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同步练答案解析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同步练答案解析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同步练一、单选题(共16题;共32分)1.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A. 《水经注》B. 《三国演义》C. 《史记》D. 《资治通鉴》【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因此被称为《资治通鉴》。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马光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

记忆生活在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叫《资治通鉴》,得出答案。

2.宋代市民的服饰呈现舒适化. 非等级化的趋向,大众的衣料主要是()A. 纺织品B. 麻布C. 棉布D. 兽皮【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南方的纺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丝织品是富农享有,A 项不符合题意;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棉布也开始成为衣着的原料,C项不符合题意;此时期虽然有了丝织品和棉布,但麻布是大众化的原料,B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3.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诗集B.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C. 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D. 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中毕升是北宋时期的人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是南宋时期的。

ABC项表述均正确,故选D。

4.元杂剧奠定了中国戏曲诗歌、音乐、舞蹈结和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其中最负盛名的元杂剧之一《西厢记》是()的作品A. 关汉卿B. 王实甫C. 苏轼D. 李清照【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王实甫是元戏曲作家,代表作品是《西厢记》,由此可知,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5.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

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 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C. 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D. 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答案】A【解析】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故答案选A。

6.“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用油是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现代养生观念认为,应该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

我国普遍食用植物油开始于()A. 东汉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宋代时候,我国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记录,例如麻油、豆油、采油等,所以我国普遍食用植物油开始于宋朝,答案选C,7.下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子内说书图》,图的上边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瓦子的出现是在A. 西汉B. 唐朝C. 宋朝D. 明清【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C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8.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生活在( )A. 南朝B. 北宋C. 南宋D. 元朝【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宋神宗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所以答案选B,9.宋朝时,下列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A. 小麦B. 水稻C. 高粱D. 玉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占城稻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水稻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故正确答案为B。

10.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以下科技发明属于宋代的是(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②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北宋毕昇;改进造纸术的是东汉的蔡伦;宋代出现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所以①③属于宋代的成就,故选B。

11.《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傍晚)。

”材料反映了宋代A. 社会分工细致B. 市民生活丰富C. 民间艺术精湛D. 边境贸易繁荣【答案】B根据“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题目材料是反映了瓦子的场景,体现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所以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2.宋神宗曾评价一本史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此书也因此得名。

这本史书应该是()A. 《史记》B. 《资治通鉴》C. 《窦娥冤》D. 《梦溪笔谈》【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B项符合题意;《史记》是汉朝时期的史学著作,A项不符合题意;《窦娥冤》是元代的杂剧,C项不符合题意,《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不是史书,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关键信息,结合题干材料所提示的时间是宋朝,限定词是“史书”,结合宋朝时期的文化知识可知是《资治通鉴,,这是被宋神宗评价为“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名著,1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A. 元宵节B. 端午节C. 中秋节D. 元旦【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大意是说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

14.《窦娥冤》的作者是()A. 苏轼B. 李白C. 关汉卿D. 辛弃疾【答案】C【解析】苏轼北宋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是唐朝大诗人,诗歌豪迈奔放,被后世称为“诗仙”,辛弃疾南宋词人,他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元代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大量剧本,代表作有《窦娥冤》。

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元曲。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

15.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他探究的主题是A. 唐朝繁荣辉煌的文学B. 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C. 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D. 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科技也随之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社会进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知,题干描述的主题是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信息,学会从单一事件中总结出相同点,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总结概括能力。

16.他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他的词豪迈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他是()A. 白居易B. 苏轼C. 李清照D. 辛弃疾【答案】B【解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苏轼的代表作品,结合所学,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以答案选B,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5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晚上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所有这一切在以前的朝代是不允许的)。

材料二如下图是宋代名画,它形象地展现了北宋东京的城市生活,上海世博会把它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活动有哪些特点?(2)材料二中的名画是什么?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不朽作品?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达官贵人出行乘坐哪一种交通工具?(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

【答案】(1)特点:住宅区和商业区没有明显区分;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或出现了夜市等;出现了专门的街市(商业街道)。

(2)名画:《清明上河图》;画家:张择端;场所:瓦舍(瓦子);工具:轿子。

(3)认识: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解析】(1)依据材料一“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乡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可以看出北宋东京住宅区和商业区没有明显区分,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商品可以在白天、晚上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得出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或出现了夜市等;“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得出出现了专门的街市(商业街道)。

(2)材料二中的名画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作品,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舍。

达官贵人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是轿子。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