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

无损检测通用工艺

射线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总则1.1本工艺规定了射线检测人员资格,X射线照相方法和质量分级。

1.2本工艺适用于金属材料制容器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缝的射线检测。

1.3焊缝的射线检测除符合本工艺外,还应符合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规定及图样的要求。

2、引用标准2.1 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2.2《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2.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2.4《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3、人员资格3.1凡射线检测人员应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考核合格,并持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有效资格证书。

3.2评片人员应每年做一次视力检查,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并要求距离400mm能读出高为0.5mm、间距为0.5mm的印刷字母。

3.3检测原始记录应由相应Ⅱ级或Ⅱ级以上资格人员核对,射线检测报告须经相应Ⅱ级或Ⅱ级以上资格人员复核并签字后方能生效。

4、焊缝射线检测要求4.1射线照相质量要求压力容器焊缝一般选用AB级照相质量等级。

4.2焊缝表面要求必须经过外观检查,焊缝表面不规则程度应不妨碍底片上缺陷的辨认,否则应事前加以修整,合格后方能进行射线检测。

4.3射线照相的标记射线照相底片上必须有工件编号、焊缝编号、部位编号、定位标记、搭接标记及象质计、返修标记(R1、R2 )等标记,所有标记铅字摆齐、位置正确,且标记应离焊缝边缘至少5mm。

4.4射线穿透厚度(TA)射线穿透厚度:TA=T+T d+h式中:T——母材厚度,mm;T d——垫板厚度,mm;h——焊缝余高(一般要求实测,若实测有困难则参考后面数据),单面焊余高2mm,双面焊余高为4mm,无余高h为零。

4.5射线照相底片黑度按JB/T4730-2005的要求,底片黑度1.2~3.5。

4.6象质计4.6.1板材及Ф>89mm的管材用Ⅰ,Ⅱ,Ⅲ号象质计;Ф≤89mm的管材采用专用象质计,且碳钢材料选用Fe象质计,不锈钢材料选用CrNi象质计。

4.6.2象质计的放置(1)、线形象质计应放在射线源一侧的工件表面被检区的一端(被检长度的1/4处)。

钢丝应横跨焊缝并与焊缝方向垂直,细钢丝置于外侧。

当射线源一侧无法放置时,也可放在胶片一侧的工件表面上,但象质计指数应提高一级或通过对比试验,使实际象质指烽达到规定的要求。

(3)采用射线源置于圆心位置的周向曝光技术时,象质计应放在内壁,每隔90o放一个。

射线能量的选择4.6.3射线能量的选择取决于透照工件厚度及材料种类,有时也根据设备条件而定,在保证穿透力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较低的射线能量。

5、胶片和增感屏5.1胶片采用J2型胶片,如天津——Ⅲ、Agfa等。

5.2增感屏射线照相采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

此处选用前后均为0.03mm的P b增感屏。

6、射线透照技术6.1几何条件6.1.1射线源至工件表面距离为L1,L1≥10dl2 2/3 d为射线源有效焦点尺寸,L2为工件表面至胶片的距离。

对纵缝,取L1≥600mm。

6.1.2射线照相焊缝透照厚度比值K按JB/T4730-2005规定。

6.2射线检测底片标记摆放位置图及焊缝代号(见上图)6.2.1采用铅质识别标记。

封头拼缝用“AF”表示:纵缝及管板拼缝用“A”表示;环缝“B”表示;小径管环缝用“G”表示;6.2.2底片标记摆放位置见图6.26.3透照方式按射线源、工件和胶片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透照方式分为纵缝透照法、环缝外透法、环缝内透法、双壁单影法及双壁双影法五种。

纵缝取K=1.03,环缝取K=1.16.3.1一次透照长度L3及透照次数N(1)纵缝透照法——L3=300mm(2)环缝单壁外透法N=180/αα=θ-ηθ=cos-1[1+(kˆ2-1)T/D]kη=sin-1[Dsinθ/(D+2L1)]当D>>T时,θ=cos-1k-1 L3=IID/Nα——圆心角θ——影象最大失真角η——有效半辐射角k——透照厚度比F<R时N=180/aα=η-θθ=c os-1[1+(kˆ2-1)T/D]kη=sin-1[Dsinθ/(D-2L)]当D>>T时,θ=cos-1k-1 L3=IIDi/N Di——容器内径α——圆心角θ——影象最大失真角η——有效半辐射角k——透照厚度比T——工件厚度F>R时N=180/αα=η+θθ=cos-1[1+(kˆ2-1)T/D]kη=sin-1[Dsinθ/(2F-D)]当D>>T时,θ=cos-1k-1 L3=IIDi/N Di——容器内径α——圆心角θ——影象最大失真角η——有效半辐射角k——透照厚度比N=180/αα=η+θθ=cos-1[1+(kˆ2-1)T/D]kη=sin-1[Dsinθ/(2F-D)]当D>>T时,θ=cos-1k-1 L3=IIDi/Nα——圆心角θ——影象最大失真角η——有效半辐射角k——透照厚度比T——工件厚度6.4单壁单影透照技术6.4.1布片方向纵缝:由An向An+1方向布置环缝:以靠近0o的纵缝为基准点向90o布置。

6.4.2贴片操作(1)、射线源在外(内贴片)要注意贴片位置,确保暗盒中心线在焊缝有效透照段的中心线上,搭接标记需放置在射线源一侧。

(2)、射线源在内(外贴片)a、当射线源至工件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工件半径时,搭接标记应放置在胶片一侧。

透照长度L3参照表1(内贴片),胶片与焊缝必须贴紧。

(3)周向透照射线源在内(外贴片),一次透照长度L3=300mm,但应注意射线源必须置于容器受检环缝中心,以保证周向辐射的强度一致,使胶片得到相同的感光强度,从而获得黑度较均匀的照相底片。

射线源置于中心位置透照时,搭接标记可放置射线源或胶片一侧。

表1 各规格有效片长及拍片数量6.5双壁单影透照技术对直径小于500mm且大于89mm的筒体、管道或无人孔的封闭容器环向焊缝透照,要采用双壁单影透照技术,射线源在外,搭接标记放置于胶片侧工下,选择适当的焦距F,保证照相的几何不清晰度。

6.6双壁双影透照技术在直径小于等于89mm的管道对接焊缝,采用双壁双影透照技术,两道焊缝影像的间距b应在3-10mm,最大不超过15mm,应在互相垂直的方向各透照一次,象质计置于胶片一侧。

6.7射线照相散射线的屏蔽6.7.1为减少散射线对照相底片清晰度的影响,可采用滤板过滤软射线,提高清晰度。

6.7.2为屏蔽来自胶片背面散射线,可在胶片背侧垫放厚度1mm以上的铅板或在胶片的背侧垫高度13mm,厚度1.6mm的铅字B,以检验屏蔽效果。

6.8射线检测曝光参数的选择。

射线检测曝光参数选择的依据:X射线机的曝光曲线。

当焦距F改变时,通过计算管电压和曝光时间,最小曝光量不低于15mA.min,最大管电压不超过JB/T4730-2005图5-6的规定值,对于小径管环缝可适当提高管压缩短曝光时间。

7、暗室处理7.1暗室应保持整洁,干湿工作台要分清,干工作台清洁干燥。

7.1.2暗室工作前,操作人员必须洗净手或戴手套操作,装拆片时手尽量握持胶片两端的边缘以杜绝油指印对胶片的污染。

7.1.3暗室工作时要注意红灯与胶片的距离不低于50mm,红灯应尽量调至最低亮度。

操作前应使眼睛有5分钟的暗适应过程。

7.2显影7.2.2显液温度必须控制在20 2o C 显影时间3~8分钟。

7.2.3胶片显影时应不断水平或垂直抖动,以使胶片显影均匀,两胶片间且应保持一定间隙。

7.3停影胶片在显影后,要经停影液中停影,以免使碱性显影带入定影液中。

7.4定影7.4.1定影液要定期检查定透的时间,如曝光的胶片5~6分钟尚不能定透的话,则定影液浓度不够,需要更换或补充新液。

7.4.2定影液温度在20o C 左右,定影时间不低于通透时间的两倍。

.5冲洗水温一般在16o C 以下,小水量缓慢冲洗,冲洗时间约20分钟,若水温超过30o C 时,冲洗时间不宜过长,水质要保持一寂静清洁度。

7.6脱水处理水洗后的底片应在脱水剂中适当浸润。

7.7干燥自然干燥或在温度不高于60o C 怛温箱循环空气干燥。

恒温干燥时应将底片放于烘箱中吹风干燥10分钟以上,然后恒温直至干燥。

8、射线照相底片评定8.1射线照相为了不影响评定,底片不允许有机械擦伤、水迹、油渍、指印污染;不允许有难于辨别的伪缺陷存在;底片的黑度,象质指数清晰度必须达到JB/T4730.2-2005的规定,不合格的底片不应评定。

8.2焊缝质量按JB/T4730.2-2005的规定执行,对有疑难的缺陷应反复检查+ -8.3射线照相底片评定的环境8.3.1评片室光线最好暗淡,室内照明应不会使光线从被检底片表面反射。

8.3.2观光灯光必须照到底片平均黑度的区域而又不眩目,应采用均匀散射光,经照明后底片亮度不小于30cd/m3,观光灯最大亮度应不小于10000 cd/m3。

8.4射线检测记录8.4.1检测操作人员应及时填写记录8.4.2射线检测结束后,检测人员应出具检测报告和综合报告。

报告的填写,应内容完整、字迹清楚,结论明确,签字齐全。

8.4.3报告的内容若有修改,修改处必须加盖修改者印章或作修改签证,否则修改无效。

8.4.4报告均为一式三联。

一联存档,二联交用户单位。

三联交县质监局。

8.5、射线照相底片贮存射线照相底片贮藏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底片应存放底片袋中,中间夹吸水的干纸以防底片回潮变质。

8.5.2射线照相底片保存期不低于七年。

附录A X光机操作规程1、应熟悉机器的性能特点、操作方法,严格按照使用前使用说明书要求操作。

2、接通电源前,应首先检查电源电压是否与X光的电源相符,各电缆接头及接地状态是否良好。

3、通电后,应检查冷却系统是否运转正常。

4、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训机,再进行透照。

5、升高电压前应预热灯丝至少5分钟。

按仪器操作程序进行训机,升压时要缓慢,如发现异常情况,切断电源排除故障后训机至所需电压值方可使用。

6、透照完毕,切断电源前应让冷却风扇继续运行10分钟(气冷X光机)。

7、每次使用结束,应及时进行外表清洁,擦去表面灰尘、油污、理顺电缆线,放置在干燥的地方。

附录B 胶片处理操作规程1、显影液、定影液配制应存放24小时以后才能使用。

2、显影之前搅动溶液,准确测温。

3、启动计时器并将胶片浸入,显影夹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防止胶片彼此相贴。

在整个显影过程中都要经常将显影夹作上、下移动,特别是开始显影的15S更需频繁移动。

4、标准显影温度20o C时,显影时间约为5~8min。

在选择显影时间时应遵照胶片制造厂的建议。

5、显影结束后,在清水中将胶片强力拌动,进行漂洗2~3min。

6、胶片在浸入定影液时以及第一min末,要均匀作上下移动约10s,然后浸泡到定影结束。

7、定影时间至少为底片通透所需时间的两倍,一般不超过15min,未到底片通透时间不得开白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