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一,名词解释: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兴奋: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将具有抗凝血的血沉管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相对稳定是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的这一特性成为悬浮稳定性。

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随肝胆汁排到小肠后,约有95%的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体核温度: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正常人的体温为36.9-37.9℃。

肾糖阈: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100时,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极限,此时的血糖浓度即为肾糖阈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

肺通气量:亦称为每分种通气量,是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静息时每分钟通气量是6~8L,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可达100L。

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分比。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排泄:指体内新陈代谢的终产物过剩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遗物和药物等,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是代谢的最后一个环节。

心输出量:即心每分输出量,指心每分钟输出的血量。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于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如瞳孔随光刺激的强弱而改变大小,吃东西时分泌唾液。

心率:是指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内分泌:人体有内分泌系统,分泌各种激素和神经系统一起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二:问答题1、血型系统分类依据及其鉴定方法。

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

(1)生理盐水凝集法①玻片法②试管法(2)凝胶微柱法,是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凝胶微柱介质中发生凝集反应的免疫学方法。

血型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加入试剂、标本,用专用离心机离心后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或用血型仪分析。

此法操作标准化,定量加样,确保结果准确性2、什么是血液凝固?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①凝血因子X激活成并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2分)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2分)③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3、什么是吸收?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物质。

:①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②食糜在小肠内的分子小。

;③食糜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

;④小肠绒毛具有特殊结构。

食物的消化产物、水、无机盐及消化液的一些成分主要是在小肠被吸收的,故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

4、渗透性利尿及水利尿?渗透性利尿是由于在血浆、肾小球滤液和肾小管腔液中形成高渗透压,阻止肾小管对原尿的再吸收,尿量增多。

大量饮清水后,排出稀释尿,尿量增多的现象。

其机制是:大量饮水,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位于下丘脑视上核的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沿下丘脑垂体束传至神经垂体的冲动减少,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减少,使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减小,减少水的重吸收…区别:渗透性利尿是高于320毫渗单位的高容积,高渗透压性质。

水利尿是等渗透压,等容积的压力性利尿。

5、简述机体缺碘引起大脖子病的机制。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1分),当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1分),使血液中的甲状腺素含量降低(1分),并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1分),进而作用于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1分),促甲状腺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出现代偿性的增生,即为大脖子病6、简述生长素的主要作用。

1、促进生长作用,能促进骨、软骨、肌肉以及其他组织细胞分裂增殖,蛋白质合成增加。

2、促进代谢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钠、钾、钙、磷、硫等重要元素的摄取与利用,抑制糖的消耗,加速脂肪分解,有利于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7、简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①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2分)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2分)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2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1分)1.:在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2.:指血浆或组织液中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

3.:指细胞通过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4.: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5.:指通过胃内的微生物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解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6.: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活性物质。

7.:当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性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后膜对通透性升高,内流,使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4.:可兴奋细胞或组织受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

2.: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3.: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4.: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之为内呼吸。

5.:消化道平滑肌在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缓慢的节律性的自动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基本电节律。

6.: 指动物机体在出生后为适应个体所处的环境而逐渐建立的反射。

7.:由一次发情开始到下次发情开始所经历的时期称一个发情周期。

5.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6.凝血因子:指血浆或组织液中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

7.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4.期前收缩:心肌在窦房结传来的冲动之前受到电刺激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5.肺牵张反射:由于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6.微生物消化:指通过胃内的微生物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解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7.原尿: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后肾囊腔里的滤过液。

8.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当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性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后膜对通透性升高,内流,使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9.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活性物质。

10.精子获能:精子进入雌性生殖道后经历一系列变化而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精子获能移行性复合运动():非消化期(消化期间)的胃运动呈现以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活动,称为消化间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

肠肝循环:胆盐随肝胆汁排到小肠后,约有95%的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蠕动冲:在小肠有一种行进速度很快,传播较远的蠕动,可将食糜从小肠的始端一直推送到末端甚至送入大肠,这种蠕动称为蠕动冲。

分节运动:具有一定间隔的唤醒剂,同时收缩或舒张的节律性运动。

其意义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进行。

集团蠕动:进食后,在大肠可见到一种进行很快,并前进很远的蠕动,成为集团蠕动,它可使结肠内压力明显升高。

脑肠肽:指一类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又存在于消化道的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肠胃反射:在十二指肠上存在多种感受器,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都可刺激这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胃运动,使胃的排空减慢,这种反射称为肠胃反射。

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成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2的量与吸入O2量的比值(22)称为呼吸商,混合性食物的呼吸商为0.85。

食物的特殊动力学效应:人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能量代谢率增加的现象,一般从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续7-8小时,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学效应。

基础代谢率():指人体在清醒及极度安静的情况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及环境因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正常范围为高于或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015%以内。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正常人的体温为36.9-37.9℃。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频率:成人12-18次/分)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压总是地狱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

肺顺应性:肺在外力的作用下的可扩展性。

其与非弹性阻力成反变关系,正常成人为0.22O。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①二棕榈酰卵磷脂(,占60%)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占10%)构成;对维持功能,对分泌,清除和再利用其重要作用;和均由肺泡型细胞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位于肺泡内侧面。

肺活量:是指在尽力吸气后,丛飞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相当于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可反映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为肺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男3500女2500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为0.84.(衡量肺换气功能最好的指标)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80-180(10.7-24.0)范围内变化时,肾不依赖外来神经的支配,肾血流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

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到达远曲小管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增加,、、转运速率也增加,致密斑将信息反馈至肾小球,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将恢复正常。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为125左右,。

菊粉的清除率可代表肾小球的滤过率。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若肾血浆流量为660,则滤过分数为125/600×10019%。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肾糖阈:当血浆葡萄糖浓度达到180100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球-管平衡:是指近端小管对溶质(特别是)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改变,表现为定比重吸收,即近端小管中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的滤过率的6570%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