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意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
——《六忍歌》忍得一时气免去百日忧陈毅被绑不计恩怨一般说来,社交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明自己。
这样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
忍让是一种美德。
亲人的错怪,同事的误解,讹传导致的轻信,流言制造的是非……此时生气无助消除烦恼,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平日的工作生活中,同事之间有些小矛盾而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有一方能够“委曲求全”、豁达忍让,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从而维持和谐的气氛。
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斤斤计较、互不相让,只会使大家都得不偿失。
当然,能够忍让的一方也必然是具有高度自信和坚忍品质的人。
陈毅同志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
在游击战争期间,他曾经被自己的同志当做投降了国民党的叛徒,捆绑了三天三夜,不给饭吃,还差点被枪毙。
但误会消除后,陈毅不但毫不动怒,还安慰捆绑他的同志,这种豁达宽容,是一种不计个人恩怨荣辱的宽广胸怀,是值得敬佩的美德。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深明大义的忍让,遇事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往往能从顾全大局的角度来考虑。
自制力推你走向成功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遇到很多挫折,一个随意让情绪“喷”出来而不能自控的人,一定是与成大事无缘的。
只有学会自制和忍耐,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稳的心态,才能客观地把问题解决,才能攀上胜利的巅峰。
新的一届竞选又开始了,一位准备参加参议员竞选的候选人向自己的参谋们讨教如何获得多数人的选票。
其中一个参谋说:“我可以教你些方法。
但是我们要先定一个规则,如果你违反我教给你的方法,要罚款10元。
”候选人说:“行,没问题。
”“那我们从现在就开始。
”“行,就现在开始。
”“我教你的第一条方法是:无论人家说你什么坏话,你都得忍受。
无论人家怎么损你、骂你、指责你、批评你,你都不许发怒。
”“这个容易,人家批评我,说我坏话,正好给我敲个警钟,我不会记在心上。
”候选人轻松地答应道。
“你能这么认为最好。
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个戒条,要知道,这是我教给你规则当中最重要的一条。
不过,像你这种愚蠢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记住。
”“什么!你居然说我……”候选人气急败坏地说。
“拿来,10块钱!”虽然脸上的愤怒还没褪去,但是候选人明白,自己确实是违反规则了。
他无奈地把钱递给参谋,说:“好吧,这次是我错了,你继续说其他的方法。
”“这条规则最重要,其余的规则也差不多。
”“你这个骗子……”“对不起,又是10块钱。
”参谋摊手道。
“你赚这20块钱也太容易了。
”“就是啊,你赶快拿出来,你自己答应的,你如果不给我,我就让你臭名远扬。
”“你真是只狡猾的狐狸。
”“又10块钱,对不起,拿来。
”“呀,又是一次,好了,我以后不再发脾气了!”“算了吧,我并不是真要你的钱,你出身那么贫寒,父亲也因不还人家钱而声誉不佳!”“你这个讨厌的恶棍。
怎么可以侮辱我家人!”“看到了吧,又是10块钱,这回可不让你抵赖了。
”看到候选人垂头丧气的样子,参谋说:“现在你总该知道了吧,克制自己的愤怒,控制情绪并不容易,你要随时留心,时时在意。
10块钱倒是小事,要是你每发一次脾气就丢掉一张选票,那损失可就大了。
”古往今来,成功通常皆是成于能忍耐,有自制力的人。
诚然,那些能够忍住一时情绪的人,确实要比情绪容易冲动的人能够担当较重大的责任与职务。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因一时情绪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呢?美国第三届总统杰斐逊曾经说过:当你动怒的时候,在讲话前从一数到十;当你激愤时,先从一数到一百。
只有这样,才可能让那些唠叨的父母、聒噪的妻子、挑剔的老板和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平静下来,我们的耳根才能得到清净,社会也才能减少许多的事端。
永远别在盛怒之下做事从前,国王与随从们到森林中去打猎,并且还带着一只强悍威武的老鹰,这只老鹰被训练出来专门打猎。
只要国王一声令下,它就会飞向云端,向下四处寻找猎物。
如果碰巧发现鹿或是兔子,它就会快速地扑上去,将其擒住。
这天,国王的运气并不好,他与大家走散了,天气又很热,国王觉得十分口渴。
他找来找去好不容易找到一处山泉,而且是一滴一滴地从岩石缝中滴出来的。
国王从马背上跳了下来,从袋子里取出一个小银杯,去盛接那慢慢滴落下来的水珠。
国王花了很长时间才将杯子装满,他迫不及待地把嘴凑到杯边。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天空中传来呼呼的声音,接着他的杯子就被打翻了,水泼洒在地上,倏地就渗入地缝里。
国王抬头一看,原来是他养的老鹰。
国王捡起杯子,又继续接落下的水滴。
他还没有接到半满就把杯子举到嘴边。
这时,那只老鹰再一次扑下来,把杯子从他的手中打落。
这下子,国王有些生气了。
他大声吼叫着:“如果你再乱来,我要把你的脖子砍断!”然后,他又拿杯子盛水。
但是,在他预备要喝水之前,老鹰又一次冲下来。
愤怒的国王拔出剑刺中了它,可怜的老鹰没来得及叫一声就倒在了血泊中,但这次国王的杯子还是落在了地上。
国王气呼呼地继续向前走,他想找到水的源头,大饮一通。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积水的池塘,但是他惊讶地发现,在水池里有一条死去的巨大的毒蛇,他顿时明白了。
他哭喊道:“我的老鹰救了我,它对我如此忠诚,而我竟然把它杀了。
”他又伤心地回去,找到老鹰的尸体,把它厚葬了。
从此以后,当他再发怒时,他就告诫自己:永远别在盛怒之下做事。
怒是七情六欲的一种。
怒极了就会做出事后让人懊悔不已的事情。
德国军队中有这么一个规定:遇到不满的事情,如果当场提出要讨论或者解决,是一定会遭到拒绝的,必须过一段时间,待当事人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再提出讨论。
这个规定确实有其必要。
因大怒会导致冲突引起战争,小怒则导致纷争引起殴斗。
因一时冲动或在气头上而做出错事的例子并不少见。
唐太宗听信谗言无心辨别张蕴古的是非,一时意气用事,错杀张蕴古,还因卢祖尚拒绝君命,一时大怒又下令杀了卢祖尚。
后来唐太宗意识到自己因一时怒气而杀人是暴行而自我悔过;汉高祖刘邦曾怒刑萧何,之后认错,自比桀纣。
发怒导致内心的和气被破坏,激发事物朝不正常的方向发展,如果内心的怒火不被扑灭,那么它就犹如原野上燃烧的大火,其气势和后果是非常令人恐惧的。
倘若只因一时的愤怒,就将自己及亲人置之脑后,这难道不是糊涂吗?凡是冲动型的人,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莽撞行事往往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
要时刻记住王蒙的话:“在任何处境下保持从容理性的风度。
心存制约,遇事三思,留有余地。
”所以孔圣人告诫:“忿思难。
”是说人如果要发怒的时候,应当考虑由此而来的患难来抑制自己的愤怒。
100万只青蛙腿的故事一位农夫来到城里一家餐馆,向老板打听是否需要青蛙腿,并说他那儿有整整100万只。
餐馆老板听后吓了一跳,问农夫从哪儿找到那么多青蛙!农夫回答说:“是这么回事,我家附近有个池塘,里面有上百万只青蛙。
一到晚上它们就开始叫,我都快被它们逼疯了!”于是农夫和餐馆签订了一项协议,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向餐馆供应青蛙,每次500只。
很快第一次交货的时间到了,农夫又来到了餐馆,可是他的手里只拎着两只瘦骨嶙峋的青蛙。
老板很奇怪,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农夫回答说:“是我搞错了,池塘里只有这两只青蛙,那么多的噪声都是它们俩发出的。
”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它们就像几百万只青蛙在耳边呱呱叫,使我们躲在床上彻夜难眠。
黑暗中,我们总是感觉问题比实际大,但是第二天清晨,在黑暗过去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所有问题不过如此。
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不要为那许多的小事耗费掉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这是很重要的。
不被琐事困扰,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这样才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做该做的事,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是一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左右逢源,这样你才会有许多朋友;相反,眼里不揉半粒沙子,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
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老手”,然而早年时,他也曾犯过小的错误。
在他的回忆中说:有一天晚上我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我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
他错了,我知道,我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
为了表现优越感,我很讨嫌地纠正他。
他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位先生一时下不来台,不禁有些恼怒。
当时我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我身边。
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我就向他求证。
葛孟在桌下踢了我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
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我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
”他回答:“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无伤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
这样不但能保全对方的面子,维持正常的谈话气氛,还能使你有意外的收获——在对方和在场的人的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印象。
做人不能太较真,认死理。
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
当然,要真正做到不认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养,需要善解人意,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从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
李世民盛怒要杀养马人谁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当然这也包括我们的下属。
面对下属的过失,由于职权上的关系,一般上司的反应总是怒气冲冲,非得把下属骂一个狗血喷头不可。
然而严苛的批评是无益的。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所要批评的人,不论其是否有错,都将会执意强辩,自觉不自觉地采取防卫行动,为自己寻找合理的解释。
而一旦批评直接伤害了对方的自尊,他就会开始反击,这样就更不可能反躬自省、承认错误了。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满脸怒气,要杀为他养马的人,旁人没有一个敢替养马人说话的。
这时,长孙皇后走过来,她见皇上的脸色不好,知道又有了不愉快的事,于是柔声问道:“皇上在为什么事生气呢?”李世民告诉她说:“我的那匹最心爱的马好端端的突然死去,一定是养马人不负责任,让马吃了什么东西。
你知道这匹马跟着我南征北伐,立下赫赫战功。
现在无病而死,叫我怎么不伤心呢?因此,我一定要杀死这个养马人,看谁以后还敢不负责任!”长孙皇后很不满意李世民的做法,想说几句好话救下养马人,可是握有至高无上权利的皇上正在气头上,恐怕帮不了这个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