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全媒体背景下新闻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要]面对全媒体热潮般地涌现,作为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源头,高校新闻教育不能静观其变。

细数媒体风云变化之时,新闻教育要积极应对,理性思考,创新改革。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教育专业建设
2011年4月1日,由清华大学、凤凰卫视主办的“华语媒体高峰论坛——迎接全媒体时代”在清华大学举行,这是海内外华文传媒在学者与企业领袖,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媒体之间首次专门针对“全媒体”这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面对全媒体热潮般地涌现,作为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源头,高校新闻教育不能静观其变。

细数媒体风云变化之时,新闻教育要积极应对,理性思考,创新改革。

一、我国进入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不是简单的“跨媒体”行为,而是媒体之间互补、融合的体现,拥有最全的覆盖面、技术手段、媒介载体和受众传播面。

2008年,“全媒体”一词频繁出现。

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等行业都快速与“全媒体”接轨。

“媒体融合”率先成为传统媒体升级全媒体的试金石。

这种“融合式”的方式就是在拓展新媒体手段的同时,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

首先报刊实现“全媒体”。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3月在全国首开先河,全面整合集团内的媒体记者,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探索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
运营平台,产生印刷报纸、手机报纸、数字报纸等产品形态。

相继,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众多地方报业集团旗下创建网站,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报道,搭建全媒体报道平台。

目前,《南方都市报》被业界认为是获得全媒体集群最大品牌影响力的媒体。

由一份日报起,《南方日报》内生多种品牌报刊,如《南方农村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人物周刊》《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风尚周报》等,形成一个平面媒体集群。

奥一网、南方网的上线,使平面媒体集群进入了广播电视领域,从内容、渠道、介质等方面真正实现了“南都,无处不在。


其次广播、电视尝试“全媒体”。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广播网实现了中央电台所有奥运报道广播信号同步网上直播,尝试广播、门户网站、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五大终端的融合。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中央电视台提出全媒体转播报道世界杯的概念,投入第一、五、七套节目,高清频道,付费风云足球频道,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对本届世界杯赛进行了全程直播和全面报道,抢占了新媒体世界杯报道的制高点,台网联动,优势互补,提高传播效益。

再次“全媒体出版”竞争亮相。

全媒体出版是指既延续传统的纸质出版,同时创新发行网络版、手机版、影视版等多种媒介出版形
式,将内容资源最大化利用。

2008年12月,冯小刚的首部长篇小说《非诚勿扰》以全媒体方式同步出版。

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图书的同步全媒体出版。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杜拉拉升职记》《蜗居》《山楂树之恋》等一批畅销书也得到全方位开发,影视与出版联姻结出累累硕果。

二、全媒体对新闻教育的冲击
身处全媒体时代,受众享受着信息多元选择的自由权利,享受着多媒体融合打造的视觉盛宴。

如此大信息、高速度、多媒介的新闻报道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

单一技能的新闻记者在媒体竞争中逐渐呈现劣势,单一媒介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足以吸引受众的眼球,传统体裁界限分明的写作方式也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

此时,培养新闻人才的高等学府也真切感受到这个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

一方面,毕业生挤破头想进媒体,却越来越难。

另一方面,许多媒体抱怨找不到理想的毕业生。

很多媒体都很遗憾,公开招聘,最后录取最多的不是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

《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曾说过:“三种人被需要,就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

现在我又加了一个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

”在很多人看来,新闻学专业应该好就业,实际上,新闻学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

据相关数据表明,不少知名高校新闻学院新闻学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都呈下降的趋势。

早在2008年,全媒体正被普遍认识和研究时,中国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上,许多媒体老总就提出用人需求。

当时,据专家保守估计,未来3到5年内,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在60万到80万人之多。

可见,新闻业界提供就业岗位并不少,问题还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薄弱。

随着我国全媒体步伐的加快,媒体不断整合,推陈出新,媒体市场竞争加剧,业界越来越需要适应新的传媒业发展、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类毕业生。

三、新闻教育“全媒体”改革
新闻教育如何跟上媒体环境和媒体业务的需要,国内的新闻学院和新闻专业已经开始重新审视传媒发展趋势,融合了“全媒体”特征,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全媒体”新闻教育。

1、专业建设整体目标融入新内涵
以天津体育学院新闻专业为例,它的专业建设目标为:依托地域优势与体育特色,整合现有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在教学内容、课程实践体系方面突出体育文化传媒的特点和规律,打造学校教学与业界互动的新闻传播学复合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新闻传播理论、体育传媒规律和媒介传播技术,适应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发展趋势、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媒体融合”和“新媒体”的引入,体现了专业力图与全媒体接轨的发展目标,由此,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都会紧密围绕该目标,统一思想,实现新闻教育的新突破。

2、“四位一体”的专业建设体系提供全面发展平台。

在人才培养中探索“学校特色+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专业壁垒,加强文理渗透,体现学理与应用技能的结合,提出了基础理论教学、基础实验教学、校内实践创新与校外平台拓展“四位一体”的专业建设体系。

(1)基础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选修课程,提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平台;(2)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开放的实验教学方法和信息化的资源与管理,提供学生专业实践训练的平台;(3)校内实践创新机制包括学生科研立项、竞赛类立项和校内实验基地,提供学生科学实验、研究的平台;(4)校外平台拓展体系包括实习基地、学术交流等,提供学生接触媒体前沿的平台。

通过该体系,学生可以在理论、实验、科研、运用等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全媒体对人才的各方需求。

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新举措
重视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培养学生全媒体的思维方式。

(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课程间的联系,将采写、摄影、摄像、视频制作、网络传播等能力有效结合,培养“全能型”人才。

(3)实施专业背景下的通才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

(4)大胆开发、建设新闻实验室中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验室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

(5)增强与新媒体的联系,大
幅度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和领域。

(6)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上各项措施,无论是培养学生学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还是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全媒体需要,胜任全媒体时代“全能型”记者的殊荣。

参考文献:
[1]詹新惠.全媒体人才培养重在思维转换.军事记者.2011-4
[2]吴自力.全媒体热潮下的冷思考.新闻实践.201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