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讲义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讲义

师德培训讲义——现代新型教师职业道德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探讨学习的题目是“现代新型教师职业道德”。

不能说是培训,只是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我下面讲的内容是我近年整理的学习师德的笔记,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内容题要如下:一、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1.道德的内涵2.师德3.师德与教师素质的养成4.可信可爱的师德观——理想师德观与现实师德观的统合二、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四、当前师德现状面临的普遍性问题1.教师对待教育事业面临的问题2.教师对待学生面监的问题3.教师对待教师群体面临的问题4.教师对待家长面监的问题一、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一)道德的内涵1.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它有下列三个独特的性质:一是非强制性。

就是它不是通过国家强力机构,使用强制手段和方式发生作用。

而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榜样感化、思想教育等发生作用,从而达到广泛持久地调节人际关系的目的。

二是自律性。

当外在的社会性规定一旦被个体内心认同,人们倾向于自觉地用这些规定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时,执行了这些规定将给个体带来道德的愉悦,否则就会造成发自内心的“良心”谴责。

三是节制性。

这一特点体现在我国古老的义利之辩的命题中,就是说,道德要求个人在“利”上作出必要的合理的节制,社会提倡的是舍利取义的德性准则,经必要的利益节制和牺牲为前提来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说明上面的内容比如:某班有一名家庭离异的学生,他受家庭不合睦的影响,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放学后不回家,进网吧打发时间,成绩下降。

这种情况如果长期下去,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作为教师是否要去帮助这名学生,靠的就是社会舆论、教师的信念、平时受到的的思想教育、某个榜样的作用等这些非强制性的力量。

如果说“关爱学生”这条师德己经深入教师的内心,那么教师去关心这名学生,所有付出的都会觉得是值得的,这个过程也是愉悦的,反之教师会谴责良心,这就是道德的自律性的表现。

在关心这名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会牺牲掉很多时间,化费很多的精力,不但没有报酬,也许还要付出一些钱财,甚至可能得不到家长的好脸色,更甚者还要遭来一些非议(如他人的讥讽、家人的报怨等)。

但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你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义无反顾的坚持去帮助这名学生,这就是道德的节制性,就是舍利取义的表现。

就上例,我们还能看到了,关心这名学生被认为是道德的,反之是不道德的。

但关心这名学生会付出很多,如果放弃这名学生,也不会受到上级部门的惩罚,用关心他的精力去辅导其他更多的学生,可能还会更容易得到上级的奖励。

这之间的利益得失的矛盾冲突大家都能体会到。

因此道德因利益纠纷而产生,“道德”他妈就是利益,可是如果一味追逐个人利益又是和道德背道而驰的。

2. 那么道德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把道和德分开来考察道:指的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那些行为规范,是一种外在要求,具有社会性和他律性。

德:是个人修炼的结果,是一种内在状态,具有个体性的自律性。

德与得是相通的,老子讲:“德者,得也”,得有两层含义,一是得“道”,讲的就是个人获得了生活的普遍性的原则的“道”,进而凝结成自己和“德性”。

这是“德”是具有内在于己,外施于人之意。

二是得于人之意,德是得的途径和方法,得是德的目的和指向。

这就是德得相通,是德和得的关系。

德和得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义和利的关系,德者义也,得者利也。

重义轻利是中国道德的价值取向。

3.道德的分类:按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划分,道德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大家都理解的,就不在这里作解释了。

(二)师德一般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

不过这个定义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1. 师德究竟是作为集团道德的客观规定还是教师已获得的个体主观德性?二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区分?我们不能把师德简单地界定为一种一般的社会性的行为规范和要求,那只是师道。

而师德是要强调社会规范性在教师深层心理结构的积淀和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内在制约。

师道强调的是“应当如何”的应然存在,师德是“已经如何”的实然存在。

2. 师德只有在教育劳动中才能形成吗?师德培养有没有必要?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必需遵守其职业规范,但是从终极意义上讲,道德不是一种消极的防范力量,而是人的生活的一个方面。

“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的,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

把人的自主和自觉从道德中抽掉,而视道德为单纯制约人们的消极手段则是非道德的。

所以师德是教师根据切身体验、需要自主选择的产物。

教师是师德的主体,教师是在自主选择规则和行为中显示自己的道德境界的,不代表教师主体意志的行为则无法参与到真正的师德意义上的评价。

师德的这种选择并非无源之水,它源于社会意义上的固定的准则和行为。

所以我们讲师德是教师后天通过教育与培训以及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的自我体验与修养,通过内化师道形成和获得的个体性的自觉自愿的品质。

师德是教师满足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它具有功利性,又有强烈的自律性。

这种归纳也符合德得相通的道德精神和德性原则。

3. 究其本质来讲,师德是规范性的,还是主体性的?上面师德的定义承认的只是师德的规范性本质(行为准则与要求),那么以高度自律性为特征的师德为何没有体现教师的主体性需要(主体性需要包括教师谋生工具意义和自我实现价值意义,甚至包括行业的自我保护目的)?职业道德具有“行规”的性质,它往往设定了该行业的准入条件,限制涌入该行业的人口数量,实施保护,教师职业道德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

一是限制涌入教师队伍的人口数,减少竞争压力并提高工作效率,以保证教师福利待遇不至于降低。

另一方面,以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来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从而获取社会的尊重和认同,使社会自愿地增加教师职业的报酬,使教师的外在利益的获得合理化并得到根本保证。

举例:当今社会少数教师不惜突破师德底线,如性侵学生,体罚学生造成严重的后事果等事件层出不穷,这些教师破坏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尊严,肯定是要被赶出教师队伍的,他们首先失去教师应得的利益,失去教师职业。

另外社会上那些想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如果品行不端,有过案底,肯定是会受到教师队伍否定并排除。

这些都说明了,师德是教师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需求,师德是在为广大教师争取最大的社会利益,是功利性的,师德也是在保护教师在社会中的存在地位。

(三)师德与教师素质的养成1. 师德是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高为师”说明了德是为人师的必备条件。

在占有意义上,师德存在于教师个体身上,在使用和效果意义上讲,师德则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是社会赋予师德在教育中的伦理地位。

古人讲:“圣者可以学而至”,意即理想的人格可以通过教育达成。

这是因为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教育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师德的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伦理价值。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对社会的终极价值最终一定会体现在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格的上面,可见教育所指向的目标具有深该的伦理内容。

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在于,一方面从道义上为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培养人的理想人格提供强化保证,另一方面,它又发挥着调节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的作用。

师德是教育伦理价值的集中体现,因为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师德具有特殊价值——伦理价值。

一是对于德性持有者而言,师德凸现的是价值的理性,教师通情达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对道德体系和奉献精神的道德观有接受的心理基础和认同感。

二是教师的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在教师的劳动过程中,师德也直接履行着教育劳动工具的职责,师德这一“劳动工具”的改善直接关系到教师劳动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

教育是伦理知之的教育,学生向教师学习的充满主观内在性的、主体选择性的观念体系,附着于教师的情感化的人格上,吸引着学生自觉自愿地趋近和认同。

师德正是以其特殊的伦理价值而成为教师不可缺的基本素质,同时师德是教师工作的动力源头。

没有师德或师德不良,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教育。

师德最终是以职业责任感、事业心和积极性的外化程度表现出来的。

所以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要当一名好老师,就必须要有强烈持久的教育动机和高涨的工作热情。

高尚的师德体现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层积极认同以及相应的情感和行动。

2. 师德是教育绩效高抵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绩效讲的是教育效果和业绩。

教育绩效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而师德是教育绩效高抵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社会不允许师德败坏,社会提倡优良师德。

(1)师德的状态影响着教师从教的原始观念和工作师德的状态从根本上影响教师从教的原始理念和职业理想的构建,如教育观、学生观、师生观和教育效能感、教师的责任心、工作的积极性等,优良的师德可以转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乐业精神,指向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反之就会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

现在社会有好多教师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消极怠工,甚至出现师德败坏的极端不良情况,归根结底都是师德的问题。

教师如何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提升优良师德水平是我们教师当前应该面对的重要问题。

(2)师德定位影响着师生交往的形态的沟通效果不良的师德会导致师生之间不良的交往形态和沟通障碍,这个道理师尽皆知。

优良的师德以师爱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讲,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师爱原则上讲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原则上讲是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之间就会完成合理的、有效的认识和情感方面的沟通。

优良的师德提倡情感投资,它是技艺与品质的最佳组合,其结果是师生关系融洽,教育沟通良好。

1.师德水平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服务效果教育是一种服务,服务于一定社会和特定的时代,其服务结果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方式表达出来。

那么优良的师德就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导致优良的教育效果,而不良师德的最终结果一定是导致教育失败。

原因有两点,一是符合师道的优良师德具有鲜明的合教育目的性。

这是优良师德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

二是优良的师德具有鲜明的合规律性。

这是优良师德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核心。

优良师德是符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客观规律的。

能够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成长的积极性。

(四)可信可爱的师德观——理想师德观与现实师德观的统合。

1. 理想主义的师德蓝图师道是一张理想主义的师德蓝图,教师这一德性主体,面临的利益关系同样是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含他人利益)的关系。

处理这种关系有两种状态,一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点来权衡处理和协调他人和集体利益关系的行为,这符合人类从自爱到他爱的本性愿望;一是以集体利益或他人利益为基点来协调二者的关系,契合于社会进步向善性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