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显微镜实验报告
显微镜和放大镜设计 预习说明: 在本实验中,读者应充分了解显微镜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以及视觉放大率的定义。因此预习报告请包含以 下内容: 1、 光学仪器视觉放大率的定义 2、 显微镜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光路图、理论放大率公式) 3、 显微镜和放大镜的放大率测量方法(光路图) 4、 需要哪些仪器(根据光路图即可得出) 5、 测量步骤,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6、 测量数据表格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显微镜和放大镜的基本光学系统及放大原理,以及视觉放大率等概念 2、学会按一定的原理自行组装仪器的技能及调节光路的方法; 3、学会测量显微镜和放大镜的视觉放大率。 二、实验原理 (一)、光学仪器的视觉放大率 显微镜被用于观测微小的物体,望远镜被用于观测远处的目标,它们的作用都是将被观测的物体对人眼的 张角(视角)加以放大。显然,同一物体对人眼所张的视角与物体离人眼的距离有关。在一般照明条件下, 正常人的眼睛能分辨在明视距离处相距为 0.05~0.07mm 的两点。此时,这两点对人眼所张的视角约为 1 , 称为最小分辨角。当微小物体(或远处物体)对人眼所张视角小于此最小分辨角时,人眼将无法分辨,因 而需借助光学仪器(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来增大物体对人眼所张的视角。这是助视光学仪器的 基本工作原理,它们的放大能力可用视觉放大率 表示,其定义为
S
S'
y1
25cm
S' Lo
y2
Le
y3
L
P
在 Le 之后放置一与光轴成 45°角的平玻璃板, 距此玻璃板 25cm 根据理论计算确定物镜 Lo 与目镜 Le 的距离; 处放置一白光源(图中未画出)照明的毫米尺 M 2 。 3、微调微尺 M 1 的位置调整微尺 M 1 离物镜 Lo 的距离,使它经显微镜系统成的像 y3 与毫米尺 M 2 经 45°玻 璃板反射的像 S 重合。 要求反复调整, 直到微尺 M 1 的放大像 y3 与毫米尺 M 2 反射像 S 之间没有视差为止。 4、仔细观察微尺 M 1 的放大像和毫米尺 M 2 的反射像,同时微调毫米尺 M 2 的高度,让其反射像中的某一格 对准被测物放大像的某一格,读出微尺 M 1 放大像 y3 的格数 b 所对应的毫米尺 M 2 反射像的格数 a ,需反复 测量,求平均视觉放大率。 5、数据处理:根据公式
式中,
y3 D D y v e ,为目镜的视觉放大率; 2 1 0 (因 v1 比 f o 大得多),为物镜的线 y1 u1 f o y2 u 2 f e D • 0 • e (3) fe fo
五、注意事项 1、所有光学玻璃器件应保持清洁,避免各种污染,使用时注意防尘、防震;不要对着仪器说话、咳嗽等;
测量时动作要轻、缓,尽量使身体部位离开实验台面,以防震动;所用的光学元件比较精密,不能触摸光 学元件光学表面。 2、所有光学元件固定在光学支架上时,光学元件位置要放正,固定螺丝不要旋得过紧,以防镜片受压变形 和损坏。实验完毕,应将所有光学元件取下,按顺序放回光学附件盒中。
2、选择合适的透镜组成望远镜。 3、测出直接观察和经望远镜观察的两个“E”的间距d1、d2,测出标尺至物镜的物距S 求出 M
d1
d2
,M M
s s f0 f o 比较M、 M 、 M ,并分析说明它们的差 f e
4、读出物镜和目镜的焦距,求出计算放大率 M 异。
3、读数时应注意仪器的位置,即读出的数据是否需要修正。
7、实验完成后,不可调动仪器,要等老师检查完数据并认可后才能关掉光源和电源。同时应把各光学元件 按顺序摆放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六、实验思考题(必做) 1、计算放大率和测量放大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2、显微镜有几种类型? 3、证明 M M
倒立的虚象,用眼睛通过目镜观察时,将会看到这一放大且移动的倒立虚象 P Q
。若物镜和目镜的像方
焦距为负(两个都是汇聚透镜),则为开普勒望远镜;若物镜的像方焦距为正(汇聚透镜),目镜的像方 焦距为负(发散透镜),则为伽利略望远镜。由理论计算可得望远镜的放大率为
M
f o f e
3. 放大镜的设计 设计放大倍率: 目镜焦距: 物镜焦距: 4 放大镜放大率的测量 目镜焦距: 物镜焦距: 标尺至物镜的物距 S: 1 2 3 4 5 6 7 8 测 量 次 数 待测物体长度 像 长 放大镜测量放大率 9 10
b 10 计算出简单显微镜的视觉放大率。并将计算结果与理论值作一比较,计 a
算百分误差比。 (二)简单放大镜 1、将各光学元件沿着光学平台上的标尺固定在相应的支架上,夹好、靠拢,调同轴等高注意:各光学元件 的高度通过目测调节好后,在固定前同时应确保各光学元件与相应光学底座的某一边保持平行,便于调节 光路。
/
tan w/ (1) tan w
/
式中, w 为明视距离处物体对眼睛所张的视角, w 为通过光学仪器观察时在明视距离处的成像对眼睛所张 的视角。
放大率。因而式(2)可改写成
由式(3)可见,显微镜的放大率等于物镜放大率和目镜视觉放大率的乘积。在 f o 、 f e 、 和 D 已知的情 形下,可利用式(3)算出显微镜的视觉放大率。 (三)、望远镜及其视觉放大率 望远镜是帮助人眼观望远距离物体,也可作为测量和对准的工具,它也是由物镜和目镜所组成。远处物体 PQ 发出的光束经物镜后被会聚于物镜的焦平面 Fo 上,成一缩小倒立的实像 P Q ,像的的大小决定于物镜 焦距及物体与物镜间的距离。当焦平面 Fo 恰好与目镜的焦平面 Fe 重合在一起时,会在无限远处呈一放大的
/ // // // // / /
当显微镜中能看到物体清晰图像时,物镜前端面到被测物的距离叫做显微镜的工作距离。为获得清晰的图 像而调节显微镜与被观测物的距离称之为调焦。由图可见,显微镜的视觉放大率为
tan w/ y3 / D y3 y2 • (2) tan w y1 / D y2 y1
s s f0
显微镜和放大镜设计 1. 显微镜的设计 设计放大倍率: 目镜焦距: 物镜焦距: 镜筒长度: 2 显微镜放大率的测量 目镜位置: 物镜位置: 测量次数 待测物体长度 像长 显微镜放大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二)、显微镜及其视觉放大率
u1
v1
u2
B '' A y1 B F o Lo
Fo' Fe B y2 ' w' A
'
Fe'
y3
A ''
D
/
最简单的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的。其中,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较长。它的光路如图所示, 图中的 Lo 为物镜(焦点在 Fo 和 Fo ),其焦距为 f o ; Le 为目镜,其焦距为 f e 。将长度为 y1 的被观测物 AB 放在 Lo 的焦距外且接近焦点 Fo 处,物体通过物镜成一放大的倒立实像 A B (其长度为 y2 )。此实像在目镜 的焦点以内,经过目镜放大,结果在明视镜 D 上得到一个放大的虚像 A B (其长度为 y3 )。虚像 A B 对 于被观测物 AB 来说是倒立的。 显微镜物镜焦点 F 到目镜焦点 Fe 之间的距离 称为物镜和目镜的光学间隔。
该式表明, 物镜的焦距越长、 目镜的焦距越短, 望远镜的放大率则越大。 对开普勒望远镜( f o 0 , f e 0 ) 放大率 M 为负值, 系统成倒立的像; 而对伽利略望远镜( f o 0 , f e 0 ),放大率$M $ 为正值,系统 成正立的像,因实际观察时,物体并不真正位于无穷远,像亦不成在无穷远。该式仍近似适用。 三、实验仪器 (一)显微镜 小照明光源 S ,微尺 M 1 ,物镜 Lo ,目镜 Le ,45°玻璃架,毫米尺 M 2 ,白光源,白屏,若干光学支架和 底座。其中可供选折透镜有(f=29mm;45mm;50mm;70mm) (二)望远镜 标尺; 物镜 Lo , 目镜 Le , 若干光学支架和底座。 其中可供选折透镜有 (f=29mm; 45mm; 50mm; 70mm; 105mm; 150mm;190mm;225mm;300mm;-100mm)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本实验的主要内容就是自组搭建简单显微镜、望远镜光路,测量放大率。 (一)简单显微镜 1、将各光学元件沿着光学平台上的标尺固定在相应的支架上,夹好、靠拢,调同轴等高注意:各光学元件 的高度通过目测调节好后,在固定前同时应确保各光学元件与相应光学底座的某一边保持平行,便于调节 光路。 2、按装置图装配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