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的传播〈教学目标〉知识: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行实验。
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纸卷成的管、白炽灯;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小纸盒、半透明的白纸、胶水、蜡烛、火柴、剪刀、针;图片、动画、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假如我们生活中没有光,会是怎么样一个世界?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的传播二、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认识光源1、谈话:请你想一想,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会说出很多物体,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自己会发光的物体)2、演示图片、课件或播放录像——各种光源。
3、讲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火把、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
4、光源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问:你还知道有哪些光源?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二)、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1、播放动画或视频(阳光透过门窗或森林,手电筒、汽车灯射出的光)下载2、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提出假设: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实验:①讲解: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
(实验器材:纸卷的直筒、发光的白炽灯)②讨论:通过直管能看见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灯光吗?为什么?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4、教师小结: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三)、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1、谈话: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教师边讲述边演示: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用针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的白纸作屏幕;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
3、学生分组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4、讲解实验过程: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或拉小纸盒,调整屏幕和小孔的距离,在屏幕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5、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加强巡视指导)6、汇报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7、问: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与光的直线传播有什么样关系?8、教师边播放录像边讲解。
9、教师小结: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蜡烛光会通过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
这样,在纸屏上就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三、巩固应用1、讲述: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扩展:无影灯应用)2、提问:①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②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板书:2、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1、使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2、让学生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颜色不同;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3、使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能力: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了解颜色不同光的反射不同的性质。
教学难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教学准备:1、封底是白色的书,红、黄、蓝、绿、黑、白色的电光纸;玻璃杯,一半白一半黑的纸,电筒,水,铅笔。
2、图片(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动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曾经研究过镜子,知道了镜子能反光。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光的一些知识。
揭示课题:光的反射和折射二、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1、讲述: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问:除了镜子能反光以外,还有哪些物体能反光?反光情况与镜子反光一样吗?3、学生讨论,进行实验。
4、小结光的反射。
(二)、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不同1、问: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相同吗?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红颜色的物体反射红光,蓝颜色的物体反射蓝光,绿颜色的物体反射绿光。
(三)、认识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1、问:为什么教室的墙壁多粉刷成白色?(学生讨论,不作回答)2、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讲述:找两张表面光滑的白纸,将其中一张涂黑;把书打开立在桌上,使有字的书页背光。
试一试,能否借助白纸反射的光把书照亮?再换用黑纸做实验,结果又怎样?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5、应用:①为什么教室的墙壁多粉刷成白色?②为什么医院的墙壁多粉刷成浅蓝色?(浅蓝色的墙壁会反射浅蓝色的光,使病房内光线柔和,病人会觉得比较舒服)(四)、认识光的折射问:将吸管或铅笔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实验方法:①取一个透明玻璃杯,在杯子外壁贴一张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的纸,在纸的黑色部分划一条竖的窄缝。
让阳光或电筒光通过直缝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什么位置?在杯壁的白纸上作个记号。
②在杯内倒入水,不改变光射入的方向,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有变化。
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为什么倒入水后,光没照在对面杯壁原来的位置上?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出示光的折射示意图。
讲解: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从空气进入水后,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当往杯中加水后,光照在对面杯壁的位置就移动了。
小结光的折射:光从一个透明物体进入另一个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8、学生讨论回答:水中的吸管为什么看上去好象要折了?三、巩固应用1、小结:光的反射和折射。
2、图片演示,解释现象:①水中筷子;②光透过玻璃砖;③水中的鱼。
板书:3、平面镜教学目的知识: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2、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动手制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教学难点:认识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准备:平面镜、哈哈镜、潜望镜、动画、投影片。
潜望镜制作图纸、小块平面镜、胶水、硬纸板、剪子、小刀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讲述:前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光的反射?2、问:镜子有什么作用?(能看到物体的像)3、讲述: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镜子。
二、教学过程1、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1)出示一面平面镜与一面哈哈镜,请几位同学分别看自己在镜子里的像(2)出示平面镜。
讲述:我们平常使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
(3)板书:平面镜2、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1)谈话: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你能看见自己在镜子里像吗?(2)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不作评价)(3)播放平面镜成像示意图的动画。
讲述: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照射到镜面,镜面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便看到镜子里有物体的像。
(4)哪位同学说一说:为什么在漆黑的屋子里看不见镜子里像呢?3、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问: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2)播放平面镜成像的动画或学生分组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4)小结:平面镜里的像都与物体左右相反。
4、进一步认识平面镜成像(1)讲述:给你两面平面镜,谁能想想办法,用平面镜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讨论,并汇报结果。
(3)小结:头发反射的光照射到脑后的镜面,后面的平面镜将光反射到眼睛前面的镜面,前面的平面镜将光反射到眼睛里,在前面的平面镜里便看到脑后头发的像。
5、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的用途。
(1)讲述:平面镜的用途很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2)让学生大胆发言,教师给予充分地鼓励。
(3)讲解平面镜的应用:潜望镜。
①出示潜水艇的潜望镜示意图。
②问:这是什么?潜望镜有什么用呢?③讲述:在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成45°角,并且平行的平面镜。
地上面的物体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的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的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
6、指导学生制作简易潜望镜。
(1)谈话:潜望镜这么好玩,你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呢?(2)讲解制作步骤:①在硬纸板上按图纸提示画好虚线,沿图纸周围的轮廓线剪下。
②用小刀刻出上面的进光口,瞭望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
③沿图纸的虚线折叠,用胶水把边粘牢。
④安装好平面镜。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三、巩固应用1、问: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2、比较平面镜与凸面镜,了解凸面镜的应用(出示图片与视频)。
3、问:潜望镜是怎样看见物体的?4、课外观察:用你自己制作的潜望镜,观察窗外的物体。
板书设计:4. 凸透镜教学目标:知识: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2、在探究活动中,认识成像大小的规律;3、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能力:1、培养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能力和研究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的实验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学习制作土照相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在分析观察的过程中,教育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认识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
课前准备:分组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毛玻璃、夹子(固定毛玻璃、凸透镜)、水彩笔、软尺、学生观察实验记录表、纸制的凸透镜模型。
教师准备:同上、实物投影仪、教师观察实验记录表、课件、土照相机、变焦镜头照相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用土照相机照相的活动导入新课。
师:出示一架土照相机,给同学照相引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倒像清晰的映在毛玻璃上,请全班学生观察)问:①毛玻璃上看到什么?(像)。
②这是土照相机的哪部分起了关键的作用?(掀起毛玻璃,使学生看见内装的凸透镜)。
③有无放大镜结果会相同吗?(做有无凸透镜的对比实验)④这个事实说明放大镜有什么作用?(成像的作用)⑤放大镜的镜片是什么样子?学生分组观察后汇报。
教师小结:象放大镜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我们把它叫做凸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