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化界说1.华夏集团:中华民族远古的三大文化集团之一,发源于黄河流域,分为姬姓的皇帝氏族和姜姓的炎帝氏族。

后来华夏集团战胜了其他两个集团,巩固了其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丝绸之路:连接汉和西域的交通干线。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大月氏时开辟。

丝绸之路贯穿中亚,连接欧洲和北非,使得汉与西域的文化、艺术交流更加密切。

3.汉化:少数民族受到汉族影响,其文化与汉文化趋同的现象。

少数民族的远远落后于汉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内迁时,受到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文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4.胡化:汉人民主动或者被动向少数民族文化学习的过程。

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原文化和汉文化产生了初步的交流,隋唐时期,中原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

汉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5.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案由多是涉及眷恋前朝,否定清朝的正统地位等。

文字狱对汉族的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与历史地理1.国野制:国即城,城之外为郊,郊之外为野。

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之间只有政治上的统属关系,没有行政上的治理支配关系。

国野制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统而不治的关系。

2.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最早的地方管理制度。

基本特征是,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任命,代表皇帝对地方进行管理。

春秋时期晋国实行,战国时期普遍实行,秦国时期全面实行。

标志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维护了国家统一。

3.行省制:起源于魏晋时期的行台。

元世祖将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改称行中书省,行省制正式诞生。

行省制巩固了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一直沿用到今天。

4.推恩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命令各个诸侯王将自己的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儿子,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

5.藩镇:唐朝时,为了边境防御少数民族的需要,而出现的兼统数州的节度使辖区,叫做藩镇。

后来节度使权利逐渐扩大,割据一方,形成了“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6.分封制:三、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1.五礼:指我国古代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五种礼仪,主要内容分别是,祭祀之礼、和合人际关系之礼、接待宾客之礼、军队操演征伐之礼和哀愍吊唁之礼。

五礼包括了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多方面的内容,既是个人修身正行的准则,又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2.封禅:指在泰山举行的天地祭祀。

在泰山山顶铸土为坛祭天,在泰山脚下锄地祭地,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

3.飨宴礼:飨礼注重礼仪往来,燕礼注重吃喝。

飨宴礼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合了人际关系。

4.冠礼:是嘉礼的一种,指男子二十岁的成年之礼,从此男子需要以成人的礼仪来规范约束,做到孝悌忠义。

冠礼被视为礼仪之始,非常重要。

5.笄礼:是嘉礼的一种,指女子十五岁的成人之礼。

女子将头发盘成发髻用笄固定,所以称为及笄。

女子这时起可以嫁人了。

6.射礼:指比射箭、习礼仪的活动。

主要目的不是射箭而是在于考察德行。

分为大射、燕射、宾射、乡射四种。

7.乡饮酒礼:是嘉礼的一种。

是敬贤尊老之礼,仪式严格区分尊卑长幼。

乡饮酒礼具有选拔贤能,敬老尊长和乡射的作用。

8.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同的各个亲属,每一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服饰、守孝时间和行为规范等。

四、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1.内服官:指由天子直接统治区域的官员,商朝时期有政务官、宗教官等官员。

2.外服官:商周时期分封时,对周王的同姓亲属和异姓功臣分封,被称为外服官。

外服官平时镇守疆土,定期朝见天子,缴纳贡赋,打仗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3.监国制度:周天子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的制度,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4.三公九卿: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图文书籍)。

九卿指的是奉常、郎中令等官员。

5.内朝官: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破格提拔出身微贱的人才,任用他们为中大夫或者诸郎,在皇帝周围出谋划策。

6.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确立,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管起草诏令、封驳审议和执行。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下辖四司。

7.二府三司制:宋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府指枢密院和中书门下,分管军事和政治;三司指的是度之、盐铁和户部,掌管财政。

起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

8.磨勘历纸:宋朝时期对于官员的考核制度。

磨勘,文官三年一磨勘,武官五年一磨勘,依照考核成绩决定升迁。

历纸是指官员自己记录功过交给长官。

磨勘历纸后来流于形式,失去了意义。

9.内阁制:明朝时,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从翰林院等机关指派官员加殿阁大学士头衔,协助皇帝看奏章。

殿阁大学士为高权重,被称为内阁。

10.军机处:雍正时期为了及时处理军情,设置军需房,后来改名为军机处,参与全国军国大政,传达皇帝旨意,使皇权专制达到最高峰。

11.加官:秦朝时期有侍中、给事中等官。

朝廷官员如果加有这些官号,便可以随时出入禁中,这些官号被称为加官。

12.都察院:明朝时期的最高监察机构,清朝时沿用。

以左右都御史为最高长官,掌管内外检查。

13.六科给事中:明朝时期的监察机构之一,负责稽核中央六部以及其他机构的事务,还可以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位卑权重。

五、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1.连中三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现象,即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故称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在历史上只出现了16次,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2.行卷:唐朝的科举考试中,考生必须求得官僚显贵或者名望的学者将自己推荐给主考官,为了求得推荐人的信任和赏识,考生将自己的文学著作公正的抄在手卷上呈现给推荐人,这种做法叫做行卷制度。

行卷制度对唐朝的文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

3.春闱:“闱”指考场。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由于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会试又称为春闱。

(会试发榜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4.秋闱:“闱”指考场。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城举行,三年考一次,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乡试发榜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桂榜)5.庶吉士:庶吉士是我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实习职位,从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

进士要通过翰林院的专门考试“馆选”才能成为庶吉士。

庶吉士被人们视为储相,处于相当优越的地位。

6.任子制度:汉代,两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期满一定年限,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人为郎官,充当皇帝的扈从侍从人员等。

任子制度是一种封建官僚特权,被历代封建王朝承袭下来,发展为“荫封”制度。

7.制科: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唐朝,因其非正途的选举方法,被称为“杂色”;而宋朝时制科则成为了显示皇帝对臣下尊宠的“大科”,为众科之最。

8.监生:是明清时期国家一级学校国子监的学生。

监生在科举考试中有一些便利条件。

明清时期的监生包括举人做的“举监”、秀才做的“贡监”、凭借父辈做官而做的“荫监”、捐纳钱粟得为的“例监”。

9.察举征辟制:察举是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将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职位或者提高官位,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名目。

征辟是指由皇帝或者官府直接聘请人来做官。

10.军功爵制:战国时期,按照作战功劳的大小授予爵位,一定的爵位代表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

普通吏民可以依靠军功爵制步入新兴地主的行列,使地主阶级得到新兴和壮大。

11.养士之风:战国时期,国君和贵族们平时召集一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士”在身旁,供养他们的生活,请他们对朝廷的大政方针提出建议,或者从中选取人员做官。

12.试帖诗:试贴诗起源于唐朝,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清代自乾隆朝开始,恢复试帖诗这一考试项目。

这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不能随意抒发情感,严格依题写作,并且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内容。

六、中国古代的书籍制度1.简牍制度:简,是竹木制成的简册;牍,是木制的版牍。

2.卷轴制度:包括帛书和纸卷书两种形式。

在帛书或者纸卷的左端粘上一个轴,从左向右卷。

3.经折装:将卷子一正一反的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再在卷子的前面和后面加上较硬的纸,以免书籍损坏。

这种这本与印度传来的梵文佛经的装帧形式很像,所以称为“经折装”。

4.旋风装:将一大张纸对折,作为书皮,再把经折装书籍的首页和末页都粘连在书皮内,读的时候就不会散开了,这种书籍翻阅迅速不会间断,被称为“旋风装”。

5.蝴蝶装:始于唐末盛行于北宋。

蝴蝶装是每页从中缝将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页用一张纸从前包裹到后,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的粘在这张纸上。

但是每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很不方便。

6.包背装:将书页无字的一面对折在内,将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散页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形成了“包背装”。

包背装展读时不会遇到空白,可以逐页读而不间断。

包背装始于北宋末,沿用到明朝中叶。

7.线装:盛行于明代中叶,是在经过改进的包背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订好纸捻后,另外打孔用线穿订。

线装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软纸,分别置于书册前后,作为封面和封底。

8.汗青:也成为杀青,指制作简册时,将新竹的水分烘干这一道工序。

9.雌黄:又名鸡冠石,纸卷上写错了字可以利用雌黄来修改,颜色相仿,使用方便。

现在信口雌黄用来讽刺那些信口开河和妄加评论的人。

10.牙签:卷轴制度中,为了便于寻找所需要的内容,在轴头上挂上小牌子写上书名和卷次,因为由象牙制成,被称为牙签。

七、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和茶酒文化1.肉食者:贵族们在古代被称为“肉食者”,因为他们经常吃肉,下层老百姓被称为“疏食者”因为生产力低下,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老百姓一般不容易吃肉。

这个称呼体现了饮食与政治的联系。

2.烧尾宴:唐代时,大臣拜官或者士子登第要设宴请客,还要向天子进食,这种宴席被称为烧尾宴。

3.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个菜系构成,讲究丰满实惠、大盘大碗;济南菜善于制汤;喜爱用葱调味,比如煎饼卷大葱等;胶东菜擅长烹制海鲜,比如绣球海参。

4.粤菜:广东菜,是中国民间的第二大菜系,选料奇杂,鸟兽蛇鼠都是佳肴;讲究时令,比如八宝鲜莲冬瓜盅;调味品别具一格,如酸梅酱、鱼露等。

5.淮扬菜:以扬州风味为主,调味上强调突出本味;造型美观,例如冷菜拼盘。

6.京菜:北京菜,集全国众菜的精华,例如满汉全席,北京烤鸭等;注重时令风味,如立秋后吃涮羊肉;讲究菜品和佐料点心的搭配。

八、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1.胡服骑射:春秋战国之交,为了适应大规模的步兵、骑兵的作战方式,开始穿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衣袖窄而细,袍衫紧身,有裤子和皮靴等利于骑马的服装,作战室轻捷方便。

2.深衣:春秋战国时期兴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