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贵州省普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我国某省2011-2016年人口增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人口数量变化最小的一年是A. 2012年B. 2013年C. 2014年D. 2016年2. 该省近三年来人口增长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A. 城市房价增长快B.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C. 产业升级和转移D.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答案】1. C 2. C【解析】1. 由图可知,2014年人口的增长率为0,故这一年人口数量变化最小,选C。
2. 由图可知,该省近三年来人口增长变化表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人口机械增长率上涨快,这说明区域的人口拉力因素加强,结合选项,城市房价增长快不会导致人口大量迁入;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机械人口增长意义较小;产业升级和转移会使得区域工作机会增多,引力加大;生活水平在三年内很难大幅提高,据此最佳选项为C。
作为2018年央视春晚分会场的贵州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当地分布着面积较广的作梯田(见图),梯田浸泡过冬,春季波光粼粼,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景色怡人,当地在政府引导、企业帮扶下,形成了“稻一鱼一游”的生态产业模式,吸引着八方游客,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 形成该生态产业模式的主导因素有A. 气候和市场B. 气候和水源C. 土壤和市场D. 劳动力和交通4. 该案例给我省各地“精准扶贫”带来的启示是A. 发挥特色优势,加强产业融合B.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扩大种植规模C. 引进稻鱼模式,提高旅游收益D. 加强政策扶持,发展绿色产品加工【答案】3. A 4. A【解析】3. 材料中显示冬季浸泡、春季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显示了农业的季节变化,属于气候因素,而开展“稻一鱼一游”的生态产业模式,是适应当今游客的对自然-人文-天人合一景观的猎奇旅游需求,因此,市场是该类模式的主导因素,据此选A。
............【点睛】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从戈壁带到黏黄土带的粒度分带。
黄土高原主要由细颗粒物(黄色粉尘)组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给黄土高原带来黄色粉尘的风主要有①盛行西风②东北信风③冬季风④夏季风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④6. 甲地黄土堆积较少,原因最可能是A. 风力增强B. 山脉阻挡C. 降水偏多D. 农耕发达7. 黄士高原地区为门A. 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B. 水田与旱地过渡地带C. 润湿地区与半湿润地区过渡地带D. 农耕区与畜牧区过渡地带【答案】5. B 6. B 7. D【解析】5. 黄土高原的粉尘来自西北方向,应该是偏西风或西北风带来的粉尘沉积形成的。
东北信风发不会影响到黄土高原,夏季风为东南方向,且来自海洋,不会携带粉尘。
冬季风为西北风,盛行西风可以带来黄土高原西部的沙尘,据此选项为B。
6. 甲地位于太行山脉的东侧,携带黄土的风主要来自西风、西北方,而太行山脉为东北-西南走向,可以阻挡大部分的黄土、沙尘,故甲地黄土堆积较少,选B。
7. 结合所学知识及黄土高原的位置可知黄士高原地区为农耕区与畜牧区过渡地带、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水田与旱地过渡地带是秦岭-淮河,据此选D。
【点睛】黄土高原的过渡性:1、黄土高原地区处在我国第二级阶梯,及由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2.黄土高原还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从而使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黄土高原南北地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三个温度带;东西跨半湿、半干旱和干旱等干湿地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
本区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
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3.从土地利用形式上看,这里是农业耕作区和畜牧区交错的地区。
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和历史上农耕、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导致土地退化加剧。
森林蓄积量是指一定森林面积上树干部分的总体积,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
下表为我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2009-2013)”中森林面积前十位省区及其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据表推测,下列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A. 秦岭山地B. 祁连山麓C. 两广丘陵D. 横断山区9. 影响表中湖南省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的主要原因可能为A. 降水较多,以阔叶林为主B. 过度砍伐,森林质量下降C. 工业发达,占用林地较多D. 耕地广布,多商品粮基地【答案】8. D 9. B【解析】8. 表格中,滇藏蜀的林木蓄积量最大,森林资源最丰富,故选D。
相连,所以森林的过度砍伐现象严重,森林质量下降,所以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最少,故选项D正确。
我国某旅行者在其旅行日记中写道:“凌晨,寒风刺骨,等了两天,夜空中美丽的景色还是被我等到了,漫长无尽的黑夜里,看到你是我最大的欣慰……而此时我的家乡应该是一番‘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日记中记述的地区,可能有A. 驯鹿迁徙B. 遍地牦牛C. 成群企鹅D. 白熊出没11. 此时该旅行者家乡A. 早稻成熟,遍地金黄B. 苹果挂枝,硕果累累C. 明前龙井,采摘正忙D. 麦浪滚滚,丰收在望【答案】10. C 11. A【解析】10.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是西湖6月,中国的夏季。
但材料中的旅游地却是寒风刺骨、黑夜漫长且凌晨有极光现象,因此参观地应位于南半球的南极圈以内地区,据此选C。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不会有驯鹿。
11. 该旅行者家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据此应为江南的6月,此时早稻成熟,遍地金黄。
苹果挂枝,硕果累累是北方的秋季;明前龙井,采摘正忙是早春景色;麦浪滚滚,丰收在望是北方景色。
据此选A。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驰名中外的珍贵中药材和名贵香料作物—藏红花,原产于伊朗,经西藏传入中国内地。
藏红花喜温凉,怕炎热,以肥沃的沙质土壤为好,忌积水,忌连作,宜轮作,须及时除草,花期在10-11月,适宜温度为15-18℃,花朵从开放到凋谢大约只有两三个小时,凋谢后就会烂掉并失去药用价值,雪及时采摘加工。
下图示意伊朗藏红花主产区位置。
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藏红花生产国,年产量200吨左右,加工工序复杂,该国约有6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藏红花的生产和出口。
近年来,有人将藏红花引种到我国崇明岛种植,已获得成功。
(1)简析藏红花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原因。
(2)从自然条件分析西藏未能大规模种植藏红花的原因。
(3)指出从伊朗运输藏红花至我国的最佳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4)为满足藏红花在我国市场的需求,下列两种方法中请选择一种并说明理由。
方法一:扩大其在伊朗的种植面积。
方法二:在我国大量种植【答案】(1)轮作方式种植藏红花,田间管理等劳动力投入量增加;藏红花花朵开放时间短,需及时采摘:加工工序复杂,需劳动力多;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等。
(2)西藏位于青藏高原,10-11月份气温低;土壤贫瘠,不适宜藏红花生长;可耕地面积少等。
(3)最佳运输方式为航空运输。
藏红花体积小,重量轻,采用航空运输安全快捷;属于昂贵物品,交通运输费用占比较小;从伊朗运至我国内地,其它运输方式不便。
(4)方法一:我国与伊朗的经贸联系日益增强;伊朗藏红花产区自然条件适宜(高原地形,气候温凉,降水较少,以沙质土壤为主),产品品质好;伊朗种植和加工经验丰富;劳动力较廉价等。
方法二:我国引种已取得成功;我国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就近种植可接近市场、降低成本;可带动我国种植地区的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等。
【解析】(1)藏红花生产需要轮作、及时除草、花朵绽放时间短,需要及时采摘,这都需要耗用大量劳动力;而且藏红花加工工序复杂,生产方式落后,导致耗用劳动力进一步增加。
(2)根据材料,藏红花喜温凉,怕炎热,以肥沃的沙质土壤为好,忌积水,花期在10-11月,适宜温度为15-18℃。
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10-11月份气温低;土壤贫瘠,不适宜藏红花生长;同时,西藏的可耕地面积少也导致这里不可能大规模种植藏红花。
(3)藏红花体积小,重量轻,采用航空运输安全快捷;属于昂贵物品,故从伊朗运输藏红花至我国的最佳运输方式为航空运输,而且,从伊朗运至我国内地,其它运输方式不便。
(4)选择方法一侧重中伊关系,伊朗作为原产地的自然条件、加工经验、劳动力条件等优势明显;选择方法二侧重我国引种成功、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可带动相关地区及相关产业发展等。
【点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2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3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等。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滩水电站位于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云贵高原东南缘,是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全国第二大水电站,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
下图示意龙滩水电站位置。
龙滩水电站于三峡水电站开工建设7年后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底全部投产建成。
龙滩水电站虽然最大坝高超过三峡水电站40余米,但水库淹没的耕地面积仅为三峡水电站的1/5。
龙滩水电站以三峡工程1/10的投资、达到了三峡工程1/3发电量,是完全由中国设计、中国投资、中国施工的大型水电站。
(1)与三峡水电站相比,龙滩水电站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请分析原因。
(2)推测龙滩水电站建成后图中水域含沙量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3)指出龙滩水电站的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答案】(1)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雨季长,河流流量大且季节变化更小;云贵高原边缘地带,落差更大;淹没耕地面积小,人口密度低,移民支出更少;修建时间较晚,建设技术更为先进;国内自主设计施工,成本更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