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临床常用针
1寸
25m m
1.5寸
40m m
3寸
75m m
(二)针刺练习
●目的:指力、手法、灵活、协调、专注 ●方法: 1.纸垫练针——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进针、行针、手法、透刺 3.自身练针——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长(细)针 ●目标: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提插法 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前侧面)穴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穴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面部、颈前的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俯伏坐位 适宜于头项和背部的腧穴
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
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
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
均匀提插捻转
(四)针刺操作——留针与出针
• 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在体内。 在留针过程中还可作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 持续作用。一般留针20~30min。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进针。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撑开,使 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褶皱部位,如腹部进针
(四)针刺操作——针刺的方向
• 按腧穴分布部位:保证安全 • 按经脉循行方向:迎随补泻 • 按病情实际需要:气至病所
(四)针刺操作——针刺的角度
• 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皮肤 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有利与施 行各种行针手法;
• 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刺入, 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周围重 要脏器、血管、疤痕组织不宜直刺的 腧穴;
• 平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沿着 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
优良针具:针根无松动,针身光滑 挺直 ,无锈蚀及无弯曲, 针尖锋利无勾曲。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合适型号: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年龄、耐受性、形体肥胖、 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伏坐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
凡是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到恢复的针刺方
法称为针刺补法。
•
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方
法称为针刺泻法。
(四)针刺操作——针刺补泻
补法
泻法
提插补泻法
捻转补泻法 疾徐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 平补平泻法
重插轻提 轻插重提
小、慢、轻 大 、快、重
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
针尖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长短规格
寸 0.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1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毫米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3 0.22
(四)针刺操作——针刺的深度
影响因素
浅刺
深刺
年龄 体质 部位 经络 病情
老年、儿童
青年、壮年
形瘦体弱
形盛体强
头面、胸背部
四肢、臀腹部
络脉、阳经
经脉、阴经
虚证、阳证、表证、新病 实证、阴证、里证、久病
手法 时令 针感
补法 春夏 感应敏感
泻法 秋冬 感应迟钝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行针 又名运针,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侧头、面颊、耳部的腧穴
(三)针刺前准备——穴位揣定
选择依据 定位依据
中医学、针灸学取穴原则 经络腧穴定位方法
(三)针刺前准备——清洁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消毒 75%酒精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四)针刺操作——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 甲面将针刺入 。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 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2寸以上长针的进针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针从捏起 上端刺入。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得气的意义 • 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 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 • 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气至效至,气不至而不治!
不得气的原因 • 取穴不准 • 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 • 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经气虚衰 • 治疗次数过多,穴位迟钝
(四)针刺操作——针刺补泻
《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刺感应(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 种针刺手法。 得气
医者 指下亦有一种沉紧,鱼头钩饵的反应 患者 酸、麻、胀、重、蚁行感、传导感等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 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 捻转法
• 辅助行针手法:刮法 震法 循法 弹法 摇法 搓法 飞法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提 插 法
刺法灸法
—解常用针具及操作方法; • 2.了解灸法的内容、作用及适应证。
【索引】
• 一、毫针刺法 • 二、灸法 • 三、拔罐法 • 四、其他针灸技术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灸安置艾绒的部位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是持针着力之处 针根:针柄与针身的交界处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 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
一般是右手持针,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 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常用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