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国际石油贸易现状的研究分析

关于国际石油贸易现状的研究分析

关于国际石油贸易现状的研究分析学生姓名:魏雪学号:320110928490年级:2011级摘要:世界石油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迅速。

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结构变化将推动国际石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石油储量及其分布的不同,加之石油在各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各国维护本国能源安全的目的,使得世界各地各国十分重视该国的石油进出口。

衍生出贸易保护主义与反垄断主义。

随着竞争的激烈发展,石油贸易方式不断向多元化、多样化、体系化方向演变。

石油实货交易中心的规模化、功能化日益突出,形成了包括现货合同、远期合同、中长期合同等在内的体系化交易方式;石油纸货交易规模增长迅速,尤其是石油期货在整个石油市场交易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金融市场、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套利交易、现金交割以及期货转现货、期货转掉期和差价合约等新的衍生工具在石油交易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我国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之一,在国际石油贸易中面临着挑战。

分析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现状,加强我国能源安全,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

关键词:国际石油贸易,现状,挑战,对策1.引言世界石油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迅速。

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结构变化将推动国际石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石油储量及其分布的不同,加之石油在各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各国维护本国能源安全的目的,使得世界各地各国十分重视该国的石油进出口。

衍生出贸易保护主义与反垄断主义。

随着竞争的激烈发展,石油贸易方式不断向多元化、多样化、体系化方向演变。

石油实货交易中心的规模化、功能化日益突出,形成了包括现货合同、远期合同、中长期合同等在内的体系化交易方式;石油纸货交易规模增长迅速,尤其是石油期货在整个石油市场交易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金融市场、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套利交易、现金交割以及期货转现货、期货转掉期和差价合约等新的衍生工具在石油交易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我国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之一,在国际石油贸易中面临着挑战。

分析当前国际石油贸易现状,加强我国能源安全,是十分必要与紧迫的。

2.正文2011年对全球能源行业而言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阿拉伯之春”的动荡撼动了能源市场,并突显了通过维持剩余产能和战略储备来应对供应中断的重要性。

日本地震和海啸是人道主义灾难,并迅速对日本和世界各地的核能和其它燃料供需造成了影响。

石油价格创下了历史新高。

当前世界石油产销状况如下:全球石油消费增长0.7%,达到8800万桶/日,涨幅为60万桶/日,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再次成为化石燃料中全球消费涨幅最小的化石能源。

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减少1.2%(60万桶/日),是过去六年中的第五次下滑,下探到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增长2.8%,即120万桶/日。

尽管油价居高不下,由于局势动荡,中东和非洲等产油区域的石油消费增幅低于平均水平。

中国再次成为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最大来源(增长5.5%,即50.5万桶/日),但增速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

以量计算,中间馏份油再次成为增长最快的精制炼油产品,这是过去十年中第七次出现这种情况。

全球石油产量的年增长幅度为1.3%,即110万桶/日。

石油产量的净增长几乎全部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其中沙特阿拉伯(增产120万桶/日)、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拉克的产量大幅增加,完全弥补了利比亚停产(减产120万桶/日)所带来的缺口。

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卡塔尔的石油产量均创下历史新高。

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产量大致保持稳定,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哥伦比亚的产量增长弥补了英国和挪威等老产油区域产量的持续衰减,以及其他某些国家所出现的意外停产。

美国的石油产量的涨幅连续三年在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中雄踞榜首(增加了28.5万桶/日)。

随着陆上页岩油产量持续强劲增长,美国的石油产量达到了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全球炼厂原油加工量增长0.5%,即37.5万桶/日,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所有的净增长都出现在非经合组织国家,增量为68.5万桶/日。

尽管经合组织的原油加工量减少了31万桶/日,美国的原油加工量逆势增长了11万桶/日,这使美国有史以来首次成为成品油净出口国。

全球炼能利用率下降到81.2%,这是因为全球炼油能力增长了140万桶/日(+1.5%),在过去六年中第五次超过原油加工量的增速。

2011年,全球石油贸易量增长2%,即110万桶/日。

石油贸易量达到了5460万桶/日,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62%,而该比例在10年前为58%。

去年,约三分之二的石油贸易量增长源自中国,而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增长13%(600万桶/日)。

美国净进口量比2005年的峰值降低了29%。

去年,81%的石油出口增量来自中东国家。

原油在2011年的全球石油贸易量中占70%,但去年全球石油贸易增量的三分之二为成品油。

图2.1 来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12》石油储量的不同决定了国际石油进出口格局。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分区域石油产量与消费量的差别。

我们的探明储量数据年复一年地表明,世界油气资源供应并不存在结构性短缺现象,只是漫长的开发时间及某些地区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勘探开发限制仍在形成挑战和阻碍,使我们难以用合理价格去供应能源,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化石燃料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尽管石油仍是主导性燃料,其所占份额已连续12年出现下降。

煤炭再次成为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

图2.2 来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12》由图,亚太地区、北美地区及欧亚大陆是世界三大主要石油消费地区。

亚洲交易中心地位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亚洲有望成为全球三大原油定价中心之一。

随着国际石油市场中重质高硫原油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建立一个有别于西德克萨斯中质油和布伦特油能反映重质高硫原油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对独立的石油市场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而围绕这一新的定价中心的争夺将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图2.3 来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12》由图,国际石油价格在今后几年仍将呈现上升趋势。

国际石油贸易基准油价格形成过程中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

尽管现货市场仍是形成国际石油贸易基准油价格的基础,但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并能大大增加交易的流动性,通过标的原油品种的交易,对世界原油价格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

金融属性在世界原油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石油价格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油价涨势。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图2.4 来自《BP世界能源统计2012》由图,各国炼油毛利使各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竞争地位不同,获利不同。

美国连续三年成为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中石油产量涨幅最高的国家。

北美的成功范例表现出通过鼓励竞争和创造公平商业环境可以推动创新,并最终实现此前不可及的新型“非常规”资源生产。

我国应加强技术创新,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世界石油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迅速。

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结构变化将推动国际石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石油储量及其分布的不同,加之石油在各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各国维护本国能源安全的目的,使得世界各地各国十分重视该国的石油进出口。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石油贸易呈现出新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结构变化将推动国际石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这是因为,一方面,国际石油贸易的区域分布格局和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随着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和对石油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供需地域不平衡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国际石油贸易规模会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与石油贸易量逐步扩大和石油贸易日渐活跃相伴随的是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和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国际石油贸易将成为石油公司盈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贸易方式不断向多样化、体系化方向演变。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石油实货交易中心的规模化、功能化日益突出,形成了包括现货合同、远期合同、中长期合同等在内的体系化交易方式;另一方面石油纸货交易规模增长迅速,尤其是石油期货在整个石油市场交易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金融市场、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套利交易、现金交割以及期货转现货、期货转掉期和差价合约等新的衍生工具在石油交易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3.结论我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面对问题的解决对策完善国内石油市场体系,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中的话语权。

随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国内石油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应该从世界石油市场的高度出发来看待国内市场建设对保障国内供给的作用。

我国应在借鉴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多层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多元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国内实货交易市场,有步骤地推进纸货市场的建设,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为重点的多层次、开放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允许国际大石油公司、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等参与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提高国内石油市场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争取成为全球性石油定价中心之一。

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构建多元化的进口渠道。

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挥中国经济崛起的优势,将石油合作纳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性的各种对话和交流。

此外,在合作的产油国开展先进技术展示,进行产业交流,以市场换取稳定的石油供应,也是稳定与产油国关系的重要方式。

稳固现有石油进口来源渠道与拓宽石油进口来源地并行,以降低由于石油进口集中度过高可能带来的风险。

推动石油企业国际化,保障国际石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培育企业竞争力最为有效的手段,我国应逐渐打破国有贸易一统的局面,在竞争中促进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能力的全面提高。

建设成灵活、发达、安全的石油运输网络体系。

运输方式要实现多元化,尤其是增大海运能力和管输能力。

海运仍将是石油运输的主要方式,应改变我国油轮运力小和油轮吨位小的现状,建设一支能基本确保我国石油供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油轮队伍,降低运输成本。

通过西北、东北、西南三个渠道建立或扩建输油管道,形成海陆相得益彰的运输通道。

目前,要充分利用已建或在建的陆地输油管道,着重扩大中亚、俄罗斯至中国管线的运输能力。

加强法制建设,积极有效利用WTO的国际贸易规则,以促进本国贸易发展。

积极推进体制、法规和石油市场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为政府调控和企业参与国际石油贸易提供制度和信息保障。

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建设,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交易信息的安全管理和信息的公开披露要建立一套制度,统一口径,以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泄露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著作:[1]作者:胡国松,任皓书名:《石油金权:国际石油贸易真相考证》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0-1 引用部分:P21-61页期刊:[1]《BT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6月)》[2]作者:单卫国文章题目:《国际石油贸易变化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期刊名:《国际贸易》年份:2011年期数:0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