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资源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医疗资源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医疗资源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摘要:以公告经济学的知识分析我国的医疗资源,以及医疗产品的市场失灵现象,并对医疗制度的改革提出一些观点。

关键词:医疗资源公告产品市场失灵建议
本文将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对医院及其医疗产品的地位,属性进行分析,并为当前中国的医患矛盾、医疗困境的解决提供参考。

1、医疗资源的内容
医疗资源包括了社会上提供医疗产品的医疗设备,医务人员,医疗场地,医辽资金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

因此医疗资源是由各个医院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如卫生局)提供的。

公立医院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提供主体是政府,因此具有公共产权的性质。

私人医院的产权属于私人产权。

在经济学上,私人产品的共享是有条件的,即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

首先是供给方有共享意愿并且能够从中获益,其次是该产品具有共享的价值,有消费群体。

但是这种共享,必须经过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并接受相应监督和检验。

从政府建立医疗体系的初衷来看,只要是稀缺的、优质的医疗资源都应该成为共享医疗资源。

2、医疗资源的准公共产品定位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上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或收益上非排他性的产品。

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公共产品又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亦称为“混合产品”。

这类产品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而准公共产品又分为俱乐部产品和共有资源两类,俱乐部产品的特点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即不付费者可以排除在消费之外。

共有资源则与俱乐部产品正好相反,它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即不付费者不能轻易地被排除在消费之外。

在公共经济学上,判定一种产品的公共性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效用是否具有可分割性,第二,产品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第三,产品消费中是否能够排他。

医疗资源充分的情况下,其具有非竞争性,却不具备非排他性。

因为一个人接受医疗资源的服务不会阻碍其他人享有医疗资源,所以说它具有非竞争性。

但是医疗产品通常是有偿的,所以说它不具有非排他性。

因此我们可以将医疗资源归入准公共产品中的俱乐部产品。

3、医疗产品的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无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效率最高的情况。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在自发运行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力量的调节,使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状态。

但是,当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充分发挥,也无法达到符合整个社会要求的正确的资源配置结果,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医疗产品的市场失灵就是指医疗产品的本身特征使得它无法仅仅通过市场机制达到最优配置。

3.1 医疗领域的垄断造成市场失灵
当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的影响力时,会造成市场竞争失效引起的市场失灵。

像电力、交通、通讯等行业,当大规模生产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形成规模经济。

在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常造成自然垄断。

行业垄断者凭借自身优势,掌握着产品价格和产量,使得产品价格和产量偏离社会最优配置的要求,从而影响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经济的作用,降低了配置效率,造成市场失灵。

我国目前的医疗市场存在高度的行业垄断。

在目前的医疗系统中,90%以上是公立医院,政府直接拥有和管理公立医院,在市场是充当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大大限制了其他产权形式医疗机构的发展。

由于缺少竞争,市场上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另外,我国医疗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

据资料显示,东部地区医疗资源较为充裕,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3倍。

城乡差距很大,城市人口平均拥有的医疗资源是农村人口的2.5倍以上。

优秀的医生和优异的医疗设备多聚集在城市的顶级医院。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也是造成“看病难”问题的一个原因。

3.2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
诺贝尔经济学家撒谬尔森指出医疗市场中医、患和第三方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使购买医疗服务出现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医患信息高度不对称是医疗市场区别于其他市场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医疗服务专业性很强,一般患者缺乏医疗服务知识,否则他就是医生。

他无法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需要接受什么治疗,哪家医院服务质量好,花多少钱才能治好。

在医疗市场上,每家医疗机构都会宣城自己有最好的医疗技术以吸引消费者,而消费者通常不能加以判别。

与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机构相比,提供较差服务的机构显然具有成本优势,于是在市场就会拥有价格优势。

当消费者以相同的眼光来选择医疗机构时,选择低价格的医疗服务的可能性就大。

当消费者支付了费用却获得了较低质量的医疗服务后,就会降低对整个市场医疗服务水平的估计,不情愿支付更高的价格。

从而,可能会将质量高却价格较高的医疗服务驱逐出市场。

结果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医患信息的不对称会存在道德风险。

由于消费者不知自己的病的真实情况,也不知道改用何种医疗手段才能治愈,因此他们只能被动听从医生的建议来选择治疗手段以及相应药物。

医生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可能会给消费者提供不必需的高价药和高价疗程,从而出现过度消费、过度医疗的情况,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具体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一个小感冒常常会引发数百甚至上千的治疗费。

3.3 医疗产品的外部性效应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外部效应是难以界定产权的,原因是产权的界定成本很大。

也就是说,外部效应界定产权的成本要大于保持外部效应的存在所造成的损失更大。

因此,外部效应也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传染病的负外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说,治疗一个传染病患者,不仅仅患者得到受益,社会上的人也得到了间接受益,因为若不治疗,其病情可能会扩散到人群中。

如果要对社会上的间接受益者收费的话,就要界定产权。

而由于界定产权的花费远大于不界定的损失,因此医院选择不对间接受益者收费。

实际情况下,政府往往会对这种情况提供一定的补贴。

若是负外部效应产品由市场提供,那么供给者就会向受益者收取高额的费用,造成垄断和高价。

医疗产品的外部性会造成产品提供的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和社会生产的丧失。

4、对改革医疗体制的一点建议
4.1扶持民营医院的发展,加大医疗市场的竞争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我们医疗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竞争,甚至是把公立医院民营化的方式来吧医疗体制推向市场化。

全球性医疗体制改革经验表明,竞争有助于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成本。

只要制度恰当,市场化可以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公益性上找到平衡点,医疗的所有制对于医疗服务的费用和公益性并不重要。

在合理的制度下,民营医院也会承担社会义务。

我们国家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医患矛盾实质上就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这又是由于医疗服务的供不应求。

我国医疗机构大多数在垄断形势下经营,竞争意识不
强,缺少改进服务和提高效率的动力。

政府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不仅补充了政府财力的不足,还会增加公立医院的竞争意识,提高效率,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4.2 政府财政加大对医疗的投入
据医疗领域的人介绍,每年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仅占医院支出的6%,仅够发退休职工的养老金。

可以预想,医院要想正常运营下去,唯有向病人征收高额费用。

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因病致穷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极端的例子有山西农民没钱手术,自己锯腿。

河南农民为省钱,在肠子外露的恶劣条件下坐拖拉机到医院。

政府应发挥在筹资方面的主导作用,缩小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最大限度做好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工作,保持社会的公平和谐。

4.3改革医疗费用征收方式
高药价一直是医院被人诟病的重要一点。

一种药从药厂开始,一直到病人手中,要经过数十道步骤,价格翻了几十翻乃至上百翻。

“以药养医”已经成为医疗行业的不良风气。

在改革中,应逐步提高诊疗费用,破除“以药养医”的不良风气,消除高药价生长的土壤。

青岛已在2013年实现基层医院诊疗费10元,药价降35%,切实减小了群众的看病花销,可见这条道路是行得通的。

我们可以看见的是,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这一改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人民的看病贵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中国药品市场报告》(2012年)
《我国医疗行业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探索》崔传斌,王开盛
《公共产品理论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娄坤
《看病难看病贵与卫生改革发展的道路选择》王绍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