针身下端,针尖露出二、三分,将针尖固定在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双手配合,左手下压,右手捻转,将针刺入穴位。

此方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或食、中二指将穴位部位皮肤向两边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指或食、中二指中间刺入。

此方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穴位进针。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部位上端进针。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位进针。

3.针管进针法:针管多为塑料,玻璃或者金属制成。

选用比毫针短3分左右的针管放在穴位皮肤上,将毫针放入针管内,左手拿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露在针管上端的针柄尾端快速叩击,把针尖刺入穴位,之后推出针管。

此法适用于儿童和对针刺恐惧的人。

(六)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它主要是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局部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而确定的。

一般可分为直刺、斜刺和平刺3种。

1.直刺:将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将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或者内有脏器的腧穴。

3.平刺:是将针与皮肤呈15°左右或者沿着皮肤以更小角度刺入,又称横刺、沿皮刺。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七)行针手法1.基本手法:(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

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提插法运用提插法时,提插幅度要均匀一致,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快慢一致每分钟60~90次;用力均匀,勿时轻时重;保持针身垂直。

通常认为,提插幅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其刺激量就小。

对于刺激量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就是捻转法。

捻转法运用捻转法时,捻转角度要均匀一致,一般宜掌握在180°左右;频率快慢一致,每分钟90次左右;用力均匀,勿时轻时重;不能单向捻转,以免针身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疼痛,导致滞针。

通常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其刺激量就小。

对于刺激量的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2.辅助手法:这是对基本方法的补充,目的是促进得到针感,包括以下6种。

(1)循法:是指医者用手指顺着径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上下轻柔地循按或扣打的方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指出:"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

"本法能激发经气,推动气血运行,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针刺不得气时,可用循法催气。

循法(2)弹柄法:弹法指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针灸问对》说:"如气不行,将针轻弹之,使气速行。

"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弹柄法(3)刮柄法:刮法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感的传导与扩散。

刮柄法(4)摇柄法:摇法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针灸问对》有"摇以行气"的记载。

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摇柄法(5)搓柄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搓捻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也称飞法。

《医学入门·针灸》说:"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

"本法能催气、行气,增强针感,宜在肌肉丰厚处施术。

搓柄法(6)震颤法:震颤法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感。

震颤法3.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而确立的不同的治疗方法。

补法,泛指能鼓舞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1)单式补泻手法:①捻转补泻:以捻转时用力的方向,或捻转的角度、频率、力度、时间分补泻的手法。

针刺得气后,在得气处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轻、速度慢者为补法;在得气处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轻、速度慢者为泻法。

或者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时间短者为补法;反之,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时间长者为泻法。

②提插补泻:以提插时用力的方向、力度、频率分补泻的手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的是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的是泻法。

③疾徐补泻:以掌握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分补泻的手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的为泻法。

④迎随补泻:以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分补泻的手法。

进针时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者为泻法。

⑤呼吸补泻:将针刺手法与患者呼吸相结合分补泻的手法。

患者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出针为补法;患者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出针为泻法。

⑥开阖补泻:以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分补泻的手法。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压为泻法。

⑦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行均匀的提插、捻转。

适用于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夹杂的病证。

(2)复式补泻手法:治病八法:①烧山火: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成浅、中、深三层(即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者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使针下产生热感,最后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出针后按压针孔。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法。

此方法用于治疗冷痹、虚寒性疾病等。

烧山火②透天凉: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成浅、中、深三层(即天、人、地三部),先直插深层,得气后按深、中、浅的顺序,每层各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使针下产生凉感,最后将针提至浅层留针,出诊后不按针孔。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配合呼吸泻法。

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透天凉③阳中隐阴法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深二层,先刺入浅层,得气后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刺入深层,得气后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

本法先补后泻,适用于先寒后热证。

阳中隐阴法④阴中隐阳法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深二层,先刺入深层,得气后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至浅层,得气后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本法先泻后补,适用于先热后寒证。

阳中隐阴与阴中隐阳二法宜在得气的基础上施术,亦可结合捻转补泻法,其六、九之数可视为六、九及其倍数。

二法均属补泻兼施法,除寒热病之外,还可治虚实夹杂之证。

阴中隐阳法⑤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

子午捣臼法是一种捻转、提插相结合的针刺手法。

其操作是:针刺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术。

本法调理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鼓胀等病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