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理论与实践
城镇体系的理论探索,多见于职能、等 级规模、空间三大结构。
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学对城镇体系 理论方法做出初步总结,将内容归纳为 “三结构一网络”,将步骤概括为“历 史、现状和条件分析-趋势预测-指导思想 拟定-组织结构规划-方案评估”。
应运而生的区域规划、城镇群规划、都 市圈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 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人口 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 境保护规划、生态建 设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 资源综合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 粮食生产规划、交通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空 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 评价国土空间的基础上,确定各级各类主体功能 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 定位、开发方向、管制原则、区域政策等。
5.人口管理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
6.环境保护政策。
7.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 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 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 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 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和乡(镇) 五级。
根据需要可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 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 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市、村镇规划, 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 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 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 城镇化格局,将国 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
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 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 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 经济、资 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典型案例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佛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肇庆市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2006-2020)
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及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影响 (如分工、集聚与区域关系的变化)
信息、高速交通等现代技术的影响(城市 的成长、融合与竞争)
政府职能的变化(管治;美国为何只停留 在研究上)
自由市场的失败(对生态、社会文化、公 益等非经济资源无能为力) 区域城镇化与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 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
由目标终极型规划转向过程实施型规划
主要内容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 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 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 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基本理念
由自上而下强制型规划转向双向互动互 求的协商型规划 由经济单目标型规划转向综合目标性规 划 由城镇为重点转向区域、城乡整体规划 由面面俱到型规划转向问题型规划 由单方案刚性规划转向多方案弹性规划
由虚调控型规划转向以空间管制为手段 的实控型规划
由单规划模式转向多规划模式(侧重资 源开发;侧重城乡一体化……)
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关键要调整完善 相关政策,主要有:
1.财政政策。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 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 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
2.投资政策。
3.产业政策。
4.土地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 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确保18亿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