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兰西县红光中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1)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围绕考试转,学生围绕分数转,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教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脱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追求片面升学率最大化为根本目的,重筛选轻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存在极大的重重轻轻现象和片面性,重升学率轻学生社会就业和终身发展,重现实考试分数轻学生素质潜能开发,重智育轻学生全面发展,重考试科目轻免考科目,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轻社会实践,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发展、智力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文化眼界狭窄,个性和素质畸形发展,求实求新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缺乏;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除了苦读还是苦读,为分数而拼命,排斥兴趣、爱好、特长,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育上违背教育规律和制度、规范,搞死记硬背,满堂灌,大运动量,题海战术,加班加点。
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负担加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不能使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更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
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为此,我们申报了教育部中国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国家重点规划课题《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研究,力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拓宽素质教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扩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行之有效的学校素质教育模式,大力提高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核心概念(一)教学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能够利用的课程资源来进行选择。
那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我们教学的效率,达成我们的教学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是在教学中不墨守成规的探索,不人云亦云的创造,是对现实的强烈追问、保守的透彻批判,是对困惑坚韧的思考、对体制顽强的挑战,是对现状踏实地开拓、对理想执著地攀登。
新课程引起的教学方法的变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来设计制定的探究式教学,教学方式很多:收集资料、动手实验、交流讨论、探究等,养成学生终生发展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引起教学方式的变化有: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过程,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②激活知识,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③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⑤抓住科学探究目标的本质。
⑥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研究意识增强。
②教师数学知识素养的提高,科学探究意识强。
③能合理广泛的应用课程资源。
④具有一定的现代技术水平。
(二)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内涵。
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这一内涵包括:(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本质。
李岚清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这是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本质的一种规定。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
3.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全体性。
素质教育为全体适龄少年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不要求也不允许对入学的少年儿童按照某种标准(例如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和经济地位等差异)进行筛选。
(2)基础性。
素质教育向少年儿童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的教育,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
(3)发展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素质教育强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4)全面性。
素质教育既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未来性。
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情况(一)课题研究目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5年的研究,探索总结出一套实施素质教育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并在全校推广;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使学生学会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不断扩大视野,提高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探索课堂教学模式(2)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探究。
(3)例、习课教学的方式的探究。
(4)概念新知课的教学方式的探究。
(5)复习讲评课教学方式的探究。
(6)活动课的教学方式的探究。
(7)怎样上好一堂多样化的数学课。
(8)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9)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及变式。
(10)课堂教学关系,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三)课题研究的重难点1.课题研究的重点。
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2.课题研究的难点。
新课程环境下,怎样上好一堂多样化的数学课。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1.行动研究法。
即通过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循环往复的方法,验证假设、修改假设,完善所构建的模式,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操作规范。
2.文献资料法。
即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料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过程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筹备开题阶段,起自2016年9月,止于2016年12月。
主要工作包括:制定课题研究规划、组建实验队伍。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重难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为研究实施阶段,向中心课题组提交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形成经验成果。
起自2017年1月,止于2018年1月。
主要工作包括:(1)把课堂教学、教研论文等评审作为研究实验的重点实践活动之一。
开展讲示范课、作专题报告,培训实验教师、指导课题工作。
(2)选拔各年级实验教师作汇报课、并向全国推荐优秀优秀实验教师的优质课。
(3)定期召开不同规模的交流会,组织考察、学习、研讨、交流。
(4)检查评估阶段性成果,交流推广先进经验。
第三阶段为总结鉴定阶段,起自2018年2月,止于2018年6月。
主要工作包括:课题组收集研究成果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接受教育部中国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总结课题组评审.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并将其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通过课题研究,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是受思想支配,陈旧的教育理念严重影响教学工作。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有利于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它,教师看得更高,更远,有更多时间学习现代理论,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同时对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教有着极大的影响。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还将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帮助教师走进科研工作的阳光大道,有利于提升教师群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