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尤其是微博出现后,新闻评论出现哪些变化和问题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速度发展,网络数字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也有人叫做“后网络传播时代”。
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有四大特征:一是互动性。
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先进者可以对网络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这使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是快捷性。
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具有更加传播的特点,为传播媒体打通了渠道。
三是大众性。
新媒体由于形式多样,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
四是多元性。
新媒体不断的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示形式表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和力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中国的新闻媒体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新闻评论的繁荣也引人注目,其数量和影响与日俱增。
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网络评论、博客言论等新媒体评论给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
当代新闻评论作为强化、反馈新闻报道效果的有力形式之一,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生活、监督社会、整合资源的力量。
新闻评论在当代尤其是现时代的发展,可谓华丽转身,既是传媒深化报道机制、重建主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又是公民表达、公民参与的有力工具,更是构建公共空间、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路径。
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媒体的出现有关。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海量信息、低门槛为特点的新媒体,克服了内容单薄、寄生性强的弱点和不足,通过整合的手段,不断拓展人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将人和媒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争夺新闻受众群的同时,也扩大了受众群。
新媒体以海量信息、反应快捷见长,传统主流媒体则是以真实性、权威性制胜。
传统媒体通过纸质媒体扩版、电子媒体增加频道的方式,在内容方面增加了厚度,以应对公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
但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媒介时代,光靠简单的事实性信息,已经无法制胜,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向度的信息,在转型期更需要具有指导性的观点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资讯拼搏,而转向了更有厚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观点竞争时代,因此,一个全新的评论时代到来了。
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多是以政治性、思想性为诉求点,追求宣传为王。
在此背景下,公众的价值观相对趋同,以党报为主要阵地的新闻评论,则面孔庄严、义正辞严,虽然不乏评论佳作,但总的来说形式单一,说教味浓,语言老套干瘪,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之后,出现了全新的变化。
因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公民发言成为可能。
网民们可以在BBS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尤其是微博)等阵地上,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
这种被解放了的表达欲望,刺激了网民们的评论欲望,开发了普通公民的评论潜力。
网络评论以崭新的、革命性的方式出现,网络上不乏真知灼见,更不乏观点激荡,再加上简单、随性的评论形式,对传统的新闻评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新媒体的发育,是一种技术进步。
新媒体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则远远不止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多元的观点表达成为可能。
新媒体的冲击,为评论生态的变化提供了契机;传统主流媒体的介入和发力,为评论生态的变革提供了支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为评论生态的繁荣提供了动力。
具体说来,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出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评论地位显著提高报纸的四大要素分别是新闻、评论、广告和副刊。
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有党报的社论或少量的专栏刊发评论,多是报纸评论员和党政领导的作品。
今天的评论生态之繁荣,让人为之瞩目。
不仅阵地多,刊发数量大,各媒体对评论的重视也成为当然的选择。
主流党报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一如既往地重视评论,并且评论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改观。
都市报有影响的评论版也越来越多,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
新华社也大大加强了评论的经营,《新华时评》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品牌。
电视评论的分量也越来越足,不仅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影响深入人心,各地的广播、电视评论,都风起云涌。
网站的观点频道更是网站经营的重中之重,有影响的有人民网的《观点频道》、新浪评论、湖南红网的评论等。
评论不仅成为媒体的旗帜,更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些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中国青年报》和《新京报》的评论,就成为其品牌的核心支撑。
2、公民表达更加自由评论是以批评性见长,此批评不是狭义上的批判、揭露,当今评论的价值标准是理性、建设性。
不仅要发挥舆论监督、针砭时弊的投枪和匕首的功能,更要发挥解疑释惑、深入人心的作用。
它其实是一种公民表达,公民可以就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小到社会事件,既可以直舒胸臆,也可以微言大义。
评论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也成为公共领域建构的一种路径。
不抓辫子、不扣帽子成为共识,“解放思想,首先是解放表达权”,这一主流思想,成为公民自由表达的一个强心针和定心丸。
公民表达的自由,不仅仅是政策和思想的界线被放宽了,新媒体所提供的技术保证也功不可没。
网络发言的自由,手机短信、微博的随意,都使得自由的内涵有所拓展。
当然,这种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而是在国家政策、法律范围内有限度的自由。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自由度的扩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纠偏、不断更新的过程。
新媒体时代对信息的解读需要引导,但引导需要的是艺术,而不是简单的禁声和封堵。
新闻生态的这种变化,也直接关系到评论的自由表达的生态。
3、评论领域越发宽广评论的领域越来越宽。
可以说,没有什么是不能评的,关键是怎么评。
时政评论厚重有力,经济评论议论风生,军事评论丰富多彩,文体评论群言无忌。
无论是公共话题,还是社会热点,无论是国际风云,还是政治议题,每个领域都有评论涉及。
评论领域的宽广,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
网络上无所不有,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使得评论更加自由。
网络评论自由也向传统媒体延伸。
评论领域的宽广,也与改革开放的风气有着莫大的关系。
越开放,越自信。
越自由、越宽广。
越宽广、越繁荣,评论生态的这一特点,是当代中国生机和活力的体现,也是中国逐渐强大、更加自信的表现。
4、观点碰撞日趋激烈“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一点,可以概括当今评论的生态。
评论的繁荣,在于冲突和宽容。
没有冲突,便很难有观点的交锋和激荡,也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在转型期,由于价值观念的多元、身份地位的不同,冲突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特征不可避免地投射到了新闻评论领域。
公民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路见不平有人吼,“有了快感你就喊”、“想唱就唱”的表达欲望,让表达的禁锢越来越少,对权威的迷信也随之稀薄。
精英人士垄断话语权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结束了。
正因如此,冲突的现实背景、自由表达的保障,使得观点的碰撞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常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观点的表达和碰撞,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立体,也更加客观。
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使得评论的素材俯首即拾;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得公民的评论素养逐渐提升,评论成为人人可用的工具,这也使得观点碰撞有了更加深厚的基础。
5、评论形态日趋丰富就报纸评论而言,评论的形式有社评、编辑部文章、来论、专栏评论、小言论以及编后等样式。
现在,主流的样式是以“时评”的形式出现的评论。
它基本上是来论。
报纸的评论版越来越成熟,不仅有社评以及对社评的回应,还有类似于西方报纸评论版专页。
有一句话评论,有“新闻点睛”。
有专栏评论,也有新闻述评。
有专家评论,也有百姓话语。
此外,“对话”这种形式的评论也更加普遍。
一些评论记者,通过与当事人或者某领域的专家的对话形式,更加深入地揭示新闻背后的事理。
广播、电视的评论也日趋多样化。
在这里,笔者所指的评论形态,不唯这些形式,而是指评论的方式更加丰富,可以有媒体的正规评论,也可以有网友的三言两语。
可以有厚重的本报评论员文章,也可以以“新闻跟贴”的“堆宝塔”的形式表现。
至于博客、播客、微博、手机短信等,自取所需,各尽其用,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都可以拿来一试。
这些评论样式,丰富了评论的形态,也改变了评论的生态。
6、评论时效更加及时以往的新闻评论,虽然名曰“新闻”评论,但除了少数针对性比较强的社论,多数是以思想性、说理性为主的专栏评论,也有一些见事说理的小言论,但多数时效性不强。
新媒体时代,热点事件很快就会成为舆论激荡的焦点,如果不能抓住时机,很可能会丧失最佳评论时机,因此,“时评”的走红就成为必然。
时评,它强调迅速及时,如果新闻是咖啡,评论则是咖啡伴侣,并且同步相伴,这样才能借助对新闻的解读,发掘和深化新闻价值。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的报道是全时空的,新闻评论也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只有第一时间的反应,才能够迅速占领舆论制高点,才能够有效地引导舆论。
因此,要像强调新闻时效一样强调评论的时效,只有及时的评论,才能和新闻一起,共同向受众呈现出事件的全貌。
7、评论作者身份多元新媒体时代,评论的门槛大大降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和看法。
评论的作者队伍,其身份也更加多元,一改早先的媒体专职评论员和党政干部的单调格局。
新闻时评队伍中,有大学生,也有专家学者;有平头百姓,也有领导干部;有宣传部门的指定发言者,也有公共知识分子;有精英人士,也有草根人物。
《南方周末》甚至在来信版中,选取了一些小学生的发言。
评论的解放,是思想的解放,也是身份的解放。
人人都可发言,人人皆可表达。
这既是一种思想自由的表现,也是公民意识逐渐增加之后,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8、评论语言更加鲜活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评论的冲击,不仅仅是表达身份、表达领域、表达议题和表达尺度的冲击,其新鲜、自由、活泼而有生命力的语言,也改变了传统评论语言的严肃有余、灵动不够的秩序和格局。
网络评论语言生动和活泼,也慢慢洇上传统媒体的页面。
现在的新闻评论,语言不拘一格,可以是生活中的大白话,也可以引经据典;可以是率性的表达,也可以有严谨的论证;可以直抒胸臆,也可是旁敲侧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鲜活是思想鲜活的体现。
少禁锢、多自由,自由会使表达更加轻松、更加有趣,而语言的鲜活,则使评论脱掉了沉重的外衣,以更直接的方式、更有效率的表达、更吸引人的说理来传播观点。
这是当代新闻评论生态的一个最值得肯定的方面。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生态呈现出多元、冲突、宽容、鲜活的面貌。
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生活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问题都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新闻评论开放化从根本上说是对转型期社会特征的一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