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比赛论文
现阶段,我国以机器人普及教育为抓手,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以机器人基础知识普及教育的方案,并在上海等城市开展了相关课题活动,积极探索和开拓适合中小学生的学生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四年来的课程实践使许多专家深深的感受到,机器人制作是一项对学生智力,能力协调发展非常有益的创新实践活动,对于实践素质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作用。
机器人教学能激发学生对物象世界的兴趣,萌发学生初步的工程意识。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量运用,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许多人,包括一些学生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
因此,激发学生对物象世界的兴趣,而不是沉溺于网络,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机器人课程中,可以通过传感器和一些程序控制技术,让机器人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这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神奇和有趣的,足以激发他们探究和亲身尝试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养成关注周围物象世界,克服大量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活动使他们过度陶醉于虚拟环境的弊端。
机器人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控制机器人的行动需要用计算机软件编制程序,而学习这种面向过程的编程技术是最能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条理性的方式之一。
现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所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所见即所得的软件操
作技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而机器人控制课程中的程序编制正好填补了这一块空白。
虽然是在机器人制作教学场景的操控与调试训练下,但肯定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机器人教学能协调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在的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往往过于注重书本和理论知识,轻视实践和动手能力。
学生书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但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协调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中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搭建课程还是控制课程,我们特别强调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不能光知道怎么做,还必须具体地做出来,并按实际应用环境的要求进行评价和接受考验。
通过多次类似的学习训练,学生再接到制作任务时就回首先根据任务的实际使用环境和任务特点来设计满足这些要求作品,并努力把它制作出来。
慢慢地学生不再是手脑脱节,光会说不会做了,初步达到了创意和实际相统一的境界。
机器人能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现代课程观十分关注课程实施中所隐含的对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机器人制作属于技能操作领域的学习训练,在机器人制作过程中,许多方面没有简单的规则,定律可以准确推算,需要在实验中通过不断改变模块结构和参数设置来加以实验和验证,这就构成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很好的载体和平台,也成了学生
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