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概论期中作业1、请分析莫高窟艺术在不同的三个时期他所表现得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哪些差别?参考资料: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
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
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
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
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
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
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
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
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
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发展期。
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
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
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
中期极盛期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
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
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2、请分析兰州黄河风情线开发中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不足与对策。
参考资料:兰州市政府规划了百里黄河风情线,范围西起西固工业区的西柳沟,东至城关区桑园峡,东西长40公里,流域面积27.44平方公里,于2000年开始动工建设。
不到8年时间,黄河两岸相继建成观光长廊、“生命之源”水景雕塑、寓言城雕、黄河母亲雕塑、绿色希望雕塑、西游记雕塑、平沙落雁雕塑、近水广场、亲水平台、东湖音乐喷泉、黄河音乐喷泉、人与自然广场,以及龙源园、体育公园、春园、秋园、夏园、冬园、绿色公园和其他沿河景观。
兰州的黄河风情线与其他城市的一些景点相比,还存在着总体规划亟待完善、多头管理导致责任不明等问题,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黄河风情线还有亟待提升改造的地方。
改造需打破单一模式希望能整体规划开发;比如不要取缔茶摊,应该正规化地去建设,整体开发,配合风情线的建设,让整个风情线成为市民游览观赏景观大道的同时,也成为新的经济线。
水上旅游服务是黄河风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便道、河岸开发这一“细枝末节”做起,打造不受天气、季节等限制的综合旅游服务项目,对于提高兰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着积极意义。
目前黄河兰州段无论河堤、河岸还是水上都很少有永久性可供人们久留的场所,要打破这种单一的模式,还需从黄河文化景观建设、水面设施、景观建筑等多方面充实完善,只有水面旅游船艇和两岸文化景观设施较为完善了,冬季黄河旅游文化才会逐步热起来。
在不影响排洪的前提下,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着力打造黄河两岸景观文化建设。
扩建提高一批景观,增减一批景观,充分彰显兰州黄河文化之都风采;强化河堤内、河岸中间的环境整治,将百里黄河风情线上的河堤、河岸全部贯通起来。
同时,在河堤上增添必要的基础设施,在河堤与交叉排水设施之间,应加设简便的人行踏步桥,供游客通过。
选择适当的地方,建设公厕、座椅、垃圾箱、亲水平台。
同时,加快黄河水面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游船、游轮、羊皮筏子等水上娱乐项目,甚至将这一项目延伸至南河道,将游客从陆地带到“水上”,使单一的风情线变为文化线、旅游线,进而提升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
保护美化风情线需要全社会力量如何打破单一模式,让风情线变得更美丽,一位兰州市的政协委员建议可以组织专题调研组对兰州市区黄河两岸堤岸安全状况进行排摸调查,掌握一手情况,排查安全隐患,拿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和措施;其次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兰州市区黄河两岸河堤进行加固和维护,使其与黄河风情线的打造风格相得益彰;第三要加强兰州市区范围内沿黄堤岸的管护工作,按照专业标准加强沿黄堤岸的标准化建设,不仅要保证堤坝有足够的结构安全,而且堤坝应当有足够的埋置深度,确保沿河堤岸不因洪水侵袭、冲刷遭到破坏;同时沿河防护堤也可以采用阶梯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注重“堤坡结合”的景观模式,打造完整的滨河路亲水慢行游览系统,在沿河堤岸现状下部的二台位置,局部道路加设集游览、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独立、闭合的自行车游赏线路,增加滨河路便捷绿色的交通方式,让兰州市的南北滨河路黄河风情线资源为广大市民共享,让黄河风情线更加靓丽多姿。
兰州市将以“一心、一轴、两带”为总体规划思路,将对包括广场硬化、文化地雕、亲水平台立面改造、湖心岛桥梁、人行步道、灌木绿化、树穴内鹅卵石铺装、增设座椅、夜景观照明等方面进行省级改造。
将来还将借鉴上海外滩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设计招标工作,确保兰州黄河风情线提升改造达到预期效果。
期末题目【一】名词解释:1、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2、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
梵语称神为“提婆”。
因“提婆”有天的意思,故译为飞天。
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仙亦称为飞天,是飞天、飞仙不分。
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
指的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中国独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3、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故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流域,范围涉及北方地区的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及西北地区的甘肃。
但仰韶文化以陕西关中为中心,东起山东,西至甘肃,北到河北,南抵江汉。
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经河南省到山东省之间,以陕西境内数量最多。
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
4、供养人;供养,是指因信仰某种宗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
简单地说就是以香花、灯明、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
还可以分作财供养和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物叫财供养;修行积德,利益众生叫法供养。
在佛教中,具备上述供养行为的人,称为供养人。
5、经变画;经变画,经变画是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
即经变,亦称变或变相。
经变画,即经变,亦称变或变相,广言之,凡依据佛经绘制之画,皆可称为“变”。
敦煌经变画则通常指将某一部甚至某几部有关佛经之主要内容组织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画。
敦煌经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佛经内容外,大量的社会生活内容在经变画中得到生动的体现。
许多经变画技巧高超,堪称艺术珍品。
【二】列举题:甘肃省已经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6条精品线路,请分析各条线路的文化气质;西线—兰州至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丝绸之路大漠风情游,延伸至吐鲁番、乌鲁木齐;经典丝路之旅: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线]神秘天路之旅:兰州--拉萨--日格则--林芝、兰州--嘉峪关--敦煌--格尔木--那曲--拉萨;南线—兰州至临夏、甘南、郎木寺回、藏民俗风情、草原风光游,延伸至九寨沟、黄龙;甘南风情之旅:兰州--临夏--甘南;[临夏-甘南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线]东线—兰州至天水丝路胜迹、寻根访祖游,延伸至宝鸡、西安、洛阳;华夏文化之旅:兰州--天水(伏羲文化)--宝鸡--西安。
[天水-陇南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线]北线—兰州至白银黄河奇观、石林探险游,延伸至银川、包头;黄河文化之旅:兰州--永靖--黄河三峡-景泰黄河石林;[黄河风情线]东北线—兰州至平凉道教胜地、黄河风情游,延伸至庆阳、延安、西安;红色之旅:兰州--会宁--平凉--泾川--庆阳--延安---黄陵--西安;[甘肃东部历史文化和黄土风情线]东南线—兰州至陇南自然风光天池溶洞游,延伸至广元、成都。
【三】分析题:敦煌莫高窟早期艺术的思想基础、艺术特色和精品内容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代表,敦煌壁画就性质而言,大体分为1佛像画.2民族传统神话题材装饰图案,故事画.3本生故事,这也是壁画里最为重要的内容.早期佛教绘画打破物理时空的画面组织,充满雅气和装饰味的造型,豪放泼辣的线条,浓重沉稳的色调,使其艺术风格给人的感受是激动不安、阴郁而又热烈、奇异而又真实、豪爽而又多姿与和谐、典雅、静穆、真理化的希腊艺术形式成鲜明对照.就技法而言,早期壁画是外来艺术有益的因素与我国线描造型和以形写神等民族艺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西域风格又使中国是传统绘画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关于我国早期佛教美术的几个问题(1)外来艺术的影响与创造,在敦煌莫高窟的雕塑和壁画方面都可以看出,早期的佛教美术中,佛、菩萨、伎乐天人和一部分故事画中的人物,在装扮上(头戴波斯萨珊式的宝冠,身上是印度式的半裸袒,等等)以至体态上,都是因袭着外来的形象,可能是直接以外来的粉本为根据的。
佛、菩萨的形象,由于仪轨规定的限制,若干外形特点以代表佛教教义上的一定意义。
否则将会被认为不具备作为礼拜对象的条件。
所以,这种因袭是定型化的结果。
故事画中的人物形象之保持域外的形式,是因为故事的内容是外国事情,所以也因袭了外来的形象,但构图及环境、道具的描写则不受此拘束,画家可以根据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加以创造。
佛、菩萨等既是宗教形象,同时又是外来的,所以他们与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不密切。
强调中国佛教美术中犍陀罗样式或印度笈多样式的论点正是强调这些形象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贬低了它们的艺术价值。
但是根据佛教艺术发展的情况,二八五窟的新形式的产生,具体地说明了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中创造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形象,乃是不可避免的。
(2)表现能力的提高——域外美术的传来,也有其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