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减法的意义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减法的意义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12*、13*题。
课题:“求剩余”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
教学目标:1.能正确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认真审题和灵活地运用解题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关键:探索隐蔽的中间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3个图中的数都一样.第1图是已知男、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图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或女生人数)求女生人数(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③第2,3图中的被减数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呢?减数与差各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连线(补前面).
(3)引导思考.
从上面减法的算式看,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生1:我认为你买了苹果派4份,算式是3ⅹ4=12(元)
师:跟他想法一样的请坐下。
生2:我认为你买了麦香鱼4份,算式是6 x 4=24(元)
……
二、探求新知
1.师:大家把4种可能买的东西都算了一遍,那么我到底买了4份什么呢?现在揭晓谜底,我买了4份鸡肉汉堡,跟谁的一样?
(板书:我带了50元钱,买了4个鸡肉汉堡,每个8元,还剩多少钱?)
1.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观察得特别的仔细,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买东西之外,还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现在有一个停车场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投影出示书本试一试)
2.发展练习
①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又爱动脑筋,林老师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我们学校的王老师又要你们帮忙了,你们愿意吗?(幻灯出示题3)
师:王老师带去的钱够吗?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师生一起总结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要写成小圆点;小数部分按顺序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第6~11题。
第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校对。
第8、9题,先向学生说明一下题目的要求,再让学生看一看从0到哪里是1,从哪里到哪里表示0.01,再让学生完成。
提问: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那么整数个位的右边一位是哪一位?
把十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
那么十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
把百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
那么百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表,并说明往下还有万分位、百万分位等。
出示543.276 1.141让学生说出这些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按图意列式: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并指出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独立分析并列式解答.
提问:这两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观察、比较3个图之间的关系.
提问:
①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第2,3两个图与第1图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猜猜我买了4份什么东西?
苹果派
每个3元
麦香鱼
每个6元
鸡肉汉堡
每个8元
冰淇淋
每个2元
花去多少钱?
(列式计算)
师:把你的想法填在表格中,你认为我买了这种就在这种的下面打勾√,并把算式列在这一格中,求出花去多少钱?(学生填表格,教师巡视)
师:请想出来了的同学站起来,谁愿意第一个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你认为我买了什么?怎样列式?
师:假如刚才我们填的表不是让你求花去了多少钱,而是让你求还剩多少钱?你会计算吗?
师:好,现在我们来检验一下,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买了4个苹果派,还剩余多少钱?怎么计算?
生:先求花去多少钱?3x4=12(元)再求还剩多少元钱?50-12=38(元)
2.再求买其他东西还剩多少钱?(生自由挑着计算)
三、实际运用
师:把你的想法写在草稿本上。抽生个答。
师:我还会剩多少钱?生:还剩ⅹⅹ元钱。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50-3=47(元)
生:原有的钱-花去的钱=剩下的钱(板书)
2.师:可我刚要买的时候,才想起还有3个同学也要我买跟我买的一样的东西。
师:虽然大家还不知道我买的是什么,不过我可以给同学们一点提示,我买的东西就在左边的这4种中,下面请看表格(幻灯出示)(每人一份表格)
进而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与差的概念.
(4)看书,阅读课本54页.
(5)引导学生研究加、减之间的关系.
观察、比较第2图、第3图与第1图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另一加数
(2)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看下面的算式:
从150-70=80中,引导学生得出:
80+70=150150-80=70
比较上面三个算式可以看出:
这就是说: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阅读课本第55页.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
引导学生弄清在加法中是己知的,在减法中是未知的;在加法中是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己知的.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
另外从加、减法的意义上看也是一种相反的运算,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也就是相反的运算.
大家回忆一下,过去用一道加法题改编成两道减法题,就是利用了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减法的意义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二)使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和掌握加、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及其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对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概念是理解的难点.
师:怎样计算?
生:8x4=32(元)50-32=18(元)←教师板书
师:先求什么?生:花去了多少钱?(板书)
师:为什么这样求?生:要求还剩多少元钱,只有先知道花去多少元钱才可以求。
师:再求什么?生:还剩多少元钱?(板书)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应该用原有的钱-花去的钱=剩下的钱这个数量关系去进行计算,而花去的钱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我们要先求花去了多少钱,再求还剩多少钱?
教师:前面我们看到的一些小数,如0.2、0.015等,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都是0,其实小数点的左边也可以是其它的数,如1.5米、21.8元等。这样的小数可以分成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用小数点隔开。教师板书: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提问: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对3个线段图的比较以及之间的联系,经过思考,自己归纳出减法的意义.再通过3个线段图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以及加、减法的意义上让学生再看出加、减法是一相反的运算,也即互为逆运算.
第二部分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加、减法的关系式.
板书设计
减法的意义
1.
2.
3.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2+20=52和=加数+加数
52-20=32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2-32=20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50-70 = 8080-70=150
被减数减数差150-80=70
比较:
得出:被减数=差+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今天中午我想要款待一下自己,就去肯德基吃了一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一共带了50元钱(板书),到了那里,服务员小姐就给了我一张肯德基的单价表,你们看(幻灯出示)
肯德基单价表;
①苹果派3元②牛肉汉堡9元
③麦香鱼6元④可口可乐5元
⑤鸡肉汗堡8元⑥苹果汁6元
⑦冰淇淋2元⑧薯条4元
师:我最近的胃口不怎么好,只想吃其中的一样东西就够了,你猜我应该买什么吃呢?我还会剩多少钱呢?
减数=被减数-差
教学内容教科书87~88页的内容,练习二十第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0.2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它表示()分之( )。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前3年半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继续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
(板书课题:“减法的意义”)
全班口算(卡片):
35+75=150-80=
110-75=150-70=
110-35=80+70=
(二)设置问题情境
1.教学减法的意义.
(1)从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如:8-8=0……从而得出: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为0.
教师强调在运算中要注意0和1的问题.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同学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能根据下面一组算式,看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由此推出怎样求一个加数?
32+20=5252-20=3252-32=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