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第二讲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第二讲


1.个人本位论 •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 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 到最完善的发展。 • 我国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教育目的就是 顺应自然,弘扬和发展人的善性。
着眼于眼前的教育目的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自然人” 作为自然人形象的“爱弥儿”的人格特点是: 自爱;自主;自立;自制。
• 从学校教育的维度来看,教育目的是指一 个国家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个人身 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 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功能 • 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和归宿。 • 调控功能: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活动的进 行,也是协调各种影响因素的依据,还是 是人们的一种价值选择和追求。 • 评价功能 :衡量和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 准就是教育目的。

亚里士多德根据其‚质料-形式‛的哲学观,提 出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灵魂的三个部分即身体 、情感和理性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性的人。 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表现在思维、 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动物灵 魂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动 物部分。植物灵魂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 育等生理方面,是灵魂的植物部分。人从出生到 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据此把教育划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体育是 基础、智育是最终目的。
•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根据他对教育价值的 认识,提出了完人教育目的:‚人类文化 含有六个方面,即科学、道德、艺术、宗 教、‘身体’与生活。科学追求真,道德 追求善,艺术追求美,宗教追求圣,‘身 体’追求健,生活追求富。教育则追求真 善美圣健富这六种价值的创造。我们把真 善美圣这四种价值称为绝对价值,而把健 与富称为手段价值。‛
• 人性假设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孟子是“性善论”的典型代表,认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教育目的就是顺应自然,弘 扬善性。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认为人具有 “原罪”,人性本恶,这一人性 论决定了中世纪教育追求的理想 是皈依上帝,培养具有更多神性 的人。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的内涵即是指教育目的的 含义及内在结构,它回答了教育目 的是什么及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 内涵即是内在的涵养或本质; • 教育目的的内涵即是指教育目的这一 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建筑师在为一 座新建筑物奠基时,连要建筑什么东西都回答 不出来,那你将对他说什么呢?同样,如果一 个教育者不能明确地说出他教育活动的目的, 那你将会说出对建筑师同样的话来。因此,当 我们把儿童纯洁和易感的心灵托付给教育,我 们完全有理由去问教育者,他将在他的工作中 追求什么目的,并要求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而 断然的答复。

• • •
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 自我实现的目标(探究心、说、读、写、数、 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 养、认识兴趣等); 人际关系的目标(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 仪、爱好家庭等); 经济效率的目标(工作、职业知识、效率、个 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与保护等); 公民责任的目标(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 理解教育目的
富尔认为:教育应该为一个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 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 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3.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统一 •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受社会的制约, 是社会的生成物,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 史的创造者。人在其社会生活中,一方面 要接受适应现存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又 不断产生出高于现存社会现实的需要,谋 求对现存社会的一定超越。个人价值与社 会价值的统一既是必要也是可能的。
着眼于近景的教育目的
康德认为:教育应该造就“精神人格” 教育要发展人潜在的“向善”的倾向: 人要成为人,其行为必须遵循永恒不变 的“道德律”。
• 康德的墓志铭: •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 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李泽厚译)
着眼于远景的教育目的
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完满生活包括: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 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抚养子女的活 动;与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 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 《学会生存》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培养现 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与现代社会发展与变 化的主体,以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生产、 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培养民主主义的促进 者,承担社会义务的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 以与现代政治生活和民主发展的目标协调; 培养实现自己潜能的人,以利于实现现代人 的使命。
• 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 需要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它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其外 延包括各级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包括各类学 校的培养目标。它是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 级各类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制定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的定义 • 教育目的就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 取向。 • 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特性就是目的性,这 种目的性是人的实践与动物本能的重要区 别。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表现在:劳动过程 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 已经在人的表象中存在着。
2.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 国家的教育目的:指对国家教育所要造就 的社会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它 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活动的总目标。 ‚总的规定‛把教育目的与各级各类学校 培养人的具体目标区分开来,而‚对社会 个体质量规格上的规定‛又包含教育所要 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和社会角色两个部分 内容的规定。
• 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 础的上层建筑的制约 ——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 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中世纪教育图
• 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夸美纽斯出于对个人生活幸福 的关注而主张泛智的教育目的
夸 美 纽 斯 像
赫尔巴特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 突出对符合现有社会需要的道 德品质和政治品质的人的培养
赫 尔 巴 特 像
• 理想人格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设计的理想人格是圣贤,是“内圣外 王”,故修身、齐家是“内圣”的一面,治国、平 天下是“外王“的一面,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此为目 的。
• 我国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一,具有正确的政 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有理想,有民族自尊心,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 法,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有团结协作的精神。第 二,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懂得 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初步掌握一门外语, 能自觉学习,有自学能力;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和分析问题。第三,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能力, 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有探索和 创造精神。第四,初步形成个性特长。第五,有 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职业观念,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 如何看待如下高考励志标语?
3.教育目的的特点 • 预见性: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通过对现实 中合乎规律的发展可能性的科学认识而对 未来做出的预测。这使人类的教育活动不 仅能够为现存的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能够 适应日益变化着的社会需要;不仅能够再 现当代的社会和现有的社会关系,而且能 够‚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 。
• 日本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第一,进一步 发展和扩大初中教育的成果,培养成为国 家及社会的有力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素质。 第二,基于对社会必须履行自己使命的自 觉,使之能够适应个性将来前进的道路, 并提高一般的文化素养,掌握专门技能。 第三,培养对社会具有广泛深入的理解和 健全的批判能力并努力确定其个性。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 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对 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表现出一定的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观实 质上是人们基于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 要求,从观念上建构出的一个理想的形象 和目标。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同,因而 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赫钦斯认为:教育要引出我们人性中的共同因素, 由理智美德的培养所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 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的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是 “永恒学科”,从这些学科中能抽绎出我们人性的 共同因素。
着眼于现实的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培养现实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人。 教育就是生活过程的不断变化,从教育中获得的经 验不断地改造或改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 宏观性:由于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 人的总要求,因而它必然是较一般化的陈 述,教育目的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 制定,为学校教育中具体课程目标的细拟 提供了依据。 • 动态性:教育目的是动态变化的,不同阶 段、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1.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 个体的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 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如对受教育者思 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 素质的要求和规定; • 个体的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 员的规定,如培养‚合格建设者‛‚可 靠接班人‛等的规定。
• 课堂的教学目标: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 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提出的 学生通过课堂以及课外活动所应达到的发 展水平的系列指标。教学目标不仅要将相 应范围的课堂与课外活动内容详尽罗列, 使之循序渐进,互为补充,利于师生逐项 落实,而且还要表述成可以观测的行为指 标,从而使教有目标学有方向。

知——哲学——真 情——艺术——美 意——道德——善
宗教——圣——绝对价值
人—
生存——健 身 活动力— (政治、经济、 交通、军事——富 生产等) 手段价值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依据
• 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石器时代,教育目的是培养会使用简单 石器的氏族成员;铁器时代,生产以手工 操作为主,就需要培养一定的劳动技艺; 机器大生产时代,就需要培养具有一定文 化的劳动者;到了现代,则需要高素质的 人才。
广西师范大学
黄耀军
2014年9月
• 孩子们为什么上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