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河南三支一扶考试面试热点

2019河南三支一扶考试面试热点

面试热点:大学生如何实现经济独立
【热点背景】
随着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剧中的“啃老族”“妈宝男”苏明成成为广大网友讨论的对象。

不过,近日有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的经济独立倾向调查则显示,与“苏明成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的校园,追求经济独立的大学生群体正在扩大。

按照成年人的标准,大学生应该逐渐学会独立生活,包括独立思考、独立决策,也包括经济独立。

其中经济独立,是大学生开始走向独立的开始,也是人格独立的基础。

【命题预测】
热播剧《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因其啃老一度被观众和网友诟病。

而可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苏明成们”越来越少了。

相关调查显示,如今追求经济独立的大学生群体正日益扩大。

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只有经济独立,才能灵魂挺拔。

大学生们做为即将迈入社会准成年人,应该有经济独立的意识。

作为未来要承担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更要有经济独立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经济独立独立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在实现经济独立的过程中体会到赚钱的不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另一方面在实现经济独立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也能切实体会到应付出劳动而有所收获的那种富足感、充实感和自豪感,收获自信;最后,经济的独立,也更能让大学生们感受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他们这个群体对于家庭、社会乃至民族的使命感。

不过对于实现大学生经济独立,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超前消费、盲目攀比盛行和各种“校园贷”充斥的现代大学校园,大学生们要实现经济独立,要从自身做起,更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具体如下:
1、大学生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可以利用在校期间的闲暇时间,通过勤工俭学或参与社会实践,来一边开阔眼界,接触社会,一边赚钱,实现经济独立。

2、家庭在对待大学生的经济问题时,不可走极端。

对于生活费的补给不能一味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毛不拔。

要给大学生一定的生活保障,但也应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回报。

并对大学生的消费进行适当的、正确的引导;
3、学校在大学生经济独立的问题上,也应该起到一定桥梁和监督的作用。

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校的资源为大学生实现经济独立提供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在定期在学校开展关于抵制校
园贷的宣传活动,及时提醒学生冷静消费,不可轻信。

4、社会大众也应减少对大学生的偏见,不要给大学生群体太大压力。

为大学生实现经济独立,提供良好轻松的社会氛围。

面试热点:消费者维权难值得深思
【热点背景】
一位女士在奔驰4S店购买的一台新车,还没出店就出现发动机漏油的问题。

在多次交涉却
被告知不退款不换车、只能更换发动机后,被逼无奈的车主只好以“哭闹”的方式维权。

事件发酵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及时介入,奔驰公司也派出工作组进行调查。

随着调查深入,新车PDI检查、购车贷款金融服务费等一连串问题又浮出水面。

——人民日报
题目预测:
近日,继奔驰女车主维权后,多起奔驰车辆维权难问题引发大众关注,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持续发酵多天的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以和解告一段落,但事件反映的消费者维权难问题值得深思。

今年来很多商家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却未能提高相匹配的优质服务保障。

一些商家本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处事之道。

在面对产品不过关,消费者合理维权诉求时置之不理,这不仅是不尊重消费者,也是无视市场规则的体现。

这不仅使得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也让自身品牌形象、信誉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必将失去消费者信任,若任性无视消费者,不敬畏市场,终将面临淘汰的危机。

这一事件也为众多商家,品牌企业敲响警钟,为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出现。

首先,企业要将“消费者至尚”的理念真正融入产品销售及服务当中,经营者应当尊重消费者权益,诚信、快捷解决消费纠纷,要建立建立完善合理的问题反馈和解决机制,给消费者一份消费安全感保障。

其次,企业应当加强自我约束,注重经营管理的每个细节当中。

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理顺组织结构,才能把服务客户的理念转化为现实。

最后,打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必须加大市场监管部门乃至监测、评级等第三方机构深度参与,在市场管理中既要关注营商环境,也要关注“消费环境”。

面试热点:扶贫先扶志
【热点背景】
习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

”可见我们在精准扶贫的路上已经取得了傲人的成就,然而到达2020年我们要全面消除贫困,意味着每分钟要脱贫约20人,这可以说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战役,而阻碍这场战争胜利的,正是“等靠要”的思想。

【命题预测】
近年来,为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各地纷纷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准确识别。

但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出现了“养懒汉”现象,有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比较重,缺少主动脱贫的动力,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要点】
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

但部分贫困户多年来一直受帮扶资助,至今却仍未摆脱贫困。

这些贫困村、贫困人口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可以说与缺乏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理念紧密相关。

精准扶贫如果扶的是懒人,不仅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更对于那些急于脱贫、早该帮扶的贫困者造成新的“不公平”。

如果未来的精准扶贫只是政府一头热,没有贫困户的全身心的参与,缺乏内生动力,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实。

之所以出现“养懒汉”的现象,一方面说明部分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苦干的精神。

他们对扶贫开发认识发生了偏差,认为戴上“贫困帽”就冬暖夏凉,所以依赖性越发严重,越扶贫反而越想保贫。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乡村,贫困户只关注自己有没有被列入重点扶助对象,当得知国家将大力实施扶贫攻坚,他们更是在家坐等、希望能够不劳而获,他们从思想上丧失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失去了改变生活的信心。

另一方面,没有扶不起来的群众,只有不对路的法子。

所谓“扶不起来”,可能是领导干部扶的姿势不对,方式方法不对,没有因地制宜,没有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想当然地扶贫,自然成效不好。

古人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在扶贫帮困中,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扶贫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

要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

更要在精神层面进行帮扶,提高他们致富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力,做到扶贫先扶“志”。

此外,领导干部应该积极寻找村民不配合脱贫根源所在,多走进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