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感受社会的变化

1.1感受社会的变化

第一课成长在社会第一课时感受社会变化一、【目标要求】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们生活的发展变化,增强关心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2、知识与能力:能用生活的实例说明人类社会及我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

学会运用“一分为二”方法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成就和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和原因。

2.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理解现代文明的发展。

3.从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理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三、【预习导学】四、【目标检测】1、“鼓起来的钱袋子,多起来的私人轿车,靓起来的衣着服饰,快起来的通信方式”反映了我国百姓的生活变迁,对于这些日常生活的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既表明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表现为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③表明了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④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2、伴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政治文明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以下体现政治文明的发展的是()①民主政治制度普遍建立②人们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大③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渠道不断扩展④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落后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成就的取得()A.是在中共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取得的B.表明我国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D.我国已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五、【课后训练】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用于文化生活的消费不断增长,学业进修、技术培训、上网浏览、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已经成为许多城乡居民的生活内容。

这则材料说明()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生活方式不断变化③文化生活日益丰富④民主意识不断增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当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A.教育 B.科学技术 C.中国共产党 D.三大文明3、“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朱德诗句主要表明()A.我们祖国非常美丽 B.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C.国家需要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D.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4、当前我国还面临着人口问题突出、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①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②影响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③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④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⑤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5、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促进社会和谐,这是()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④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义务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徐州某校九年级⑴班学习了本课后,感到对书中的“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难以理解,便组成探究小组,开展探究学习。

同学们了解到,当前全市上下正在为构建和谐徐州而积极努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些数据,并动手绘制了如下表格。

徐州市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假如你是该探究小组成员,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⑴小明获得以上材料的途径可能有哪些?(不少于三个途径)⑵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市发生的可喜变化是什么?还可以看出我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什么不和谐的因素?⑶为解决这一不和谐的问题,小明拟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

请你帮助小明写出两条建议。

六、课后总结第二课时关心社会发展一、【目标要求】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关心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关心社会,热爱社会,参与社会。

2、知识与能力:能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的道理。

知道关心社会发展的具体途径,了解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关心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重点。

3.青少年如何做到关心社会,是重点。

三、【预习导学】四、【目标检测】1、下列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个人离不开社会②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④人们的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等活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2、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这主要说明()A.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B.个人离不开社会而存在C.人类社会是由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D.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3、1920年,印度的一位牧师发现了一个与狼一块儿生活的女孩,并把她带回人类社会,给她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卡玛拉”。

但她不会讲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不喜欢吃素的,喜欢吃生肉;15岁的她只有相当于3岁小孩的智力水平;而且她不具有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劳动能力。

材料说明()①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②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③人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④个人具有自然属性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4、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

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别人创造的,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①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②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④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我们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更重要的是要()A.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B.明确作为社会的成员和国家的公民,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C.关注时事政治 D.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7、(1)我平时了解时事政治的主要途径有:(2)列举一条本周国内或国际的重要新闻并作简要评述。

(3)我们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关注时事政治有何重要意义?8、在某中学九年级(2)班的一次“我与社会”的主题班会上,对要不要关心社会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有些同学认为关心社会是成年人的事,与我们无关;有些同学认为关心社会就是要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请就这些观点进行辨析。

五、【课后训练】1、人们常说,“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B.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C.个人是社会中的人D.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无关2.作为青少年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可以从关注时事政治做起。

请你回答第2—3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下列选项能体现公民关心社会、有社会责任感的诗句是()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4、九年级学生小明学习了本课以后,感悟很深,认为自己应该关心社会发展。

对此,下列不属于小明看法的是()A.关心社会也是我们中学生应承担的责任B.在搞好学习的同时,我们应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C.关心社会有助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D.我们关心社会就是为了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六、课后总结第三课时学会亲近社会一、【目标要求】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判断是非的标准,提高自身素质,更好亲近社会。

2、知识与能力:知道亲近社会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克服冷漠情绪和“看客”心态。

掌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以及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知道亲近社会的道理。

3.理解亲近社会的途径。

三、【预习导学】四、【目标检测】1、2007年6月11日,年仅20岁的辽宁省大洼县农民工刘明,在暴风雨中遭遇车祸,多处骨折。

同行者为救他的性命,12次向路人下跪求救,却屡遭冷遇。

最终,刘明命丧狂风暴雨之中。

对材料中见死不救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①这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情绪②见死不救的行为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③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④见死不救是人们的权利,无可厚非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形成讲公德、讲文明的社会风尚,有助于()①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②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③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④公德意识的树立和亲社会行为的养成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3、近几年来,娱乐圈中不时传出吸毒等丑闻。

2014年7月31日,张默因吸毒被警方带走。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必须做到()①心中有把“尺”,以自己的情感好恶作为判断标准②积累社会经验,不断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③增强自控能力,正确的行为必须坚持,错误的行为坚决摒弃④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为更好地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中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

这些素质主要表现在()①个性心理②道德修养③交往合作④文化知识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我们应是演员、主角,不应该是观众、看客。

B.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C.积极弘扬真、善、美,坚决抵制假、恶、丑,勇于拒绝各种不良诱惑。

D.我们要努力培养亲社会行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爱他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

6、材料一:阳光少年黄舸为了对他进行过帮助的人说声谢谢,不顾自己的身体已经进入倒计时便和父亲踏上了“感恩之旅”。

材料二:青岛爱心群体“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

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⑴从材料中,你感受到亲近社会、与人为善的意义是什么?⑵你准备怎样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五、【课后训练】1、下列行为中属于亲近社会行为的是()①过马路时,看见盲人,上前搀扶②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③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乱涂乱写、乱贴广告而无动于衷④参加献爱心活动,为灾区人民募捐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④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名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