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肖刚(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摘要]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

本文通过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在对其旅游开发时,应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旅游开发措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旅游开发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资源,它对旅游开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兴趣日益增长。

因此,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相对称的概念而提出来的。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权威界定来自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

它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

2006年5月20日,中国政府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民间故事、歌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习俗等十大类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广泛,这决定了其特征的复杂。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无形的观念、信仰、技艺,也有物态的实物和场所。

第二、流传方式的多样性。

有的通过个体或家族传承(如手工艺),有的则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如礼仪)。

第三、创作文体的不确定性。

某些通过家族或群体传承的形式可以追溯某一特定创造个体,更多时候是在一群人中世代流传下来,很难考证具体的作者,因而其主体具有不确定性。

第四、传承发展的动态性和不平衡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是代代相传的,与人的生活密切相亲,很多时候就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

它是动态的,其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化,有的可能发展,有的可能消亡。

使人们很难判断其发展或消亡是否合理。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目前, 国外不少学者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研究相对较多, 由于国外遗产旅游的开发较早, 对遗产的旅游价值研究更多是与旅游者的感受相联系, 即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遗产旅游价值的开发。

如理查德兹曾指出: 为了适应人类的偏好差异, 注意就要转向遗产的吸引力。

[1]特欧和叶欧也认为: 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被吸引到遗产地, 它的真实性被推向危险。

[2]中国多数学者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作过较多研究, 都更加倾向于对遗产的保护性价值与旅游价值的相结合。

由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刚刚起步, 多数学者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

[3]如闻峰在解读遗产的真正价值时指出: 遗产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遗产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者构成一个价值体系, 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解读也是一种提示。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具体来说有需求与存在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知识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历史价值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以上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开发提供可能。

[4]国外已有不少学者对遗产旅游及其价值的开发进行过相关研究, 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及其价值的开发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国外学者更倾向于遗产的旅游产品属性及旅游者的体验感受。

如理查德兹认为: 遗产旅游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过程, 或者作为一种产品。

为了在旅游动机和遗产旅游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人们必须了解动机的形式。

[1]莫西卡多则认为遗产旅游是由旅游者与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经历。

[5]3-16类似地, 鲍瑞尔等人确定遗产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者对特殊地点的感觉而产生的现象。

[6]而中国学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认识则更倾向于一种保护性开发。

如尹小珂(2006)认为非物质文化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与经营政策来保护和经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7]张瑛(2006)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 指出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

[8]崔凤军(2006)从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角度出发, 阐述了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问题。

[9]刘茜(2005)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 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业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10]肖曾艳(2006)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研究为出发点, 为指导该领域的开发提供新视角。

[11]刘建平(2007)指出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坚持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12]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 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

这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

具体来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13]它的旅游价值主要因具有以下价值而得到体现:1. 审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 且特色鲜明, 这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物质形态基础。

这其中的工艺品、表演艺术、民族服饰等,是历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展示着各民族的生活风貌、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还有各民族的服饰做工精细, 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显明的特色,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 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历史悠久,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是以前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

由于远离都市,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使它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如民风民俗、方言习语、宗教信仰、节庆庙会等等。

这为地方史、专门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详细的资料, 对于认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 这种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旅游者通过旅游可以从中动态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

3. 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态的文化基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存在价值是以该民族身份的原生状态的文化形态而出现的。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向深层次开发的需求, 它能使游客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该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 从而达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品位, 扩大视野, 增加知识的良好效果。

4. 科考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保留和反映, 是后人获取科技信息的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 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传承又相对完整地保留着, 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剧作家提供了考察研究的范本。

这些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客源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通过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成果的宣传和推介, 进一步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和知名度, 并逐渐被旅游者所接受而成为了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因此, 可以这样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考价值为当地旅游的发展和深层次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14]5. 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精品的资源, 是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

旅游者通过前往旅游区旅游, 能身临其境, 进一步详细了解旅游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可以增加对它们的历史发展的认识, 详细了解它们的内容, 而且可以对旅游者起到教育的作用。

6. 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 所以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旅游地通过对民间艺术真实地展演、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能更好地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 对传统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成旅游商品, 旅游者购买当地的旅游商品, 能对当地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15]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追求新颖、独特、猎奇、体验的心理体验增加。

这刺激了各地旅游产业不断升温,人文景观愈受青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被开发利用的趋势日益增加,这样当地人民群众世代传续和长期保留下来的原发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就存在于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活动和人为开发过程中.虽然发挥了可观的效益优势,但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流失和变异。

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和措施,加上利益驱动,大量民间传统文化器物和艺术品被随意地改成旅游纪念品,没有对其进行精心设计;许多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和民间礼仪习俗、节庆等,由于盲目开发,许多表演艺术不是真正的传承人在表演,从而丧失了祖先传续的原始韵味和文化底蕴,变成了平淡的商业表演;旅游地商家为了经济利益粗制滥造当地艺术品为旅游商品,这严重扭曲了该艺术品的本意。

由于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不利,不少地方出现了旅游场所及内容雷同并粗制滥造的趋势,许多民俗村的民居都是房檐上挂几串辣椒,房内摆一台织布机,游客进门三件事:喝茶、跳舞、坐花轿。

有的地方的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完全是社会上临时招聘的人员,穿上民族服装演出就称为民族表演,甚至有的表演还加了某些不健康的内容。

这些毫无品味和千篇一律的旅游活动,实在令人游客感到乏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