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摆在兽医工作者和养猪经营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类型,病原性腹泻和非病原性腹泻。
病原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非病原性腹泻主要是因为仔猪先天的生理因素、外界的环境因素、应激因素等引起的。
病原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
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四季常发,以排红色粪便和肠粘膜坏死为特征.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血便,有的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小气泡,恶臭.多呈急性,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最急性1~2d死亡,急性5~7d死亡.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
仔猪黄痢:病原体为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夏季多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口渴,迅速消瘦,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中含有凝乳小块,腥臭.严重者肛门松驰,排粪失禁,玷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
仔猪白痢: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或过浓过稠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最常见且较严重,1月龄以上较少发生,病程一般2~7d.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拱背,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
猪痢疾:由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
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
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不久减食,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粘液及粘膜,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胨状。
病猪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最后脱水衰竭而死亡。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雨潮湿季节多发.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初便秘,后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d在鼻端、两耳及四肢下部皮肤发紫,病猪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死亡.慢性型最多见,病猪体温稍升高,精神不振,初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病猪呈渐进性消瘦.
病毒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PEDV):主要发生于冬末春秋的寒冷季节,以11月份至翌年3月间发生较多,各年龄的猪均易感染,1~5日龄内仔猪感染率最高,症状严重,病死率也最高.病猪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日龄较大的猪症状较轻,日龄较小的猪症状较重.仔猪病初常呕吐,排灰色或黄色粥样或水样稀便,恶臭.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V):各年龄的猪均易感.以2周龄以下的猪多发,且死亡率较高.仔猪吮乳后常出现呕吐,不久出现剧烈腹泻,排水样黄色或灰色粪便,常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
轮状病毒病(PVV):以冬末春初季节最多,且多发于2月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可达50%.病猪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常于食后呕吐,排水样或糊状、黄色或灰褐色粪便,常因脱水在3~7d内死亡。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也有腹泻的症状,但患有猪瘟的仔猪一般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锥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的伴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或变成“僵猪”。
非病原性因素主要是由于应激(断奶、转群、换料、阉割、断尾等)、温度(天气骤冷)、低血糖、日粮粗蛋白含量过高、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电解质不平衡等原因引起。
在实际生产中,粪便要及时清扫,保持猪舍内干燥卫生。
要做好仔猪保温工作,最好的方法是在产栏内设立仔猪保温箱,箱底的木板上铺上草袋或麻袋片。
仔猪吃完奶后进去休息,吃奶时再出来。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经常成为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如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等等。
产房的消毒应选择对猪体无毒无刺激性、杀灭效果好的药物如安多福万金水对猪体及地面等进行喷雾消毒,每周1-2次,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对猪体及环境的污染。
仔猪在饮用污染的水后通常会导致腹泻,所以可以在饮水中加入安多福万金水,净化污染的饮水。
还可以使用安幼宝直接给仔猪喷服,有效地防治各种细菌病毒性腹泻。
初生仔猪消化系统不发达,机能不完善,因此提早开食能刺激仔猪胃肠的发育和分泌机能的完善,对于预防仔猪腹泻的发生很有必要。
仔猪诱食开始时间不应晚于7日龄。
在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哺乳期内开食早采食量多的仔猪,断奶后很少发生消化不良而下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