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美术_学习鉴赏美术作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学习鉴赏美术作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学习鉴赏美术作品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分析,重点提出美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让学生在理性层面上初步了解美术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在实践层面上初步了解进行美术奖赏活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基本特点。

2.在鉴赏美术活动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欣赏艺术作品,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直观有效的鉴赏美术作品。

3.理解美术鉴赏活动中“再创造”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合作法、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过程
①课题导入
以鉴赏作品的故事背景为切入点,引出旷世杰作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为什么拥有世界上众多的发烧友?为什么人们至今仍在用这幅画做文章?这些问题的设置,加强了鉴赏作品的神秘感。

设置问题:历史上以“最后的晚餐”为主题的绘画很多,配合图片欣赏,这些作品画得都是《最后的晚餐》,但是,唯独达芬奇这幅《最后的晚餐》真正的成就了这个宗教题材?
小组讨论,在比较中思考,为什么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如此有
名,是什么成就了它?
(讨论3分钟,每个小组推荐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
②新课教学
1.《最后的晚餐》这个宗教题材,是基督教圣经故事里面的重要事件之一,几乎所有的宗教画家都画过这个主题。

设置问题:在达芬奇的画作出现之前,其他的画家对画面的处理几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犹大和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的,被审判的位置上。

为什么他们都这么画?
启发学生对比画面思考。

具体展示第一幅《最后的晚餐》画面,讲述画面的场景给画家造成的困惑,以及所说明的问题?
讲述达芬奇的画面特征:首先他抓住了关键而富有戏剧性的时刻,画面所呈现出来不安的场景,众门徒截然不同的反应。

设置:“谁是卧底的游戏活动”,假设所有的同学都不知道犹大是哪一位门徒,通过画家的画面表现,加上我们在鉴赏活动中对画面的分析,你能不能找出这个卧底?
播放:微视频
结合微视频的欣赏,讲述达芬奇所呈现出来的画面,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情感、真实的品质和个性。

联系画家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主义,肯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引出美术鉴赏的重要角度之一:了解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

2.分析达芬奇的画面的透视法,门徒的组合形式,特色的人物造
型,画面的节奏感,以及画面中在讲究严谨、平衡的同时,所带有的灵动美感。

引出美术鉴赏的另一个角度: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

3.达芬奇的这幅壁画,在500多年前,在这么大的墙面上能如此精密的呈现出来,足以看出达芬奇的功力有多么深厚。

引导学生思考达芬奇是何许人物?
讲述达芬奇的在各个领域的成就,提出达芬奇的艺术观点:绘画不但是一种科学,甚至是所有科学的科学。

引出美术鉴赏的第三个角度: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

③总结升华
总结鉴赏美术作品三个主要的角度,启发学生应该在这个的基础上,发挥因人而因的鉴赏体验,使每一件作品在鉴赏过程中获得再创造的机会。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因人而异的鉴赏体验和个人爱好,对部分的美术作品产生个人的“偏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让学生抛弃偏见,因为正确的偏见是进行理解的前提和出发点,使过去和现在交织融合。

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尊重学生的理解差异。

因为艺术品是为读者而创作的,正因为有了读者的解读才被融入了新的含义。

应尽量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从多方面考虑和看待艺术现象、艺术作品,承认作品的多义性和复杂性。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年级是高一年级,学生都是刚刚接触美术鉴赏,所具有的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也比较薄弱,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学生学习较为主动,相互之间能够探讨交流,学习气氛较好,对美术鉴赏有着浓厚的兴趣。

高一年级是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的一个转折和关键时期。

第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乐于发言还是处于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这个年龄段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开始有所不同,所以,教学工作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一些不良兴趣;第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根据学生知识经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第三,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不同,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如何,据此可以设计不同的授课方法和教学策略。

效果分析
鉴赏美术作品是一项有趣的活动,是一项需要多种知识参与的活动,它既包含对形象、色彩、创作风格这些艺术因素的审美体验,还包含对中外历史、社会生活、性格心里这些人文知识的了解。

提高美术鉴赏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设置了以下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鉴赏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具体内容、具体环境、具体对象,利用问题、画面演示、视频、语言描述等创设学生求知探索的氛围,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心理。

例如《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为什么
拥有世界上众多的发烧友?为什么人们至今仍在用这幅画做文章?这些问题的设置,加强了鉴赏作品的神秘感,激发了学生鉴赏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助探究。

强调自主学习,提倡合作探究,注重培养问题意识,恰当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启发学生在鉴赏中主动探究。

例如课题里面提到,历史上以“最后的晚餐”为主题的绘画很多,但是,唯独达芬奇这幅《最后的晚餐》真正的成就了这个宗教题材?设置问题:为什么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如此有名,是什么成就了它?引导学生自助谈论探究。

三、变换教法,强化学生审美体验。

教学过程中,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

例如课题里面“谁是卧底的活动”设置,微视频的欣赏,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鉴赏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加深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激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去感悟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审美对象产生共鸣,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分析,重点提出美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让学生在理性层面上初步了解美术鉴赏活动
的基本特点,在实践层面上初步了解进行美术奖赏活动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在鉴赏美术活动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欣赏艺术作品,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直观有效的鉴赏美术作品。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不同侧重点,指出美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使学生了解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基本特点。

2.在鉴赏美术活动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欣赏艺术作品,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直观有效的鉴赏美术作品。

3.理解美术鉴赏活动中“再创造”的意义。

评测练习
从课本之外选两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中西之间、或古今之间、或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或美术内部不同画种之间),注重发现那些在同类作品中具有代表性,一般性特点的方面。

课后反思
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因人而异的鉴赏体验
和个人爱好,对部分的美术作品产生个人的“偏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让学生抛弃偏见,因为正确的偏见是进行理解的前提和出发点,使过去和现在交织融合。

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尊重学生的理解差异。

因为艺术品是为读者而创作的,正因为有了读者的解读才被融入了新的含义。

应尽量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从多方面考虑和看待艺术现象、艺术作品,承认作品的多义性和复杂性。

课标分析
学习鉴赏美术作品是一项有趣的活动,是一项需要多种知识参与的活动,它既包含对形象、色彩、创作风格这些艺术因素的审美体验,还包含对中外历史、社会生活、性格心里这些人文知识的了解。

本课题是在鉴赏美术活动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欣赏艺术作品,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直观有效的鉴赏美术作品。

通过讨论鉴赏美术作品三个角度的不同侧重点,指出美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鼓励学生以开放的态度参与美术鉴赏活动,倡导一种大胆想象与自由表达、多角度认识与讨论式学习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和尊重学生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期待视野进入鉴赏活动,主动参与鉴赏活动,从而使理解的过程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