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方法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参与全球文化竞争与合作、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次提到“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一问题。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责任担当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坚定信念。
迄今为止,如何破解“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一全新课题,虽然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成果很少,这既反映了该问题研究的难度,也迫切要求我们抓紧研究、攻克难关。
一、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形成条件及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利因素分析增强中华文化国家影响力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分析和把握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条件。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要被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接受,首先应当有清晰的价值观定位,使价值观具有普适性和吸引力。
同时,还要根据他国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标准、现实需求,通过成功的翻译、发达的文化产业、先进的传播能力进行有效传播。
此外,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小,还与该国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提升该国文化影响力具有潜在的作用。
具体来讲,一是要有具有吸引力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文化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任何民族文化能否被外部世界广泛接受,主要取决于其价值观的普适性和吸引力程度。
“‘二战’以后,美国的流行文化风靡全世界,除了这些文化形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外,最主要的是这种文化形式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3]“崇尚自由和个人英雄主义始终是美国电影的一大主题。
在新型的具有文化特色的电子游戏中,美国的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体现得很充分。
全世界的人们,通过美国的流行文化,看到了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青年人的创业机会,激发起人们对民主自由的向往。
”[4]88,194因此,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确立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即使文化传播有基本主题,也通过富有吸引力的价值观来体现文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
二是要借助成功的翻译。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是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翻译,各国的文化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流通,但因为有了翻译,才使各国文化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发生影响,这是翻译更高层面的价值。
”[5]但是,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到两种社会文化,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真正成功的翻译,必须超出语言表层的局限,从更高更广的文化层面来进行翻译研究。
三是要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和贸易体系。
文化产业兼具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文化产品输出不仅会带来丰厚利润,而且还能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带出国门。
任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扩张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都与其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贸易输出分不开。
比如,“在美国,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并在各个领域都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它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
文化软实力,既给美国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更实现了美国观念和价值的对外强力渗透。
美国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美国的军事、美国的武力来形成的,而是靠美国的文化、美国的精神和美国人的办事方式、行动原则来形成的,而这,恰恰是通过文化及其产业化传播来成就的。
”[6]59因此,通过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来推销文化产品,是增强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面。
四是有先进的传播能力。
多样化的传播渠道、高超的传播艺术是传播能力的核心构成。
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是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文化的传播范围、影响范围和影响效度。
在当今世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传媒集团,对于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主动权至关重要。
五是比较符合他国实际需求。
这里的需求包括现实需求和审美需求两个方面。
所谓现实需求,是指特定的民族文化对于其他民族的现实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所谓审美需求,是指该民族文化能够被对方所理解并产生美的享受。
因此,传播民族文化必须有“量身定做”的意识,只有真正符合他国民众需求的文化才能在异国他乡具有感召力和生命力。
六是强大的经济实力。
任何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固然与文化及蕴含文化元素的载体力量直接相关,也与该国经济实力是否强大密切关联。
一方面,经济实力可以为文化“走出去”提供物质前提;另一方面,经济本身具有“溢出效应”,一个国家经济实力越强,其文化就会越引起普遍关注,外部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会更大。
一般来讲,“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可能拥有丰富的‘软实力’资源要素,但不大可能会拥有强大的‘软实力’。
……物质上的成功使得一种文化和思想变得具有吸引力,而经济和军事上的失败则会导致缺乏自信和特性危机。
”[7]因此,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
文化要真正走向世界,发展强大的经济实力始终是硬道理。
当前,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首先,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不可抗拒。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频繁,中华文化“走出去”已经跨越了国界障碍。
其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世界眼球开始转向东方,世界各国在关注中国发展模式、分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球性机遇的同时,也在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尤其是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与中国在国情上具有相似性,在西方文明走向衰弱日益明显的背景下,他们非常乐意学习中国经验和中华文化,并形成了空前的“中华文化热”。
再次,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张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倡导以和谐为导向的“不结盟、不称霸、不争霸、不当头、不当附庸”的发展理念,这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的精神旗帜,而且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认可,并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广泛的认同基础。
最后,随着科学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文化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共识,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文化的普遍重视,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前提。
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现状评估及原因探析客观评估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尤为必要。
1.文化“走出去”现状评估。
近年来,我国努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国家艺术创造引导扶持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与扶持规划”、“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国家美术收藏和捐赠奖励工程”等相继实施。
文化“走出去”进入“试水”阶段,电影、出版、演出、动漫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文艺界人士开始瞄准不同国家民众的审美需求,用世界眼光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对经典剧作进行创意包装,通过商业化、市场化渠道营销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比如,舞剧《红楼梦》和《风中少林》、舞台剧《功夫传奇》、歌剧《杜十娘》、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蓝猫”卡通系列品牌等在海外都引起强烈反响。
如今,文化贸易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有力推手。
“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
2010年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
图书出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出现明显改善。
2003年至2010年期间,逐步建成的8个文化中心举办的大文化范畴活动达3000余起,参加中心汉语、武术、舞蹈等各类教学培训的学员达3万多人;驻在国部级以上政要出席活动约500余起,在配合外交大局、传播中华文化、树立国家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
”[8]但是,客观地讲,我国文化“走出去”模式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近年来,我国采取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手段致力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如文艺团体在国外演出,在各国巡回展出的中国文化周进行文化推介,在世界各国创办孔子学院推广中国文化等。
这些都有力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但也要看到,它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成本过高,参观者不能身临其境地亲身感受文化,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我们在看到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看法日趋客观和积极的同时,也不能盲目地认为西方国家已经完全正面地看待中国。
中国文化要真正变成国家实力的组成部分,不是使外国人猎奇式地偏好中国文化表象化的东西,而是必须要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基本价值的体认。
”[9]另外,由于西方国家在科技、国际传播能力、文化产业、舆论话语权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有限,文化产品与海外知名文化品牌相比差距很大,文化贸易逆差仍然存在。
2.文化“走出去”困境的原因探析。
一是重文化交流轻文化贸易现象长期存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和现代文化市场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国际化文化贸易营销体系建立滞后,外向型文化产业集团、世界级文化品牌没有形成,文化“走出去”的长远整体规划不够,这既造成文化对外贸易的巨大逆差,也极大制约了文化的国际传播。
二是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对文化生产力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
在坚持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突出“硬实力”建设,没有把“软实力”置于战略层面来认识,没有看到文化的经济功能,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以重视和发展。
有的甚至认为,随着GDP的增长,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会水涨船高,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三是意识形态纠结的长期困扰。
文化走出去,人们最直观的认知,就是要让文化产品走出去。
那么,究竟作为文化核心构成的价值观要不要走出去?政治制度、发展模式要不要走出去?这些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
四是在加入世贸之前,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程度还不高,物质产品的国际化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加入世贸之后,我国还一度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其商品属性认识不足,这使文化产品对外输出一直存在难以逾越的认识障碍和误区。
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我国对外贸易还主要是停留在经济科技方面。
五是对中华文化的开发整理不够。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对中华文化有深入了解,善于把中华文化的精髓推介给国外民众。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对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普遍价值认识不足,对传统文化“珍品”和当代社会先进文化的开发利用不够,还没有形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准、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