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
单选题:
5年以内:
1.川崎病的主要死亡原因(C)
A脑出血B肺出C心肌梗死D心律失常
2.冠状动脉瘤常在疾病的第(B)发生。
A1-3周B2-4周C2-3周D1-2周
3.川崎病危害最严重的是(B)
A球结膜口腔黏膜充血B冠状动脉瘤破裂C手足硬肿D淋巴结肿大
4.某川崎病患儿丙球治疗中,T:38℃,正确的处理( B )
A减慢滴速 B 立即停药,汇报医生遵医嘱处理 C 继续输注,无需处理 D行物理降温,继续输注。
5年以上:
1.川崎病最有意义的诊断项目是(D)
A发热 B“杨梅舌” C淋巴结肿大 D指(趾)端和甲床交界处有膜状或片状脱皮
2.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形成的检查项目是(D)
A心电图BC反应蛋白C心肌酶增高D超声心动图
3.川崎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B)
A双嘧达膜B阿司匹林C丙种球蛋白D糖皮质激素
4.川崎病患儿使用过丙球后几个月内不能接种水痘、风疹、麻疹等疫苗:( D )
A 5个月
B 8个月
C 9个月
D 11个月
多选题:
5年以内:
1.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ABCD)
A发热B皮疹C双眼球结膜充血D颈淋巴结肿大E心肌炎
2.川崎病的护理措施中,正确的是(ABCDE)
A川崎病患儿饮食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B鼓励患儿多饮水
C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以免抓伤和擦伤D对半脱的痂皮用干净的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
E口唇干裂的患儿,可以涂护唇油。
3.川崎病的常见护理诊断(ABCE)
A体温过高B皮肤完整性受损C口腔黏膜受损D疼痛E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受损
4.阿司匹林是川崎病首选治疗用药,可发生哪些不良反应:(BCDE)
A 发热
B 恶心
C 呕吐
D 腹痛
E 胃溃疡出血
5年以上:
1.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中,应为(ACDE)
A 发热、高达38-40℃,持续1-2周
B 全身出皮疹,并可见水疱及结痂
C手足皮肤广泛硬性水肿,关节肿胀、疼痛和关节僵直 D指(趾)端膜状脱皮
E双眼球结膜充血
2.川崎病的护理措施中,正确的是(ABCDE)
A川崎病患儿饮食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B鼓励患儿多饮水
C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以免抓伤和擦伤D对半脱的痂皮用干净的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
E口唇干裂的患儿,可以涂护唇油。
3.川崎病的常见护理诊断(ABCE)
A体温过高B皮肤完整性受损C口腔黏膜受损D疼痛E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受损
4.川崎病患儿使用过丙球后11个月内不能接种哪些疫苗:(ACDE)
A 水痘
B 百白破
C 腮腺炎 D风疹 E麻疹
案例分析一:
患儿男孩,3岁,因发热5天伴皮疹1天入院,查体:体温38-40℃,呈驰张热,躯干、四肢见猩红热样皮疹,双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呈“杨梅舌”,手足硬肿,指(趾)端和甲床交界处有膜状或片状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心尖部可闻及收缩部杂音,并伴有心音低钝,心律不齐。
5年以内:
1、患儿的初步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答:川崎病。
诊断依据:⑴发热5天伴皮疹1天⑵双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呈“杨梅舌”⑶手足硬肿,指(趾)端和甲床交界处有膜状或片状脱皮⑷颈部淋巴结肿大。
2、简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皮肤黏膜的表现?
答:(1)皮肤表现:皮疹在发热的同时或发热后出现,呈向心性、多形性,常见的为呈斑丘疹、多形性红斑样或猩红热样,无疱疹及结痂,躯干部多见,持续4~5天后消退;手足皮肤呈广泛性硬性水肿,手掌和脚底早期出现潮红,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2)黏膜表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和流泪;口唇潮红、皲裂或出血,舌乳头明显突起、充血成草莓舌。
咽部弥漫性充血,扁桃体可有肿大或渗出。
3、如何对皮肤进行护理?
答: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每天清洗患儿皮肤,剪短指甲,以免抓伤和擦伤;衣被质地柔软而清洁,每天便后清洗臀部;对半脱皮的痂皮用干净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
5年以上:
1、简述此病的临床表现?
答:(一)主要表现:①发热:体温38~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1~2周,甚至更长,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皮肤表现:皮疹在发热的同时或发热后出现,呈向心性、多形性,常见的为呈斑丘疹、多形性红斑样或猩红热样,无疱疹及结痂,躯干部多见,持续4~5天后消退;手足皮肤呈广泛性硬性水肿,手掌和脚底早期出现潮红,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③黏膜表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和流泪;口唇潮红、皲裂或出血,舌乳头明显突起、充血成草莓舌。
咽部弥漫性充血,扁桃体可有肿大或渗出。
④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质硬有触痛,表面不红,无化脓,热退后消散。
(二)心脏表现:可于病后1~6周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冠状动脉瘤常在疾病的第2~4周发生,心肌梗死和巨大冠状动脉瘤破裂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三)其他: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腹痛、肝肿大、黄疸等)、关节疼痛和肿胀。
2、此病使用丙球的意义是什么?
2.答:降低冠状动脉受损的危险,并缩短发热时间,有助于实验室异常指标的恢复。
3、大剂量使用丙球,护士在用药中要注意什么?
答:(1)首先应用丙种球蛋白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发生,因其对机体是一种异种蛋白,表现为暂时性发热、畏寒及皮肤潮红、胸闷、心悸、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所以在用药前应使用抗组胺类药物或地塞米松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2)其次要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输注该液体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一般在微量输液泵调控下以15-20d/min的滴速为宜,10-20h内输入,以减轻心脏负荷。
(3)未使用的冰箱内保存,复温后方可使用。
(4)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及尿量变化,保持24h出入量的平衡,并准确记录。
(5)若患儿需要采血时应在远离心脏的腹静脉、四肢静脉取血,切勿在颈部取血。
(6)明确告知家长,患儿应用过丙种球蛋白11个月内不宜进行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疫苗的预防接种。
案例分析二:
患儿,男,6岁,因“发热和全身皮疹7天”入院,入院7天前出现发热,当时测体温38.7℃,全身出现大量红色皮疹,压之褪色,入院5天前体温再次上升到39.0℃,同时双眼充血明显,对侧手心和脚心红肿明显。
目前出现双手指端膜状脱皮。
查体:体温37.1℃,P80次/分 R20次/分,血压90/60mmHg, 体重22kg,身高110cm,咽部充血,双扁桃体Ⅱ度肿大、充血、可见少许白色渗出物,双手指端膜状脱皮和双手掌脱皮,四肢关节无肿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WBC14.2×
10E9/L,N66.4%,L25.4%HB109G/L,PLT296×10E9/L,CRP19.8g/L,血沉58mm/H,第一次查心超未见异常,6天后复查心超彩超示左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0.34cm,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内径0.32cm,B超示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和腹腔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入院诊断:川崎病。
入院后给予大剂量人血丙种蛋白、青霉素、阿司匹林、硫糖铝等治疗。
5年以内:
1、患儿目前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答:①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小血管炎有关
②体温高:与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③口腔黏膜受损:与小血管炎有关
④潜在并发症:心脏受损
2、患儿使用阿司匹林的作用的什么?
答:抗炎、抗凝的作用,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能防止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阻塞。
3、使用阿司匹林期间,有何注意事项?
答:①阿司匹林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所以在发药时应事先告诉患儿及家属在饭后服用,以减轻其副作用。
②此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凝血酶原而引起出血,服药期间应避免患儿的受伤出血。
③应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防止鼻黏膜过于干燥而出血,观察其他出血的症状。
5年以上:
1、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答: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⑴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趾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⑵多形性红斑;⑶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⑷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⑸颈部淋巴结肿大。
临床表现如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2、患儿为什么要用硫糖铝?如何使用?
答:由于川崎病患儿要应用阿司匹林减低血液黏滞度,一般要用6个月左右,阿司匹林刺激性大,而小儿的胃肠道组织较柔嫩,所以要给予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服用,同时预防修复口腔黏膜受损。
硫糖铝必须空腹服用,一般饭前半小时服用。
3、患儿出现了双手指端膜状脱皮和双手掌脱皮,如何做好相关护理?
答:(1)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软布擦洗皮肤,便后及时清洗臀部,擦干后涂抹锌氧油,动作轻柔。
(2)衣被质地要柔软,经常更换,勿擦伤皮肤。
(3)勤剪指甲,对半脱的痂皮应用干净剪刀剪除,切记强行撕扯。
(4)防止继发感染和出血。
4、该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时间适宜吗?剂量和时间上有何要求?
答:使用时间适宜。
剂量为1-2g/kg,推荐剂量为2g/kg,于8-12小时静脉缓慢输入,丙种球蛋白宜于发病早期10天以内应用,可迅速退热,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