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
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
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
1/ 16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
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
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
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
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
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
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
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
如在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后,可以设计如下一些练习(见图---------------------------------------------------------------最新资料推荐------------------------------------------------------ 71):观察,阴影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又如在学完数的整除后可安排这样的练习:观察下列各组数,请找出不同类的数,并说明理由。
(2) 0、 1.2、 3、 13、 5、 27。
(1.2 不是整数)(3) 10、 8、 44、 56、 65、 12。
(65 不是偶数)(4) 33、 39、 12、 21、 49、 57。
(12 不是奇数, 49 不是 3 的倍数)再如学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后可进行这类练习:寻规律,填空。
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
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
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
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
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
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
3/ 16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
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
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
提问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
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
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
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数学课上训练说,可采用以下这些做法。
第一,训练学生大声发言。
接班第一节课师生相互介绍,训练说话就开始了。
要求每个学生起立,大声说我叫,上学期期末考试得多少分,再用一两句话说说新学年自己学好数学的打算。
教师从中发现说得好的,当即表扬:同学发言,姿势端正,态度自然,语句完整,语言简炼明确,---------------------------------------------------------------最新资料推荐------------------------------------------------------ 特别是声音宏亮:很精神!。
通过表扬树立榜样,使学生明确要求。
此后,每节课都结合检查复习,基本训练等教学环节进行训练。
要求学生大声回答问题,每个人都要通过发言声音合格的达标验收。
第二,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
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
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位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
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
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
如,一次要学生回答填空问题: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 82,这两个偶数分别是()和()在解答时,一位同学说:这两个偶数是 40 和 42。
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相邻的两个偶数相差 2,也就是说,这两个偶数和是 82,差是 2。
82 减去 2 的差除以 2 等于 40, 40 是较小的偶数; 40 加 2 等于 42, 42 是较大的偶数。
所以这两个连续偶数是 40 和 42。
5/ 16第二位同学回答时说:我是用两个偶数相加凑出来的,我想这两个偶数都应该接近 82 的一半,所以一个偶数是 40,那么另一个偶数就是42。
第三位同学说:我想,根据两个偶数的和 82,可以求出这两个偶数的平均数是 41, 41是奇数,因为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 1,那么和 41 相邻的两个偶数,一个是 41 减 1 等于 40,另一个是 41 加 1 等于42, 40 和 42 是连续的两个偶数。
学生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
显然,说想法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第三,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
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
如要学生总结关于分数的意义:---------------------------------------------------------------最新资料推荐------------------------------------------------------ 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圆,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 2 份,另外的圆各分成不等的 2 份。
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
然后让说错的同学重新叙述。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定义(法则)本身,又能理解表述这一定义(法则)的书面语言,而且自己还能准确地讲述出来。
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
第四,给后进生发言权。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
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
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
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
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
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7/ 16会回答问题。
例如,接班后的前几节课可以作为争取后进生的重点课来上。
课前就把检查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
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
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
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再逐渐加大难度。
后进生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高了。
后进生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
说,促进了想,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上述训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口算练习,板演回讲,总结定义,回答提问,小组讨论,争论问题等形式进行二、教学生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
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
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
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
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尝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以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例说明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学习思考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
疑问是发现的钥匙,思考的动力。
我把这一难题作为自学思考题交给学生。
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根找据思维积极活跃起来。
这一问题不仅激起了思考的欲望,而且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标。
第二,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
由于课本、(四省市教材第 10 册第 41 页)没有直接回答上述问题的讲述,所以不能让学生面对这一问题硬想,应提供一些资料,给以提示。
如:思考题为什么 18 和 30 的最小公倍数里,至少要有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有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提示(1) 18 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 30 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2) 18 和 30 的公倍数里,必须包含哪些质因9/ 16数?(请试算一下,有何发现?)参考资料 18=233 30=235 36=2332 54=2333 60=2352 72=23322 90=2335 90=2353 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