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科学1.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2.生命体的七大特征:(1)生物体具有完整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3)生物体可以生长;(4)生物体具有应激性;(5)生物体能生殖发育;(6)生物体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生物体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3.生物的一生,即生存与繁殖。
4.电脑的病毒不是生物,因为其缺少新陈代谢。
二、生命体的多样性1.1735年,林奈出版《自然系统》一书,建立了以纲、目、属、种为框架的生物分类系统,提出了生物命名的二名法(也叫双名法,属名加种加词),第一个词是该种所在属的属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单词表示该种的主要特征或产地,在学名之后应写上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
2.五届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3.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病毒,类病毒除外,但他们必须寄生在细胞生物上,受细胞束缚)。
4.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的区别:群体的细胞之间没有分化,而多细胞的细胞形态,结构,功能是不同的。
5.植物细胞之间靠胞间连丝连接,动物细胞之间靠膜电位连接。
6.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片段。
7.人体四大类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8.抗生素对细菌的4大类作用机理:(1)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3)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tRNA,mRNA)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4)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
9.病毒,类病毒,脘病毒的区别:(1)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核酸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但是自有一种,侵染细菌的病毒叫做噬菌体;(2)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核酸,并且只有RNA,类病毒利用寄主细胞繁殖;(3)脘病毒,也称蛋白质病毒,只有蛋白质,没有核酸。
10.原核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藻和原绿藻四大类生物。
11.细菌的荚膜是细菌自身的保护机制,核糖体用来合成蛋白质。
绝大多数细菌可以进行化能异养代谢,即它们从有机物的分解获得能量和碳源、氮源;仅有少数细菌进行光能异养,化能自养和光能自养。
12.放线菌无真正细胞核。
13.蓝藻,又名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区别于真核生物的藻类)、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
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等。
蓝藻不具有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含叶绿素a,无叶绿素b,含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还含有藻胆素。
蓝藻的繁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法,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孢子无鞭毛。
14.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15.真菌界生物都是低等的异养型真核生物。
16.真菌的生活方式可分为腐生和寄生两种,它们都必须向胞外分泌大量的多种水解酶,把大分子分解,获得营养。
17.真菌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方式,以无性孢子繁殖为主,有性繁殖为辅。
18.配子体世代:有性生殖世代即配子体世代,产生配子进行有性生殖,是单倍体世代; 孢子体世代:无性繁殖世代,即孢子体世代,受精作用后,减数分裂之前为二倍体世代; 配子体:在植物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产生配子和具有单倍体染色体的植物体;孢子体:在植物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和具有二倍体染色体的植物体;配子: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所产生的性细胞,雌雄两性的配子融合后形成合子; 孢子:某些低等动物和植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作用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脱离亲本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形成新个体。
孢子 配子 孢子核相交替:核相交替指生活史中,与有性生殖有关的染色体数的单倍体期和二倍体期交出现的现象。
异型世代交替:由于孢子体和配子体是异型的,称为异型世代交替;同型世代交替:在世代交替过程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两种植物体,孢子体和配子体互相交替的现象。
19.植物界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它们的共同点是:真核细胞;具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质地较坚韧;叶绿体的类囊体上含有叶绿素a 、叶绿素b 、类胡萝卜素等光合作用色素,行光合自养生活;缺乏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运动器官,大多不能运动。
各类植物连同蓝藻一起,将太阳光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键的键能,为地球上所有异养生物提供了生存的能源,因此可以将植物称为生物圈的原始生产者。
减数 受精20.藻类植物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群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长不经胚胎发育过程,繁殖以细胞一分为二的裂殖或特化的配子结合方式进行。
21.绿藻是藻类植物的代表,是单倍体生物。
22.苔藓植物,尚未出现维管束,它们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生活史具有世代交替现象,只有配子体能独立生活,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配子体世代大于孢子体世代,是植物进化上的盲枝,但属于高等植物,因为它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已出现胚胎形成时期,有假“根、茎、叶”的初步分化。
23.蕨类植物,配子体越来越退化,孢子体越来越发达;开始出现维管束(不完善),分化出了含维管束的真正的根、茎、叶,使得蕨类植物的根可以扎入较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和叶高举能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蕨类植物是具典型的世代交替现象,配子体世代和孢子体世代都能独立生活,进行光合作用;与苔藓植物不同的是,蕨类植物生活史以二倍体的孢子体为主,配子体退化为原叶体;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仍需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
24.种子植物的维管系统进一步完善,它们的根茎叶等营养器管系统更加发达,孢子体成了这类植物的生长方式。
配子体已经退化了孢子体上周期性出现的生殖器官,即大孢子和小孢子;形成花粉管和出现种子是种子植物的最显著的特征;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都是单性花,雌配子体位于裸露的胚珠内,顶端多生有颈卵器,花粉经风传于珠心后,萌发的花粉管中生殖细胞分裂成两个精子,但仅有一个精子与卵结合成合子,合子发育成胚,单倍性的胚乳逐渐长成珠被形成种皮,裸子植物不具子房,种子裸露,因此得名。
裸子植物的木质部没有导管,只有低级的管胞;韧皮部中只有筛管没有伴胞,导致水分和有机物的运输效率较低。
25.被子植物具有由花萼和花冠构成的花被,胚珠的外部有子房包被。
花粉经风媒或虫媒传落致雌蕊的柱头后,长出花粉管。
管内的生殖细胞分裂成两个精子,顺管而下,进入胚珠,达到胚囊,进行种子植物特有的双受精。
此后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长成胚珠,珠被形成种皮,种子遂告生成。
子房壁则发展成包在种子外面的果皮,为种子提供理想的营养和保护作用。
26.被子植物有两大分支: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答:双子叶植物不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而单子叶植物则多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根细且多,表面积大,发育至成熟期的周期短,能更加迅速、更多的产生出种子,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28.动物界是真核细胞、营异养生活、无细胞壁的一大类生物的总称。
29.动物界有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两大类,原生动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
30.低等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31.动物的比较重要的十大门类: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32.原生动物门都是真核单细胞动物,以伪足和胞吞的方式摄取微生物或有机物进行动物性营养,除掠夺性的寄生生活外还可以与寄主形成共栖或共生的关系,原生动物的繁殖以直接分裂的无性繁殖方式为主,以有性接合方式为辅。
33.海绵动物门为后生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实现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动物的飞跃,但是是最低级的多细胞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水中,几乎都营水生固着生活,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
34.腔肠动物门为辐射对称体型,从腔肠动物门开始,动物界进入了胚层分化,组织发生和器官建成的重要阶段,不过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依旧经口吐出。
35.扁形动物门背腹扁平,前后端明显,两侧对称,可分为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两种生活方式,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实现了新的飞跃,它们出现了新的胚层——中胚层,进而衍生出了肌肉组织、排泄组织、雌雄生殖系统等。
从腔肠动物的辐射对称到扁形动物的两侧对称是动物界进化的重要转折点。
36.线形动物门体型大多细长,又称圆形动物,它首先出现了假体腔,假体腔是胚胎发育时囊胚腔的遗迹,是位于体壁与肠壁之间充满体腔液、不与外界相通的盲腔。
线形动物由外胚层内褶形成了后肠及肛门,线形动物已经有了神经系统。
37.环节动物因其身体分成多个体节而得名,从环节动物开始,动物界出现了一系列较先进的结构特征:真体腔(由中胚层细胞分别向内外迁移后留下的空腔,因此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而且真体腔有孔道与外界相通)、闭关式循环系统、脑及中枢神经系统。
38.软体动物门不仅身体柔软,多数还背负由外套膜分泌成的坚硬贝壳,它们率先演化出了专司呼吸的器官——鳃,或陆生种类的简单肺囊。
它们开始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心脏,且具有一心室两心耳或者四心耳,但多数种类却行开管式循环。
39.节肢动物门因其特有的活动灵便、功能繁多的分节附肢而得名,有发达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他们的腹部主营养代谢和生殖,体现了同律分节向异律分节的飞跃,自由生活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
40.棘皮动物门是无脊椎动物的最高级类型,所有的高等动物都是后口动物,它们幼体左右对称,成体大多五福对称。
它们没有脑,但有四通八达的神经系统,无专门的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循环系统也明显退化。
海参是较常见的棘皮动物。
41.脊索动物是动物界的最高等类型,它们有:脊索(位于动物背部的致密结缔组织样棒状物,具支撑身体长轴的作用)、背神经管、咽鳃裂。
三、构成生命体的物质基础1.原生质是活细胞中一切可溶的和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物质复合体系的总称,是生命现象的承担者。
2.基本元素:原生质中含量较高、构成生命体核心物质的元素称基本元素。
3.微量元素:生物体内含量低于万分之一的元素。
有些是机体与细胞重要生理功能的维持者,如钙、钾、钠、氯等,有些在某些有机大分子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如镁在叶绿素,铁在血红蛋白,铜在血蓝蛋白,钴在维生素B12,锌在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碘在甲状腺激素,钼在固氮酶和黄嘌呤氧化酶,锰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心等方面。
4.水:地球表面71%的地区被水覆盖,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中,水分子由氢氧质子构成,具有强极性,是许多物质的良好溶性,水还是原初光反应的底物,水具有较高的比热。
人类对饮用水的认识经历了地表水、深井水、自来水和活性水四个阶段。
5.无机盐:生物体中的无机盐一般以离子状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