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教学课件)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教学课件)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17年俄国二月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第二阶段,从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1924年列 宁逝世。这是俄国共产党人和劳动群众夺取政权 和巩固政权并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 义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1924年列宁逝世到1945年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一国建立 和发展的阶段,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阶段。
第一阶段,40年代中期到后期,欧亚一系列国家走 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 第二阶段,整个50年代,社会主义向世界继续推进, 尤其是拉丁美洲,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逐步形 成了一个世界社会主义体系。 第三阶段,整个6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逆转,资本 主义从动荡走向稳定与发展,社会主义从高潮走 向低潮。
政治方面:
1)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忽 视民主和法制; 2)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党的领导,把党对国家的领 导作用几乎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出现以党代政现 象; 3)在权力结构上,各种权力比较多地集中在各级党委手里, 特别是党中央手里。 总之,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就是这种 模式的主要特点。就发展战略来说,主要是高速实现社会 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带有战时性质的高度 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当时确实起了应有的历史作用。
十月革命道路——20世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 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争论从未间断 第一次争论发生在列宁和考茨基之间。 (列宁认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历史主动 性和跳跃性并没有“越出世界发展的共同路线”, 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 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 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 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的出现不仅有其思 想来源,更重要的是具有其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充分暴露是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 历史舞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
列宁进行了艰辛的社会主义探索,并取得初步的 可喜成果: 1)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时的主要 标志是粮食税。利用外资和私人资本恢复和发展 生产力,采用租让制、租借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 式。 (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新经济政策,指出;“社会主 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 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 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 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原理,但其基 本核心则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 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有支撑着它的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 2)剩余价值学说
不同类型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北美那些 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 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 生的革命。”) 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 谷”——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 的文明成果和巨大成就,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前提: 1)保留和利用农村公社; 2)吸收资本主义文明的一切成果;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引发和推动。
三大空想家的学说的历史作用和积极贡献 1)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供 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2)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 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有 益的思想材料。
三大空想家的学说的历史局限和重大缺陷
1)不了解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 2)不了解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找不到 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 3)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找 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存在的这些根本 缺陷,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局 限造成的。)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列 宁主义阶段;最伟大的事件是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取得胜利和在二三十年代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立起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和模式。)
2.列宁和十月革命道路 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党要领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 实现革命转变。 (俄国在20世纪初发生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即 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二 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出现两个政府并存:一个是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拥有部分武装的工兵 代表苏维埃。1917年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 日),彼得格勒工人赤卫队、革命军队推翻了资 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了。)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间。 (斯大林在争论中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即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依靠自己的力 量,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但一国建成 并不等于最终胜利。)
第三次争论发生在苏东剧变之后。
经济文化部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在建设社会 主义的探索中遇到的困难是: 1)这些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面临双重历史任务, 其中既有社会主义自身任务,还有发展商品经济、实现民 主化和反对封建主义思想余毒的民主主义任务。 2)这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 虽然在社会制度上高于资本主义,但是在经济文化、科学 技术的发展上仍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在“一个世界,两种制度”的并存和对立这个大格局中, 资本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力上占优势,并形成了对社 会主义国家的包围。
第二阶段是18世纪以摩莱里、马布利为代表 的中期空想社会主义。
(摩莱里是法国人,1775年发表《自然法典》 一书。马布利是法国人,著有《论公民的 权利和义务》、《论法制》等书。)
第三阶段是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为代表的晚期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法国人,他的主要著作如《一个日内瓦居 民给当代人的信》、《论实业制度》、《新基督 教》等。傅立叶生于法国,他的主要著作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 的工业世界和写作的世界》。欧文英国人,他的 主要著作是《新社会观》、《人类思想和实践中 的革命》等。恩格斯说:当时英国的有利于工人 的一切社会活动,一切实际成就,都是和欧文的 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从空想社会主义 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教学课件)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19世纪40年代创立起,它的发展 主线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 泽东、邓小平,也就是从西向东发展。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变为现实、从一国实践到 多国实践、从传统体制到现代体制四次飞跃,经 历了从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发展历程。
第三,建立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模式 经济方面: 1)所有制机构,实行纯粹的公有制,包括全民和集 体两种公有制形式,不允许其他经济成分存在; 2)经济结构,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和货币关系, 试图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 3)经济运行机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并把指令 性计划当成计划经济的唯一标志,排斥市场调 节; 4)管理体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国家直 接管理企业。
第三,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带有一定前瞻 性和典型性。
(前瞻性——在没有社会主义实践时,马恩运用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 势出发,对未来社会作出科学预见。典型性—— 马恩在分析未来社会时,并不是一般性地论述生 产关系,而是紧紧抓住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关系加 以论证。如同他们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着重 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一样,他们在预见未来社会 时则始终注意把握住社会主义公有制。)
1)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举行起义。 2)1836-1848年英国宪章派开展了持续12年之久的宪章运动。 3)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爆发了纺织工人的起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孕育和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走向 成熟的阶段。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 式诞生,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 第三阶段,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895年恩格斯 逝世,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后完成阶 段。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在“两大 发现”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崭新 的社会理论;最重大的政治实践就是1871年法国 的巴黎公社革命。)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 的初期。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传播了三个多世纪,它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6和17世纪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 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是英国人,1516年写成并发表了《关 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 益又有趣的全书》,即著名的《乌托邦》 一书。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 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康帕内拉是意大利 人,1602年于狱中写成《太阳城》一书。)
第二,实现农业集体化
从1928-1933年,苏联开战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完成了对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广大农村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在农业集体化中有一些重大失误和经验教训: 1)规定的指标过高,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在集体化前期 主要是靠行政命令,违背了自愿原则; 2)在阶级路线上,虽然提出了“依靠贫农、联合中农、由 限制到消灭富农”的阶级政策,但是在实践上没有处理 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阶级关系,侵犯了中农,对富农 没有执行列宁的非暴力原则,后遗症过多; 3)在集体农庄的形式上,以农业劳动组合为基本形式,否 定农业公社,但过早取消共耕社则不适合当时苏联农村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