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6(音乐、文娱)六、音乐、文娱(一)古代音乐1.五音、六律。
古人把宫,商、角、微、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
即:宫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1、2、3、4、5 )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徽,就形成七个音阶,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1 2 3 4 5 6 7例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荆轲刺秦王》)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
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门名称。
即: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例如:“夔于是正六律和无声。
”(《察传》)“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2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3.经首。
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4.六么,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录要》,后比为《绿腰》《六幺》。
《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5.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全曲共十二遍,前六遍为散板,无拍,不舞,后六遍有拍有舞。
《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6.桑林。
古乐曲名。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7.无射。
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
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8.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所作。
在战国时代成为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
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9.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10.乐师。
可以演奏出动人的音乐,天籁之音的人被称为乐师。
11.十二律。
古乐的十二调。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12.宫调。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
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近人吴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
”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是乐律之本。
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
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共为八十四宫调。
13.俗乐。
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
“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
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14、雅乐。
雅,正也。
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是一种古代的传统宫廷音乐,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
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
15.中国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中高山流水之意。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又名《夕阳箫鼓》、《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
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汉宫秋月》——崇明派琵琶曲。
《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阳春白雪》——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独奏古曲。
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渔樵问答》——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歌词。
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
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传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
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
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
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
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
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
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详。
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广为流传,并有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对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寓鹄鸿之志的;也有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
音调基调静美,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十面埋伏》——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
明《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记载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
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
”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二)古代文娱1.五射。
古代的五种射技。
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2.文房四宝。
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文房,即书房。
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
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
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3.书法。
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
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
4.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
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
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
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
形声是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5.永字八法。
“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6.阳文阴文。
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7.岁寒三友。
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
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
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8.花中四君子。
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
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梅、竹”见上条。
9.弹琴。
古代文人的四大技艺之一。
古代文人弹奏的一般是“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汉族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10.八音。
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泛指音乐;八风之音。
出自于《吕氏春秋·孝行》:“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11.围棋。
古代文人的四大技艺之一。
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直线将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棋子走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
12.手谈。
指的是下围棋,又称“弈”。
13. 画。
古代文人的四大技艺之一。
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14.茶道。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15.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饮酒游戏,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
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fuxi)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16.酒令。
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酒令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
酒令由来己久,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
17.射覆。
射覆,中国民间近于占卜术的猜物游戏。
“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