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舆论监督研究报告

新媒体舆论监督研究报告

新媒体舆论监督研究报告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还有公民话语权意识的觉醒,今天的社会舆论监督平台上活跃着这样一批人,他们运用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作为基础的新媒体,通过其特点与功能造就的全新的可能性采取一系列媒体监督活动,来实现自身社会舆论监督的基本权利,进而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规则与结构形态。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这些人被称为“行动者”,而决定和制约今天行动者们舆论监督特点与方式的最直接因素,正是新媒体的媒介形态与功能特点。

新媒体舆论监督有“准、快、灵”的特点,有助于疏导社会负面情绪、有助于促进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形成、有助于有效地监督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民主。

但其自身与生俱来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在以下三方面加强对其监管:加强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与引导能力、完善对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法律和规则、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规范网民言行加强对网民的网络素养教育、诚信与公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公约。

关键词: 新媒体;舆论监督;网络民意参政;行动者话语权;目录摘要 (1)目录 (3)前言 (4)一、新媒体以及舆论监督的概念 (5)二、新媒体舆论监督特点与功能 (6)(一)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特点 (6)(二)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8)三、新媒体舆论监督自身的局限 (9)(一)新媒体的局限性 (9)(二)监督者的局限性 (11)四、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2)( 一) 完善对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法律和规则 (13)( 二)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并形成网络道德公约 (13)结语 (14)前言由于媒体功能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越来越的的软领域开始到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发生的改变,其中最富有鲜明特征的就是新媒体条件下的舆论监督领域;社会的现代化绝对不应该仅停留在经济建设领域,而应该是相对应的货真价实的实现言论的现代化、媒介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在这其中,言论的现代化是舆论监督通畅运行的表现形式,媒介的现代化是社会民主法制建设道路上的技术支持,至于人的现代化,则真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基本内涵。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观逐渐开始经历到以微博为明线,公民话语权意识觉醒为暗线索的一系列新媒体带来的变革,这其中涉及社会,触碰到体制,探底社会上交相错杂的许多条明线暗线,更关乎社会上每个人的生活。

具有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的行动者们的属性与特点。

与之前的“党八股”不同,新媒体平台上所使用的这种网络语言“更接地气,更聚民气,更解怨气,因此也就必然会更有人气”。

新媒体平台上面的语言来自于不同阶层的多元结构和雅俗共赏的平民化色彩;其次是舆论诉求出发点的纵横交错与涉及监督范围的无界定性;行动者们往往并不单纯是社会运行权力的监督者,还有可能在客观方面作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权利运行与决策的参与者;总的来说,要想真正把新媒体监督的功效发挥到最好,不仅要求行动者们"慧眼识珠",能够从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去伪存真,更离不开制度与法律的完善来规范新媒体的监督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既要监督主体把权利"做到位",又要监管部门将制度落实到位,用法律为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守好门"。

一、新媒体以及舆论监督的概念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一系列崭新的媒体形态渐渐的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它们为社会提供堪称海量的各种资讯,同时也就将公民的社会生活改变成为一个极大的便利空间......1、新媒体新媒体这个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关于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作为基础而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也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也有学者指出,新媒体所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通过对应的信息终端,达到传播效果的媒介;毫无疑问,这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

其实,所谓的新媒体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在发展变化的概念,但其实这里总是会有一些不会改变的属性。

笔者比较认可的是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一个看似十分宽泛的定义:即所谓的新媒体,就是逐步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新媒体的种类范围很广:比如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可以说,新媒体直接反映了不同时代传播技术的发展,那么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本文就通过对网络新媒体舆论监督平台的分析来探究新媒体。

2、舆论监督对于舆论监督,可以参考两种不同的定义:首先是甘惜分教授所著新闻学大辞典中所给出的定义: 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

还有学者认为舆论监督通俗来讲就是特指新闻媒介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声音,以及通过对政府或政党的批评声音促使其改正错误。

新媒体舆论监督主要表现为: 出现了大批具有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的行动者,借助于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规则和资源,将舆论监督日常化和惯例化,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一些制度性关系的初步形成,从而影响了中国舆论监督的发展态势。

我国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案例最早大约可追溯到2003 年发生的孙志刚案,当时该案引起网络媒体的热议,最终促使政府出台新政,废除了原来的收容遣送制度。

2005 年开始的“徐工贱卖案”,即因“博客门”而激起国民广泛关注和议论的徐工与凯雷并购案,到2008 年最终宣告无果而终,徐工以不情愿的方式保住了“国有资产”的身份,网络媒体舆论对此结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二、新媒体舆论监督特点与功能吉登斯在结构化理论提到: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制约性,而且具有使动性;行动者利用结构性的规则和资源跨越空间和时间,在各种互动情境进行积极有效的活动,改变或再生产结构,最终实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可以说正是新媒体的产生,就是将传递民众声音的话筒与与实现社会理想的愿景紧密捆绑到一起,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现在大家所说中国梦。

这里所说的行动者就是指的是具有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从而以自身的思想去参与舆论监督过程的公民,正是他们构成了新媒体舆论监督的中坚力量。

(一)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特点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的传播属性拥有十分显著的网络化特征,公众参与的途径也是多元的,比如说是新闻跟贴,论坛发帖,博客还有近来红遍祖国各地大江南北的微博热。

概括来说,新媒体舆论监督应该具有“准、快、灵”三个特点。

1、准:指的是新媒体舆论监督能够快速聚焦到某一热点,反映的问题准确到位,较大限度的压缩了说空话套话模板话的空间。

新媒体舆论监督的“聚焦效应”正在悄然改变着一系列社会股则,这样的案例其实有很多。

例如原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变的在国内家谕户晓,起因就因为微博上一张他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的“微笑照片”。

广大网友深挖杨达才有多块名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杨达才就经历了从陕西省安监局局长到阶下囚的过山车般的人生境遇。

可以说正是获得了网络的助力,中国的民主舆论正在由“被发布”朝着“去监督”的潮流转变,这必然将是一场流淌着新鲜血液的民主舆论普及风暴与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革命。

可以说,新媒体舆论监督是高速性的信息传递平台,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和舆论热点带到人们的视野中;并很快引起公众广泛的关注,这样其实客观上就极大的压缩了受监督者的反映时间还有运作空间,这一点是需要层层审批的传统媒体所无法做到的。

2012年被称为微博舆论监督的新元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公民社会里公民话语权意识的觉醒,在技术层面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这一觉醒提供了可能性和保障。

这其中涉及社会,触碰到体制,探底社会上交相错杂的许多条明线暗线,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2、快: 发酵快、蔓延快。

指的是所反映的热点信息往往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到位,可以避免因为冗杂的审稿制度遗失了监督效益的保鲜度。

随着新媒体对新闻介入得越来越深,传统媒体则不断图变力保“主流”话语权,大量的新闻尤其是突发性和揭秘性新闻在传播路径上出现了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新闻事件发生后往往由网民在互联网上首先发布,尽管有时只是只言片语,但在互联网上进行短暂“发酵”后,以都市类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便开始介入,并迅速与网络形成互动,穷尽一切深挖不止,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新闻事实浮出水面。

而且新媒体使时空的距离被缩小到极致,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2013年初在网络上进行曝光的“房姐”龚爱爱,从事发到有了结果,短短一个多月时间。

2013年1月16日,龚爱爱被爆出拥有3个虚假户口和多处房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3年1月27日陕西神木警方对龚爱爱涉嫌伪造国家机关文件罪进行立案。

2013年3月4日,神木县公安局向神木县人民检察院提请批捕,龚爱爱本人自行辞去人大代表的职务。

对于“房姐”,现已查明的三个户口,总面积接近一万平方米的四十一套住房,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一系列数据,最初正是由网友们率先在论坛上抽丝剥茧,层层披露出来的。

3、灵:指的是新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往往更加灵活,在公众积极广泛的参与下,其效果更直接有效。

规模庞大的公众愿意广泛的参与到新媒体舆论监督的进程中来,从而能够使话语权利和实践意识的行动者们在新媒体舆论监督平台上产生巨大合力。

“接地气”的舆论环境使得多元结构和雅俗共赏的平民化色彩受到公众的欢迎,使人们愿意进行关注。

网上流传一幅对联:上联是“恨爹不成钢”,下联是“怨爸不双江”,横批: “投胎姓李”。

所述事实是直接针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辛辣讽刺。

(二)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1、更好地实现了“媒体减压阀”的作用,有助于疏导社会负面情绪。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如果人民的情绪和声音得不到有效的疏导,那么等到其所积蓄的爆发出来,一切改革和事业都将因为失去了群众基础而功亏一篑,社会层级中舆论监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新型服务性政府要想走好疏导信息渠道,保持民意畅通势在必行,具体说来,应该从“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这两个方面着手。

社会的现代化绝对不应该仅停留在经济建设领域,而应该是相对应的货真价实的实现言论的现代化,媒介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在这其中,言论的现代化是舆论监督通畅运行的表现形式,媒介的现代化是社会民主法制建设道路上的技术支持,至于人的现代化,则真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基本内涵。

2、有助于促进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形成。

公众在新的媒介形态下,逐步拥有了话语权。

正是因为有了新媒体的推波助澜,原来那些将民主监督“喊破嗓子”的“无助者”们摇身一变,在各大微博,论坛,新闻网站上发帖,跟贴,转发,评论,通过这一列真实有效的传播行为,终于涅槃成为“甩开膀子”能够大干一场的行动者们,他们用自身的行动与话语权改变了我国舆论监督的环境,也正在渐行改变着社会的种种不公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