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课程前言放眼全球,世界多元文化频繁交流与碰撞。
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文化多样性的全球趋势中有着怎样的命运?儒家思想的现代生命力是否担负着新的使命,儒家精神人文主义的提出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世纪大讲堂》“儒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节目为您解读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主持人: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收看《世纪大讲堂》“儒学与当代中国”系列节目。
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我们梳理了儒学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儒家思想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间的交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儒家原则的支配。
那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在世界各国、各文化之间频繁的交流与碰撞中,儒家思想将焕发出什么样的新活力?古老的东方古国,古老的儒家思想又将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继续传承下去?21世纪的儒家精神人文主义又如何彰显?有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来为我们阐述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
杜维明,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联合国推动文明对话杰出人士小组成员。
杜维明先生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1963年和1968年相继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1981年至2008年在哈佛大学讲授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及进行儒学研究。
代表作品有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等。
主持人:杜先生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可以来到我们今天的世纪大讲堂节目,我们看现在近期有很的国内的学校都在研究国学,包括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也是遍地开花,你怎么看待目前新的这种国学热现象?杜维明:我想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但更深刻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觉,特别是最近这170多年来,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后,不仅在军事、政治各方面受到很大的改革,那即使在文化上面也丧失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那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的变化,并不纯粹是因为经济上的变化,也是整个国际局势很多以前认为通过一个文明的发展,譬如从宗教经过哲学到了科学,很多文化的差异性都可以不要考虑了,没想到20世纪的下半期,尤其21世纪,对各种不同文明的特殊性大家非常关注。
所以,反之和我们一个具体人有关系的一些课题,譬如我们的族群、语言、性别、年龄、出生地和文化,大家都认为是作为一个活生生具体人不可或缺的侧面,那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渊源流长的文化传统,又经过了170多年的冲击,所以重新反思文化传统,各个不同的思想朝派基本上都认为开发、创建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你可以批判它,你可以重新地理解它,但你不能够忽视它。
主持人:您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人文精神毫无疑问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谓的精神人文主义,那有一个特别的理由,我要和现在全球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文主义,即以西方的启蒙代表的所谓的现代精神,甚至很多人说所谓的普世价值,那是凡俗的人文主义,所以我提出精神性的人文主义是要凸显不仅是儒家传统,其实很多宗教文明都非常关注的是人的问题,从人的问题出发,全面重新了解人。
那这一种是人文主义,但又不是和自然和神完全分割开来的一种排斥自然,拒绝宗教的人文精神,所以这个人文精神我就定义为精神的人文主义。
主持人:我们知道儒家,它其实也是发展的。
杜维明:对的。
主持人:从孔子、孟子包括到新儒家,那您现在的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它也是一开始就有的吗,还是它是逐渐发展过来的?杜维明:一个伟大的文明,我们现在如果具体地说,轴心时代大家认为有四个伟大的相对独立的文明同时出现。
那时候有希腊文明,这个希腊文明,像伯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今天还是有很大的影响,整个影响到西方哲学,康德以来。
那有希伯来的文明,希伯来的文明后来发展出来是基督教的文明和伊斯兰的文明。
基督教里面又有东正教又有天主教,还有我们所谓的新教。
再来是印度文明,印度文明直接影响了佛教的发展。
再来是中国,中国以儒家和道家为主要代表。
所以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根,但因为它渊源流长,所以它是一直在发展的,而中间又不是说大家就认同一个方向,所谓道统并不如此,中间那个辩论、讨论、辩难、冲突矛盾是很多的,正因为有这些,所以人文主义在中国也是多元多样的。
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集合了世界文明的精髓,经久不衰的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
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到底是什么?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与西方文明求同存异?《世纪大讲堂》“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正在播出。
一、提出儒家精神人文主义的背景杜维明:提出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是具有目的性的,是有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也有特殊的时代。
儒家在当代中国的命运,一方面是认为有渊源流长的五千多年的文化,有非常深厚的文史哲各方面的文本,有很多的先圣先贤,在中国社会上影响是非常全面的,甚至有人说,我想我也可以附议,在人类文明中影响人(这里面不管是质和量),最多、最大、时间最久的是孔子的思想,所以我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是说,有人说这个儒家就代表中国文化的自我表述,所以这个文化民族主义,要把我们的这个志气能够壮,要跟世界能够平等对话。
我们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主体性,我们的主体性就是儒家,所以儒家所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表述,但我不认为儒家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的表述。
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是开放的、多元的,而且是跨时代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所以一方面它是一个渊源的历史记忆,但现代史又比较短暂,它如果能够一阳来复,能够重新起步,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中间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了,居然它确实又重新起步。
而且现在我们就提到,在国学热的过程中间,现在听说有4000家以上的各种不同的书院,至少有几百家书院与传统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背景。
那传统文化在中国确实是受到边缘的,有一度传统文化,不管是儒家,包括道家、佛家,还有民间的(其他文化)都变成一种遥远的回想。
而真正对我们影响冲击最大的就是西方,特别是西方启蒙所带来的人文精神。
那常常地我们把西方启蒙所带来的人文精神,即“普世价值”(自由、平等、人权、法制、个人的尊严、理性),这些都是我们认为的“普世价值”,没有任何人应该批评说这些不是普世价值。
而中国有自己的一些核心的重要价值,如何进行一个普世价值的文明对话?成为非常关键(的一方面)。
所以儒家是因为西化、现代化到现在的全球化被边缘了,但我们回到轴心文明,即四大文明的起源虽然不同,但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方向。
所谓轴心文明,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从人类精神运动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够找到超越不同民族历史、不同语言文化之上人类共同的东西,这是人类具有唯一共同起源和共同目标,也正是共同起源和共同目标才建立起了世界历史的共同构架。
杜维明:如在1923年梁漱溟先生就说:“不要总认为中国就是落伍的,赶不上人家。
”我们其实有不同的方向,有不同做人的方法、方向,当时大家西化大盛的时候,认为这只是一个借口了。
现在我们了解到,有一些力量是以动力横决天下,这是梁启超描写西方,也是西方启蒙所带来的启蒙精神。
这是我们今天认为的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人文精神。
而我们对于这些价值还要进一步地学习,而且要全心全意来了解,还要向这些大的思潮进行学习。
可是学习要扩大,不能就只向西欧、美国学习。
我们应该向印度学习,这是我们的遗忘,印度对我们的文化是有极大的影响的,我从1971年就到印度去访问了十几次了,而且曾经也到印度五个大城做过16次关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学术报告。
印度的文化和我们很不同,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印度的知识精英和他们自己的文化,包括音乐、艺术、哲学、舞蹈,都是有一种亲和力。
甘地或泰戈尔他们所代表的,即什么是印度的爱国精神?如果爱国精神就是富强,就是去超英赶美,这不是印度的精神,我们的印度的爱国精神,假如没有甘地、泰戈尔,这不能算我们的精神。
所以这里面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对他们一直是很关注的。
那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对于伊斯兰的世界,对拉美,甚至我要举一点,要对于原住民,现在的台湾,大家对原住民的理解非常深刻了。
所以我们要突出启蒙所代表的人文精神的价值。
但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现代化、现代性为人类所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不仅是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的人认为人类有两种死的可能,一种是突然就崩溃了,即原子弹的爆炸,因为我们现在拥有毁灭地球好几次的原子弹的威力,另外一种是慢性自杀,即生态环保逐渐地没落。
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我们要对世界上现在碰到的关于生态环保的问题,关于世界秩序的解构的问题。
二、西方启蒙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出现的问题西方启蒙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出了什么问题?第一大问题,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的意思是,我们是上帝创造的,既然我们是在演化过程当中发展最高峰的,最有智慧的,所以一切的资源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因此自然是客观的一些集合体,和我没有关系,我们得利用它,利用自然,利用自然当然要了解自然,了解自然的目的是为了征服自然、宰治自然,这是一条思路,这条思路根深蒂固地影响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走不通的,自然会报复的,气侯变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
第二大问题,过分突出宰治性的个人主义,即Possessive 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价值,人的尊严的问题,但宰治性的个人主义是一种掠夺性,尽量扩大,这是物欲无限的释放,大家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要靠欲望,这一点我也不质疑。
但发展到了贫富不均这种情况,基尼系数在中国现在已经远远要超过美国。
我们现象提出精神人文主义,什么资源,我特别提出一个传统,即儒家的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由明代思想家王阳明首度提出,此后,心学便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其致良知的核心宗旨,也成为当下人们推崇儒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儒家的心学是思孟学派里面所提出来的,但我对于心学的理解和一般的理解有所不同,一般我们讲有心学、理学、气学,儒家主流的传统是一个心学,并不是它对理不重视,对政治制度不重视,只讲身心性命,因为我讲了很多次。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儒家,一个它是一个学术传统,所以它是一个血统,一个它是一个政统(政治传统),儒家如果不经世致用就不是儒家,孔子原来叫入世。
还有一个它是一个道,注重其核心价值。
那在核心价值里面是仁义礼智信,特别是“仁爱”的“仁”字,这三个大的传统它必须要配合,你要做儒家,那你必须入世的,必须是参与这个世界在内部转化这个世界,你不是离世而独立的。
你要做儒家,你要对文字、文化、语言,你是要重视和学习的,你要学做人的目的是要学古先圣贤,还有古代的诗词歌赋各种文化,但你要做儒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你必须要能够自觉,即必须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