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二中2019届高三第四次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50分)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
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
”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
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这充分说明甲骨文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2.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
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
由此可知A.宗法关系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B.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D.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3.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诸本纪,将孔子、陈涉列诸世家,为医者、游侠、刺客、滑稽、货殖、日者专门立传,还记述了周边少数民族、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
这些记述表明《史记》作者A.具有可贵的平民立场和广阔的眼光B.在高压政治压力下难以对史料进行精挑细选C.意图以著史求得当朝统治者的青睐D.对野史、少数民族历史、外国历史感到好奇4.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九卿如奉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管宫警卫)廷尉(管司法审判)宗正(管宗室事务)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分为吏、兵、刑、户、礼、工六部。
下列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A.秦代把行政工作分为九类,比唐代的六类更加严密B.唐代基本革除了秦代残留的贵族政治残余C.唐代的六部制相比秦代的九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D.从九卿到六部,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加深5.据记载,科举制在唐初有进士(诗赋)明经(儒家经典)明算(数学)明法(法令)等科并行同考,而到后来,仅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此变化A.反映了儒学统治地位确立B.说明科举较注重行政能力C.不利于实用性科技的发展D.体现了科举制的日益完善6.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7.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
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
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观点强调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经济发展的活跃性D.经济形态的突破性8.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9.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
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A.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B.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C.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D.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10.王韬《瀛壖杂志》中谈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学,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
由此可见A.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B.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C.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D.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11.1936年,历史学家范文澜以通俗的语言写成《大丈夫》一书,以“道德与事业并重,而着重点更在道德”的标准,选取了从西汉到明代的25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的大英雄,并“希望每个读者也都学做大丈夫”。
这体现A.评价历史人物应以道德标准B.史家通过史料实证重现了历史C.史家叙事彰显了其家国情怀D.史家调整历史解释以适应时代12.1943年国民党挑起了一场“中国之命运”的论战,抛出了“哪个党能够救中国”的议题。
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
这场论战A.有利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B.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C.有利于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D.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土壤”13.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代表参加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为副主席。
这表明A.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多党政治B.践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14.据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谷牧回忆:“经陈云(国务院副总理)批示在一五期间,上海约有270多家轻工、纺织工厂迁往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份,还有一些服装加工、饮食服务业也到内地生根开花,远的到了内蒙古。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有利于调整新中国工业布局C.健全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D.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15.1980年9月一份中央文件强调:农村中凡是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
这一文件A.鼓励农民突破集体经济的框架B.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肯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创新D.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16.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
这揭示了古代雅典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D.具有权力制约思想17.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可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
这说明罗马法A.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B.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C.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D.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18.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
这种变化A.反映了内阁权力向议会的延伸B.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C.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D.说明内阁左右了议会的立法19.下表是1750—188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
表格数据的变化可说明A.垄断推动英美制造业领先世界B.中印两国已成为英美的原料产地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制造业格局20.“‘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A.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B.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21.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这说明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诞生的实际原因是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纳空间尽失B.民族矛盾尖锐导致阶级矛盾激化C.工业革命与当时生产关系的矛盾D.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政治力量22.十月革命后,美国政府外交上不承认苏联。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法西斯侵略的扩大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23.1933年12月,联共(布)决定,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
除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外,其它欧洲国家可按意愿参加。
l939年4月,苏联向英法建议: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
这反映了A.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期待B.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C.由于意识形态导致两大阵营的对抗D.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24.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
为此,这些国家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B.开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D.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25.有学者研究发现,2008年10月以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短短几个月,世界贸易减少了约20%,但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2008年到2009年的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世界贸易的恢复也快得多,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B.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的实现C.贸易保护退出历史舞台D.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二、非选择题(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
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
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
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
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材料二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