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题 (共5题;共16分)1. (7分) (2018八上·白城月考) 名句默写(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
(2)荡胸生曾云,________。
(3) 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4)《己亥杂诗》中,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时值金秋,请写出连续的两句赞美秋季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4分) (2017九上·梅江月考)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下雨的时候,我爱它xì lì________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②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xiè dú________职业之神圣。
③它虽然曾经使我们zhuì zhuì bù ān________,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④做一个公民,我们要kè jìn zhí shǒu________。
3. (2分)(2014·十堰)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他治学严谨,勤奋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锱铢必较。
B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小选手,聪明伶俐,贻笑大方,小小年纪就记得很多汉字和词语,深受观众喜爱。
C .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俸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栩栩如生的交响乐。
D . 由于他刻苦练字,锲而不舍,所以他的书法艺术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4. (2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张老师和刘老师的儿子也参加了这次“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宣传活动。
B . 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期待自己收到最新的信息。
C . 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D .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
5. (1分)(2016·枣阳模拟) 同桌小明是个“学霸”,他的观念是“有时间不如多做几个题,锻不锻炼不重要,只要我加强营养,一样可以身体好”。
你觉得他的观点不对,这样对他说:“________。
”二、阅读 (共4题;共76分)6. (16分)(2017·杭州模拟) 阅读甲乙两段古文,回答问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子·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4)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
④奚:何,什么。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①秋水时至________②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③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________④小童辞________(2)下列划线字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此之谓失其本心若知大隗之所存乎B . 顺流而东行向为身死而不受C . 河伯始旋其面目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D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于是焉(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②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7. (15分)文言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③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苦其心志翻译:②曾益其所不能翻译:③生于忧患翻译:(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用原文回答)文章第①段所列举的六位人物的共同特点是。
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
8. (20分)阅读议论文《匠人与大师》,完成题目。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
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
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乙)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
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
力虽不逮,心向往之。
⑦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梁衡,有改动)(1)作者在本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作者认为匠人与大师有哪些区别?(3)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4)笫④段的分论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请你再用一个事实论据来论证。
9. (2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百美元①暑假终于到了,约翰迫不及待地往家乡赶,他要去看望奶奶。
②奶奶是德国人,爷爷是美国人,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大半辈子。
奶奶不懂英语,只会说德语,除了爷爷和家人,她不愿意跟别人交流。
更糟糕的是,她患有白内障,视力非常差。
去年,爷爷去世了,奶奶不愿意离开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约翰不知道,孤单的奶奶该如何生活。
给爷爷办完丧事,约翰父母临走时给奶奶留下了一个可以异地取款的存折和100美元现金。
③看到孙子,奶奶非常高兴,她挎上菜篮子就说:“我去买你最爱吃的鳕鱼。
”然后,她去了窗台,约翰看到窗台上放了一大把钱,有零有整,奶奶把钱全部拿在手上就出去了。
④“钱怎么能放在窗台上呢?只要窗子一开,路人随手就能拿走。
”约翰想,等奶奶回来,他就让奶奶把钱放到电视柜子上面。
奶奶说:“没必要,我这一年还没丢过钱呢。
”但她还是采纳了孙子的建议。
⑤第二天,奶奶买了东西回来,还是顺手把钱丢在了窗台上,约翰再次帮她收拾好了。
⑥第三天,奶奶依然如故。
约翰知道这是习惯使然,他再次从窗台上拿起奶奶买东西找回的钱放到了电视柜子上,并顺便把那些钱整理了一下。
在整理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奶奶的钱增加了!他记得第一次整理的时候是368美元,可现在3天过去了,奶奶买了不少东西,钱数却变成了405美元。
⑦难道奶奶口袋里还有钱?可他明明看到,奶奶每次出去都是从窗台或电视柜子上把钱全部拿走,回来后再全部丢在窗台上,她身上应该不会有钱,增加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⑧晚上,约翰接到了爸爸的电话。
爸爸说,他前几天查了奶奶的账户,发现奶奶从没取过他们存的钱。
奶奶手里只有他们走时留下的100美元现金,这一年来她是怎么生活的呢?约翰知道,小镇上的生活标准每月最低也得1000美元,就算奶奶再节约,也不可能100美元用一年啊!⑨约翰把爸爸的疑问说了一遍,奶奶茫然地看着那沓钱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不会从银行取钱。
我也不认识美元,我不知道那是多少。
”⑩奶奶不懂英语,不认识美元,约翰是知道的,他不明白的是,奶奶是怎么用钱买东西的。
奶奶说:“我每次买东西的时候总是把手里的钱全部给卖东西的人,让他们自己拿钱和找钱,我想别人是不会坑我这个老太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