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考研复习笔记考试科目:社会工作实务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一、个案工作1个案工作的涵义与特点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者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这个定义界定了社会个案工作的性质,指明了个案工作的目标在于增进个人与社会的福利,手段和途径则是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的助人知识及活动来帮助个人和家庭。
2个案工作的理论与主要模式(1)危机介入模式危机的概念由埃里克·林德曼和吉拉尔德·卡普兰在20c40y-50y提出,个案工作中危机是指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危机不一定非要是灾难性时间,可以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同时也是有开头结尾的持续性过程,危机是问题与希望的并存。
危机与压力不同,危机是短期现象,个人会力图尽快重建以前的和谐,压力的概念则含有长期压迫的感觉,但危机和压力又是有联系的,处于危机的征兆则有可能是人们的抱怨和忧伤。
危机介入术:1.开始阶段—第一次会谈时要收集案主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然后要弄清其最大问题是什么,从而把问题集中在目标上,找出真正问题。
2.中间阶段—工作者进一步收集资料,扩大对案主的认识,如可以把当前发生的事件与过去生活经历相联系,指出前因后果的关系,以帮助案主改正对问题的认识。
3.结束阶段—回顾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如何,提醒案主结束的时候到了,并与案主一同回顾已经取得的进步。
危机介入模式的有关理论:人格理论,自我心理学,观察学习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把引起危机的事件或者原因具体化,清晰化,为危机作出迅速判断,工作者要担当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积极并系统化的介入个案的角色。
要限定时间,鼓励案主面对未来。
(2)任务中心模式任务中心模式认为,个案工作应该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效率和效果,既要考虑如何更有效的帮助案主,又要节约时间和金钱。
该模式应用于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这八类。
步骤:1.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
2.阐述目标以及要完成的任务。
3.在快结束时与案主回顾重要的进步并鼓励案主,帮他确定进一步工作领域,从而结束个案工作。
该模式优点: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针对案主也是对于案主有关的系统的;该模式工作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强调案主的优点和优势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将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等地位而不是单向由案主向工作者倾诉。
该模式要求的能力:倾听、抓住问题核心、达成协议、沟通与回应的能力。
(3)社会—心理模式社会—心理模式是将案主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
该模式是一种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方法,是系统的认识论。
自我防卫机制,是个人应付焦虑、防止自我过分强大、保持心里平衡的手段。
人格有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生物的我,它总想冲破一切障碍获得满足,从而获得生存空间,根据享乐原则行事,属潜意识层面。
超我是社会化的我,根据道德原则行事,对本我有制约作用。
自我则在本我、超我之间起平衡作用,根据现实原则行事,调和内部本能和外部现实环境以满足需要。
弗洛伊德指出,一个健康的人格应该是这三部分的平衡。
自我强度指永远处于改变中的一种应付挫折、控制冲动、合理使用自我防卫机制的能力。
社会—心理模式的框架:1.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强调自我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针对问题—内部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外部环境问题。
3.目标—理解和改变人及其所处的环境,或者二者同时进行,即直接介入和简介介入并举。
4.案主角色—案主如同病人,处于被动位置。
5.工作者角色—研究、诊断和治疗者。
(4)行为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的个案工作的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
四种学习形态:1.反应学习—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本质是人对环境刺激的本能反应。
无条件反射是不受人意识控制的,不是学习获得的;条件反射是学习形态。
2.操作学习—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行为,即控制或者操作条件,相应的产生一个期望的行为。
斯金纳认为改变了条件即改变了结果,如果一种行为被强化,它的出现频率就会增加,要想得到期望的行为即强化它。
3.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不需要经过“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
4.认知学习—认知学习认为人会感受和思考,即人赋予事件以意义,人的思想和感受影响人的行为。
技巧与过程:1.技巧—正强化(奖赏)、负强化(惩罚)、角色扮演、榜样。
2.过程—建立关系,评估问题,找出要学习的正确行为并示范让案主进行角色扮演,布置作业,评估。
行为主义个案工作框架:1.理论基础—学习理论2.适应问题—恐惧症、抑郁症、焦虑、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
3.目标—小而具体,可测量以便评估4.案主角色—测量行为的基础、频率、强度、周期及其中环境,写日记记录行为。
5.工作者角色—直接积极的教育帮助者。
(5)叙事治疗模式叙事治疗模式是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透过“故事叙说、外话、解构”,使人变得更自主、有动力。
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真理的是生活于特定情境中的人们建构出来的,而语言正是这种建构的工具和结果;社会建构主义—是该模式的哲学基础,认为客观的现实并不存在,现实是人们借着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
模式的特点:能让工作者和案主反思、调整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人如何赋予过去意义就表示人将以如何的态度面对未来,一旦从充满问题的故事中解脱出来,人将以更客观有力的方式处理他们的问题。
治疗过程:1)与案主或家庭一起对于困扰问题做出彼此均同意的定义。
2)将问题拟人化,并找出压迫案主的意图和方式。
3)探讨问题是怎么干扰、支配或使案主失去信心的。
4)发掘在哪些时候案主并未受问题支配或生活并未受到干扰。
5)找出过去的证据,来证明案主和家庭有足够的能力站起来,应付和解决面临的问题。
6)引导案主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来将要过的生活。
7)找出一群观众来听取案主表达新的认同感和故事。
在过程中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使案主确信自己并不是问题的本身。
技巧:1)问话---在互动的间歇提问,以引导出案主自己真正想拥有的经验。
2)解构式问话---鼓励案主从不同角度定位故事以扩大案主的视野去发现问题。
3)开启空间的问话---构建独特的结果。
4)发展故事的问话---提出发展故事的问话引导故事的重写。
5)意义性问话---鼓励案主思索并体验独特结果、较佳方向和新故事的涵义。
6)故事的建构7)回响与强化。
二、小组工作1小组工作的涵义与特点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与1959年指出,社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的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
其功能有影响个人发生转变、社会控制、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再社会化这四个方面。
小组一般有六个基本特性:小组存在于一人以上,成员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成员对小组有认同感,成员间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小组中有自己的控制方式,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氛围。
2小组工作的理论和主要模式小组工作的主要理论来源是社会学、心理学、系统理论,社会学---1.心理学理论是在小组工作中用的最多的理论,运用在工作中时以个人的工作为焦点,其鼻祖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问题源起于在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这类冲突或许是儿童期某些需要未得到满足,抑或是经历了的心理创伤。
当个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会用自卫手法处理冲突。
通过小组实践,人们可以建立起他们处理个人关系的技巧、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自信心。
2.学习理论,重点在于成员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小组行为。
主要方法有三种: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强化条件反射理论—立足于人的行为受行动的结果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是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学习的。
3.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帕森斯认为小组是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这个小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时,试图保持一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平衡。
主要模式:社会目标模式—理论来源于系统论和社会学的观点,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该模式特点为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治疗模式—以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基础,关注的是各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不是社会,其介入重点是为个人提供一个小组的治疗环境,为个人提供心理康复和行为指导,帮助小组成员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最佳状态。
互动模式—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场论,关注小组成员和小组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
该模式既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要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
除了以上模式以外,还有相关的小组工作模式,有过程模式,行为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小组中心模式。
3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前属期阶段:小组的开始阶段,小组成员初进小组,心理状态是观察和探求身外环境,对他人既接近又回避的保持着戒备,处于矛盾的困境。
工作者的鼓励促进他们考察、改善外部条件,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
第二阶段—权力和控制期:成员慢慢熟悉环境后,试着通过权力竞争与控制的过程,认识和确立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从而形成小组组织的初步结构。
第三阶段—亲密期:小组的成员对小组的投入增强,关心其他成员,开始意识和承认小组的经验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小组额目标。
第四阶段—分辨期:小组成员彼此熟识,对小组有较高认同,成员们更加联合、客观、合作,以至能提出更现实的建议或计划,并实施大型的方案、项目。
第五阶段—分离期:小组目标已经实现,成员们面临分离,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新的资源以满足他们自己社会的、娱乐性的和职业性的需要。
4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原则:1.认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及行为的多样化。
2.认可小组是多种多样的及行动是多样化的。
3.真诚的接纳每一个人4.建立有目的的助人关系。
5.鼓励及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实现有益的合作关系。
6.适当的修正小组过程。
7.鼓励成员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小组活动。
8.促使小组成员投入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9.鼓励小组成员通过冲突去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10.为小组成员提供各种新机会。
11.明智的运用制约。
12.有区别的运用工作方案。
13.对个人和小组的进步不断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