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学困生的转化与数学教学
学困生是指那些数学基础差、智力差或具有厌学情绪等不良习惯的学生,他们是班级学习中的弱势群体,计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成为影响他们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现针对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在培养学困生计算能力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巧用标记,培养计算能力。

农村初中的学困生由于自身因素的原因,这部分同学在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往往错误百出,成为多数数学教师头疼的问题,有些老师虽然反复让学生进行练习,往往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有的甚至越来越差,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困生计算的正确率呢?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标记法,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学生也能知道,遇到减法,首先要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进行计算,要注意两变:一是减号变为加号,二是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但是实际运算过程中,有的学生学生只注意了变号,没有加减数的相反数,造成了计算的错误,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遇到减法的地方做上标记,提醒他们在计算的时候要引起注意两变,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计算,正确率提高了很多,解决了学生遇到的棘手问题。

在随后的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中,学生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学习感到非常的轻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标记,易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改掉了许多学困生粗心的毛病,也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能力,当然,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计算能力的提高,教学中的标记将逐步弱化,直至最终取消,它只是我们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措施,是我们给学困生学习的一个拐杖,引导他们最终走向康庄大道的手段。

二、纠错提高,培养计算能力。

在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或者是一练到底,有的即使设计一些判断、改错也是事先预设的,往往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不是非常明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尝试做好导学案课前预习导学和所有例题,课前进行及时批改,也许学生的课前预习所做的习题正确率不高,有可能全错,但毕竟学生通过自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们练习中的错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非常具有针对性、典型性。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只讲学生错误的地方,把学生的错误练习作为教学资源,进行投影,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引导做错的学生自己当堂纠错,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具有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因此我们的计算教学要一针见血,不要在外面绕圈子。

三、注重口算,培养计算能力。

口算能力,在初中阶段往往是一个被容易忽视的课题,因为他们只注重学生的演算能力的培养。

殊不知,口算,不仅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提高正确率,
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的培养,应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来抓,每天的课堂教学,用五分钟让学生来进行口算,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总之,学困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结合数学课题研究,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坚持不懈,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