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晏子、侮辱、敝国、拱手、柑橘、淮南、盗贼、尊重、赔不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晏子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晏子机智的辩才和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晏子巧辩方法的分析和运用。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晏子和晏子出使的背景资料。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

两人面对面的站着。

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

”可见巧妙的语言能够化被动为主动。

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看看晏子是如何机智巧妙地挫败楚王的。

生齐读课题,讨论“使”字的意思。

“使”是“出使”,就是一个人代表一个国家去访问另一个国家。

晏子是真名吗?为何称为晏子?古代中还有哪些人称为“子”(“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
师生交流有关晏子的资料。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身材矮小(一米四左右)、其貌不扬。

二、检查预习,介绍背景。

1、检查生字词。

“晏子、侮辱、敝国、拱手、柑橘、淮南、盗贼、尊重、赔不是”。

2、找出两个文章的关键词“侮辱”、“尊重”。

3、在文章中找出这两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并画出。

(两个词在文章的开头和结果,也就是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4、学生提出疑问?
(1)晏子为何出使楚国?
(2)楚王为何侮辱晏子?怎么侮辱?
(3)晏子怎么赢得尊重?靠什么赢得尊重?
5、教师相机介绍晏子出使出国的背景资料。

齐国在春秋时期是最强大的诸侯国,到了齐景公时,由于他贪图享乐,齐国开始走向下坡路。

而此时,南方的楚国却正在蒸蒸日上,成为春秋时期另一大军事强国。

在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他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公开齐国,齐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

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三、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文章大意。

3、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

(三次、找出楚王的三次笑“冷笑”、“陪着笑”、“笑嘻嘻”,相机板书钻狗洞、笑无人、诬齐盗)
四、品读故事、体会晏子的智慧
(一)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读第一次较量,画出晏子被侮辱的地方。

2、晏子理应受到何待遇?楚国应该怎么显示?结果受到何待遇?
3、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
4、读读下面三个回答,哪个更合适?
(1)、唉,谁让人家楚国强大呢?我还是走吧?(软弱)
(2)、我千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楚国,理应获得款待,怎么能钻狗洞?真实岂有此理!(强硬)
(3)、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不卑不亢)
5、怎么形容晏子的语言?(板书:巧妙)
6、用什么语气读?
7、师用强硬语气读晏子反驳句子?生评论。

8、生自由朗读。

9、指名读,师生点评。

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我们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

(二)、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生自由朗读,找出比较巧妙的地方。

2、生交流汇报。

(1)、晏子回答“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

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举袖成云、摩肩接踵、欺君之罪等
(2)晏子回答“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3、晏子语言特点。

(板书:精妙)
4、感情朗读。

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

(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把动作、神态、语气通过表演体现出来。


5、学生表演,师生相机点评。

(三)、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学生自读、自悟。

2、交流晏子的语言妙处。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

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3、体会妙处。

将“也许”一次,替换为“一定”可不可以?
4、晏子语言特点。

(板书:绝妙)
五、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交流:
(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①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2)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3)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3、自始至终,晏子改变过吗?(没有,不变的是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4、谁被改变了?(楚王)
(1)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狗洞,最后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2)第二次,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才,只让你这个小个子来,最后只好(陪着笑)。

(3)第三次,楚王说齐国人没出息,犯罪偷盗,最后只好(赔不是)。

7、晏子赢得楚王的尊重,仅仅靠的是嘴吗?还有什么?
8、引出“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五、拓展训练、推荐阅读
1、将课文改为话剧,分角色饰演。

2、读《晏子春秋》,感受男子的语言艺术。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钻狗洞巧妙
侮辱笑无人精妙尊重
诬齐盗绝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