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广州市环境状况通报

2010年广州市环境状况通报

2010年广州市环境状况通报广州市环境保护局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空气、水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惠民生”,成功举办“绿色亚运”,圆满实现“到2010年一大变”目标,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主要任务,“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的城市面貌进一步改善。

一、2010年广州市环境质量情况2010年,广州市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环境空气质量在2009年持续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辐射环境质量正常,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一)环境空气1.城市空气2010年,广州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全年空气质量为优和良的天数共计357天,优良率为97.8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降尘符合广东省暂行标准。

与2009年相比,空气质量为优和良的天数增加10天,优良率上升2.74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5.4%、5.4%和1.4%,月平均降尘量下降5.4%。

图1广州市城市空气优良率变化趋势图2广州市城市空气主要污染指标变化趋势(1)空气质量优良率空气污染指数(API)范围为15~124,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有113天,为良的天数有244天,合计357天;优良率为97.81%。

图32010年广州市空气质量日报统计结果(2)二氧化硫全市年平均浓度为0.033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年平均标准,10个测点年平均浓度范围在0.024~0.040毫克/立方米之间,均达标。

与2009年相比,全市年平均浓度下降15.4%,除九龙镇镇龙测点(该测点为2010年新增测点,不作对比)外,其余9个测点平均浓度都比2009年有所下降,降幅在5.6~21.1%之间,广东商学院测点降幅最大,其次是第五中学,降幅为15.8%,天河职中幼儿园和第86中学测点降幅分别为13.2%和13.0%,花都师范学校测点降幅最小。

(3)二氧化氮全市年平均浓度为0.053毫克/米3,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年平均标准,10个测点平均浓度范围在0.032~0.066毫克/立方米之间,均达标。

与2009年相比,全市年平均浓度下降5.4%,除九龙镇镇龙测点外,其余9个测点平均浓度有升有降,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市环境监测站和花都师范学校测点,分别下降18.4%和上升16.2%,其余测点变化不大。

(4)可吸入颗粒物全市平均浓度为0.069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年平均标准,10个测点平均浓度范围为0.058~0.079毫克/立方米,均达标。

与2009年相比,全市年平均浓度下降1.4%,除九龙镇镇龙测点外,其余9个测点平均浓度与2009年对比有升有降,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包括广雅中学测点(上升34.6%)、天河职中幼儿园测点(下降16.2%)、番禺中学测点(上升16.1%)和花都师范学校(下降11.0%)测点。

(5)降尘城区平均降尘量为5.10吨/平方千米·月,符合广东省推荐标准,各功能区平均降尘量范围为3.67~5.89吨/平方千米·月,均达到广东省推荐标准。

与2009年相比,城区平均降尘量下降5.4%,各功能区中,居民区和清洁区分别上升3.4%和20.7%,其余功能区下降,降幅在6.4~11.2%之间。

图4广州市各功能区降尘年平均值变化趋势2.降水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5.06,4个测点降水pH值范围为4.93~6.12,其中番禺区监测站测点最低,黄埔区监测站测点最高;酸雨频率为50.7%,4个测点酸雨频率范围在7.0~68.5%之间,黄埔区监测站测点出现酸雨的频率最低,番禺区监测站测点最高。

与2009年相比,降水pH值上升0.32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下降9.8个百分点;属重酸雨样品占酸雨样品的比例有所降低,酸雨污染比2009年有所减缓。

(二)地表水环境1.饮用水源2010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并建成投产西江引水工程,广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100%达标。

2.江河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39个市控断面中,48.8%的断面水质优良,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1)珠江广州河段珠江广州河段全年全河段水质达到Ⅳ类,丰水期达到Ⅲ类。

23项水质评价指标中有19项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4项符合Ⅳ类标准。

与2009年相比,全河段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下降3.3%,水质有所好转。

(2)东部水系东部东江北干流和增江水质符合Ⅲ类,持续保持良好。

(3)南部水系南部沙湾水道水质除粪大肠菌群外,其余22项评价指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和小虎沥水道水质符合Ⅳ类,除石油类外,其余22项评价指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凫洲水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

(4)北部水系北部流溪河中上游水质优于Ⅲ类标准,保持良好;白坭河水质符合Ⅳ类,19项评价指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石油类等4项指标符合Ⅳ类标准。

3.水库流溪河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水质保持优良。

4.入海河口珠江广州河段入海河口莲花山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功能用水要求,与2009年相比,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下降15.6%。

5.城区河涌2010年,全市完成城区121条(段)河涌的综合整治工作,河涌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121条(段)综合整治河涌中,92.6%的河涌达到“不黑不臭”要求,54.2%的河涌水质显著改善,31.4%的河涌明显改善,9.3%的河涌有所改善。

图7 广州市城区河涌水质改善比例示意图(三)声环境2010年,全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与2009年基本持平。

1.区域环境噪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1分贝,比2009年上升0.1分贝,按照《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城市区域环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等级划分(昼间),属于“一般”水平。

图82010年广州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示意图2.道路交通噪声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9.1分贝,比2009年下降0.1分贝,按照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划分(昼间)属较好水平。

(四)辐射环境全市放射性环境保持正常,没有放射性环境污染发生。

珠江广州河段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强度均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指导值;从化市建丰稀土有限公司、从化钽铌冶炼厂和广东珠江稀土有限公司等3家稀土伴生放射性冶炼加工企业外排废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符合《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44/26-2001)的排放标准;亚运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接待酒店等重点目标环境本底γ辐射剂量率范围为0.072~0.328微西弗/小时,属于环境正常水平。

(五)生态环境1.绿化建设广州市建设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51个,总面积达到117.9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6%;森林覆盖率达38.2%,林木绿化率达4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15%,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01平方米,绿道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农业农村生态逐年加大生物农药的推广力度,2010年我市农药使用总量比2009年减少10.08%,生物农药使用总量占农药中杀虫剂使用总量的60%,比重逐年增加。

海珠区小洲村荣获首批“国家级生态村”称号,增城市西南村通过省环境保护厅对拟命名“国家级生态村”的公示。

3.绿色创建全市累计创建各类绿色学校809所、绿色社区259个,生态示范村(镇、园)68个,环境友好企业20家。

二、2010年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一)全面落实“空气整治50条”和“新31条”,亚运空气质量保障成效显著。

全面落实“空气整治50条”和“新31条”,分8个阶段推进空气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到亚运前已全面完成了第1至第6阶段共12860项空气治理项目。

亚运会及亚残运会期间,按计划推进第7阶段环境保障工作并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亚运环境保障目标,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后亚运时期开展第8阶段的巩固、发展和提升工作。

工业污染整治方面。

全面完成56家重点工业企业脱硫,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从2004年的18.5万吨下降到8.46万吨,降幅54.3%。

完成包括所有火电企业在内的26家重点企业降氮脱硝工作,形成了5.66万吨/年的氮氧化物削减能力。

完成1139家企业的燃煤小锅炉淘汰和改造工作。

完成76个烟尘、粉尘改造项目。

“退二进三”和清洁能源改造方面。

完成了第一批“退二”的116家企业的停业、关闭或搬迁工作,并启动了第二批82家企业“退二”工作,目前已有39家企业提前完成关停、搬迁。

“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的57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改造。

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方面。

先后实施机动车国Ⅲ和国Ⅳ标准。

目前全市国Ⅲ标准以上汽车约占汽车保有量的58%。

全面完成公交车清洁能源改造。

全面实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在中心城区260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全面限行黄标车,2010年淘汰2.7万辆黄标车等老旧车辆。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方面。

石化、涂料等11个重点行业的4413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已全部完成整改或停产、关闭,每年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1.35万吨。

全市列入整改的13座储油库、388辆油罐车、514座加油站已全部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每年减少油气排放0.85万吨。

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方面。

对全市4.2万家饮食服务业户进行全面排查,对近三年来市民重点集中投诉的2863家饮食服务业户进行复查处理,饮食服务业清洁能源使用率97.57%。

2010年全市受理饮食服务业污染投诉比2008年下降53.8%。

扬尘污染控制方面。

对全市在建工地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六个100%”,全年共查处无证施工1361宗、工地扬尘污染行为1633宗、噪声扰民行为6232宗。

亚运期间,通过大力强化环保执法,全面加强工业废气、机动车排气、工地扬尘及露天焚烧等方面的监管,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我市18个国控点和亚运场馆测点、全市空气质量每日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未出现灰霾现象,环境空气质量创下了申亚成功以来最佳水平,为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圆满举办和开闭幕式精彩绝伦举行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保障。

(二)深入推进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亚运水环境保障达到目标要求。

全面完成580项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建成47座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65%;对总长度为388公里的121条河涌实施了综合整治,河道清淤达599万立方,主要河涌和珠江水质持续好转,水生态逐步恢复。

西江引水工程于9月29日建成通水,出水水质提前两年多达到新国标的要求,实现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