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阴阳篇一: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之一古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地为母,天为父,人得地气而五脏六腑成形,得天气而神聪目明,在四季节气更替中平衡五行,天地合一,五行悉备,始得为人,然后方为万物主宰。

若失地气,则气血失源,脏腑易病,体弱无力;失天气则脑髓不充,神明失养,甚则失神。

因此,学医需明二十四节气更替、阴阳变换之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为四时阳气变化大概,尚需细分。

一年有十二月,对应十二支、十二消息卦,其中天地时空阴阳变化有其规律。

再者,一月有月生、月半、月满、月缺、月晦,一日有日出、日隆、日没、夜晚。

圣人察天则地,建立中医体系。

吾辈养生,亦必宗此。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

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

因此,《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

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

善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

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

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是紧要。

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

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

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

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日养生,静心安神以度之。

重病危病正气本已不足,遇节每有不测,盖因正虚不耐折腾,猝然而失去生机。

另外,当重视六气(风木、寒水、湿土、燥金、君火、相火)转化的时机。

六气分主于24节气,各经历四个月,显示一年季节的不同变化规律,六气互相转变之时最需重视养生。

明了此理,善养生者可以应时而养生,长保健康。

再者,大病重病之人,于节气交替之时往往易出现不适,或病情反复,或症状加重,或更加虚弱。

故在医者当观察天地自然运动规律,结合人体阴阳气血盛衰变化,综合考虑治疗思路;在患者需注意养生,于节气之交静养正气,减少消耗,以平稳度过;在正常无病之人亦不可妄事消耗,于节气之时将养原气,有益无损。

四时二十四节气变化亦与人体病理变化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天寒日阴,则人之气血运行不畅,易生痛证,需以温通为法。

因此,善补阳者,当于阳中老阳之时以补之。

一日在于卯至午时,一月在于初七八至满月,一年在于春分至夏至。

此时阳气渐旺,阴邪渐退,最是治疗万病虚寒的最佳时机。

善治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都将有事半功倍之卓效。

《标幽赋》有谓“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即是此理的活学活用。

按天文星象,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开始。

但按气候来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方是人体感觉的四季开始。

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秋分而天气渐凉,等等。

但中医之理,上合天地,下应之于人。

中医治病及养生保健亦皆从天地之道而来。

故善学医者当按天文星象来区分四时,以天文星象作为中医的理论依据。

简而言之,善医者,当察天文而临证,是为良医。

以下分别论述二十四节气的养生细则。

立春大寒之后,渐至立春,三九四九一过,南方天气渐渐变暖。

我在小区里见到不少喜欢漂亮的女人已经穿上了短衣长裙,的确摇姿惹眼,但却不合于养生之道。

俗语:春捂秋冻,到老不病。

又说:且冬寒之后,至立春而渐转为温。

温者,冬时封藏于地下水中的阳热,至立春开始渐升出地面,火从水出,其气为温。

至冬至开始,地下封藏的阳气开始萌动,经历小寒与大寒两个节气,至立春而热气开始升达于地面。

冬至阳气初动,而仍属沉伏状态,属寒水之性,至大寒才开始升动,方称为风木之气。

立春养生之法,重在顺应木气升发,以养木为根本。

木性升发,喜散恶收,喜动恶静,喜阳恶阴。

因此,当吃些辛散之食物,如葱姜蒜之类,而少吃太多酸咸。

阳气升发,人气亦应之,当于晴好天气适当运动。

走出户外,多晒晒太阳,让身体感受一下阳气的信息。

适当伸展肢体,肝主筋,春天是养筋的好时节。

20XX年初又逢甲流。

此时正小寒之后,节令近于立春,将交木气,天地之间阳气已经开始泄动,人亦应之。

若中虚之人,阳气易耗。

阳泄过极则木火升浮,内则阴不守阳而见正虚诸症,外则阳气浮散而见高烧、胸痛之状。

此时不能见症治症,当补中气、敛木火、涩精生津。

乌梅白糖汤可服:乌梅30克,白糖30克,水煎,于睡前服用,可敛木安中,最合其时养生。

雨水地面以上属阳,地面以下属阴。

大寒节气属天地之间阴极之时,天地继续变动,气机转化,自太阳寒水一变而为厥阴风木,至立春而木气渐升,天地之间大气渐温,地下水中所封藏去年秋天沉降下来的阳热之气动而上升。

此时阳热与寒水相合,是谓木气。

木气为一年之阳根,阳热春升,地面气温,阴浊被阳根气化,化而为雨,是为雨水。

简而言之,地之阳气上升,与天之阴相交,化而为雨;雨水随天之阴下降,与地之阳相交,化而为气。

气再升而交阴,阴再降而化气,循环反复,周而复始,万物生命皆在阴阳升降中转换,称为气化。

雨水时节,阳气上升,阳根即易动摇。

在人则小儿得木气最旺,亦最易伤损阳根。

因此,此时小儿易多见虚证。

特别是若感冒风寒而发烧、咳嗽,需在解表的同时重视扶助中阳,兼以酸收。

所以说,雨水养生,需养木气之敛。

勿过于动摇木气,勿过食辛辣温窜之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丁香等温热调料。

惊蛰自大寒开始,去年秋天敛藏于地下的阳气渐动而开始上升,阳升则阴退,如此状态是为木气。

立春而木气渐升,雨水而木气渐旺,至惊蛰而木气旺极,直冲于天,与退至天顶的群阴相撞而惊雷阵阵,阳气升腾而阴将退尽,天地之间霍然一片清阳之气。

此时,交春鸟兽交尾,蛇虫启蛰,草木萌动,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起来,是谓惊蛰。

因此,惊蛰预示着木气升极而将浮,至春分则木气化为火气。

一般来说,按天地规律去做即是最好的养生。

但如果天地之间木气过于泄动,亦能伤损人体阳气。

以惊蛰为例,需收敛木气,以防木气过升过浮。

木气过升,雷声阵阵,则人体阳气惊动而上浮,易出现头晕、痘痘、口腔溃疡、咽干痛之类不适,当用酸甘养阴法敛之,效果极好。

可用乌梅白糖汤,或者乌梅固本汤治之。

乌梅固本汤:乌梅15克,黑豆20克,绿豆20克,黄豆20克,杏仁10克(打碎),冰糖30克,水煎服。

此方最敛木气之过旺,春天突然天气变热时可经常服用,能预防温热疾病的发生。

自大寒至春分,天地之间木气主时。

何谓木?木者,天地之间阳气处于升发状态是也。

其余火土金水亦表示天地阳气其他四种不同状态。

如此理解五行,方能入得其门。

春分,春半也,阴阳相半,昼夜等长。

春属木,表现为阳气升发状态。

冬至而一阳初动,立春而阳气自地下始升,至春分而阳气升发于地面。

此时阳升之力与阴退之力均衡,但阳升占上风,因此天地之间渐暖渐温。

宜顺阳气而早起,心态当积极向上。

饮食当温,忌寒凉,以养天地升发之阳气。

此之谓“春夏养阳”。

再者,地面以下的阳气因升浮而减少,故春分后的时令病,多是下虚,需重视补益中阳。

春分时节,天气稍热,若不注意而感冒风寒,则易出现发烧、咳嗽、头痛、鼻塞诸症。

特别是因天气突然变热,不少人贪热少衣而极易感冒风寒。

再者,春分之后,木火上浮,与天地之间热气相合而上灼于肺,易患咳嗽、咽喉干痛。

若证属此,都可用葛根汤合栀子豉汤调治。

其方:葛根30克,麻黄1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三片,大枣30克(切开),炙甘草10克,栀子10克,淡豆豉30克。

水煎服,日一剂。

小儿用量可减半。

按二十四节气运气学说中的“主气”来说,则春分到小满为二之气。

一般每年至3月20日前后春分开始,天地六气由厥阴风木变成少阴君火,即阳气由升发转变为上浮,此时“阳化气,阴成形”的作用同时加强,地面以上热气流行,万物生机勃勃,故称为少阴。

少阴主时,主升发,群阴渐退而阳气升浮于天地之间。

若阳气过于开泄升发则需适当酸以敛之,以使升发有度。

《内经》提出“君火以明”,其德为显,其应之于脏则在心。

心为君主之官。

心神明亮则五脏六腑皆得安定。

对人来说,君火执时,人感其气,则心阴易伤而心火易浮,易出现体内阳气过升过散现象,表现为胸胁烦满、失眠多梦、心慌心悸、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症状。

故需调之养之,适当敛之,使阳气升发有度,勿过开泄,如此即是顺应四时变化。

可考虑用以下汤方:泻心汤、竹叶石膏汤、栀子豉汤、黄芩汤、黄连阿胶汤、黄连解毒汤等,随证选用,当有良效。

清明木气上升,自地下阴位升出地面,渐而上浮,此时天地之间的大气由温变热。

厥阴风木一变为少阴君火。

厥阴风木上升之气即是太阳寒水中所藏的去年秋天下降的暑火,此火为天之阳气,收敛于地下,再由地下上升至地上。

阳热初升于地面,阳气弥漫,地面不明。

经春分之后,再升于地面以上的天空,则阳光升腾,照临大地,光亮四达,清明一片,故称为清明。

此火又称为君火,君火以明为德。

谷雨阳气上浮,热达寒空。

水气蒸腾,降而为雨,是为雨水。

正种谷时节,故称为谷雨。

清明与谷雨时节,阳热升腾于地面以上甚多,地下阳根则渐少。

因此,若外感邪气而出现发热、咳嗽诸症,需考虑其病因多由浮火灼金所致。

火浮于上,而中阳不足,最需温补阳气。

春夏养阳,即是这个道理。

谷雨时节,受天地气机影响,人体木火招摇于上,而中阳最易亏虚。

有些人开始出现白天易于困倦乏力,晚上又失眠烦躁之象,皆缘由此。

治法有二,一则酸敛木火,二则兼扶中阳。

可用灸法,当灸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诸穴,尽量少灸上焦诸穴,以免引动阳气。

此时最忌过食寒凉,一旺内阳被损,易致诸病缠绵。

立夏去年秋天开始敛藏于地下的阳气自立春开始向上升发,至春分而达于地面,至清明、谷雨而升于地面之上,至立夏开始阳浮于天。

地面以下所封藏的阳气由升而浮,而成夏季。

立夏开始,地面阳热越来越多,也开始越来越温暖了起来。

人居天地之间,体内阳气亦升浮于上。

此时阳虽上浮但不热,是属君火。

心主君火,又主神明,火浮于上与心相应。

因此,立夏开始,心气最旺,神明最清,当养心养神。

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时节,阳气升浮。

故立夏养生要注意养心。

其法,一则,早睡早起,与太阳同步。

二则,适当运动,以汗液透衣为度,以助阳气升发。

天地之间,至春而阳升,至夏而阳气浮于上,人当顺应天地自然规律,以助阳气升浮。

夏天最是运动的好时节,需适当运动,使汗出透,以养人体阳气之升浮。

运动产热,会使体温略升高,汗出的同时阳气亦浮散于外,如此正好顺应夏天的自然规律。

但不可过度汗出,汗出淋漓,阳气亦过于外散,反至内阳不足。

三则,若阳气过度升浮,易致烦躁,当清心静养。

若出现上热诸症,可适当食酸,以敛浮阳。

四则,阳气外浮则易内虚,故需忌食寒凉,以免伤损中阳。

五则,勿过度贪凉而伤外浮之阳。

六则,善养阳者,当于春夏养阳。

而立夏之时天地之间阳气呈升浮状态,最适合于扶阳养阳。

灸法养生也可从此时开始为佳。

以此推而论之,一日在于卯至午时,一月在于初七八至满月,一年在于春分至夏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