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是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是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
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
所以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法国哲学家卢梭。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虽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从而取得和谐。
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性原来都是善的,原始社会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快乐、天真而自由,只是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才变恶。
我国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荀子(荀况),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
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
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
”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
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毫不余力的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
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
它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即负有深重的罪恶——“原罪”。
因此,人要用忏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从某种禁忌、戒律等来获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
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美丽的天堂,而只能沦落于苦难的地狱。
我国最先主张“无善无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告子(告不害)。
所以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国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纸说。
该说认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纸的,根本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
他认为,善与恶的心理观念和道德品质,都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
此外,后来的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和杜威,也可以说是性无善恶论者。
杜威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善绝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它仅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事物而已,是相对的价值判断。
而人性都有发展成善的可能性,只要有适当的教育,人是能养成善良的品性的。
我国最先主张“有善有恶论”的是战国初期人世硕,他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
他虽然认为人生来就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
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断增长。
后世赞成这个观点的代
表人物有汉代的董仲舒、扬雄、王充,唐代的韩愈等。
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
柏拉图认为人有欲望、意志和理性。
当理性能驾驭欲望和意志时,就能获得善。
反之,就是恶。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有理性和情欲。
人生的目的在于用理性节制情欲于一个合理的状态,恰到好处,以获得人生的幸福。
康德则认为人有两个我,一个是“实我”,一个是“真我”。
“真我”是理性主导的我,“实我”是情感主导的我,“真我”因为善性的约束而高于恶性欲望的“实我”。
第一特性食欲、性欲、权威欲、群体欲、表现欲
第二特性求生本能和暴力性是所有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本性。
当动物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就会以暴力的形式求生。
第三特性渴望休息、娱乐是绝大多数动物的本性,群居哺乳动物也具有这种本性,人也有这种本性。
这一本性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就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好玩。
人成年以后,由于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影响,克制了一些渴望休息、娱乐的欲望,但当紧张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休息、娱乐的方式放松一下身体。
正因如此,自古以来人们发明了很多休息、娱乐的方法和工具。
第四特性猜疑性。
第五特性,群居哺乳动物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渴望有一定的自由,都渴望自由表达意愿,都渴望得到平等的待遇,都渴望得到同类的尊重。
自由表达意愿是所有动物的共同本性,每一种动物都有表达意愿的方式,最普遍的方式是声音,哺乳动物都有发声器官和接收声音的器官(耳朵),也可以说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
自由表达意愿对群居哺乳动物更为重要,群居哺乳动物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希望用不同的声音自由地向同类进行信息交流。
这一特性在高级群居哺乳动物人的身上的表现就是渴望人权平等、言论自由、行动自由等。
第六特性,模仿是一切动物的一种本能,非群居动物一出生就向父母模仿生存的各种技能。
群居哺乳动物的模仿本领更高,不过群居哺乳动物不仅向父母模仿,而且还向同类模仿。
这一特性在高级群居哺乳动物人的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第七特性,生存竞争。
第八特性,通常是在群体中的体质最健壮、智力最高者成为统治者。
被统治者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表面上表现出了对统治者的顺从,但内心充满了羡慕和妒嫉。
统治者的体力和智力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所以被统治者在羡慕和妒嫉的心理驱使下,时刻准备着向统治者发出新的攻击。
妒嫉心理是人的一种天性,人人都有妒嫉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妒嫉处处存在。
姊妹之间存在着妒嫉,同学之间存在着妒嫉,同事之间存在着妒嫉,同僚之间存在着妒嫉,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妒嫉……第九特性
亲情是所有哺乳动物的一种天性,正所谓“虎毒不食子”。
作为群居哺乳动物自然也具有亲情。
亲情的表现形式多样,如:父母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首先把食物给孩子吃,为了保护孩子免遭天敌的危害,父母有时“英勇献身”。
动物有友情吗?回答是肯定的。
老虎、猩猩、猴子、海豚等动物能和驯兽员建立友情,而乖乖地按照驯兽员的要求做很多可爱、有趣的动作。
普通动物都能与人类建立友情,那么群居哺乳动物肯定会与群体中的某些与其朝夕相处的同类建立友情。
作为大脑特别发达的人类,亲情和友情的表现形式更是丰富多彩。
父子、母子之间的亲情表现为无私的、神圣的父爱和母爱。
夫妻之间的亲情表现为爱情。
正常的人都渴望友情,即使道德败坏的人也有臭味相投的朋友。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狐朋狗友”、“秦桧也有三个好朋友”。
第十特性
欺骗性是所有动物为了生存而必须具有的自然本性,每一类动物都有不同的欺骗天敌的本领和手段,正所谓“狡兔三窟”。
第十一特性
每一种动物都渴望有一个适宜自己生存的好的环境。
群居哺乳动物都渴望清新的空气和清澈的水源,都热爱美丽的大自然。
作为具有精神性的高级群居哺乳动物的人还渴望在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环境中生存。
第十二特性
自私是所有动物的共同本性,生存是所有动物的第一需要,所以动物都想方设法首先满足维持自己生命的需求,这就表现出所有的动物皆有自私性。
第十三特性
老、残、幼者是群体中的弱者,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为群体做出贡献,但是求生的本能使他们渴望得到群体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