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说史试题

经济学说史试题

1、如何看待重农学派的特点和历史地位2、简述魁奈的“经济表”3、斯密的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评述4、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利益说、比较利益说5、试论李嘉图地租理论及其意义注:五道题目中任选四题作答,每题25分。

课后答案1、如何看待重农学派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重农学派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其功绩主要表现在两个要点上:第一,他们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存在并分解成的各个物质组成部分(工具、原料等);第二,他们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年预付、原预付),并且一般地确立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把对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重农学派的学说的两个重要特点:“自然秩序”观念的重要地位以及封建主义外貌和资本主义实质的矛盾四、重农主义经济学说一、理论来源:重农主义学派继承和发展了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借鉴了重农学派的先驱者之一布阿吉尔贝尔的一些见解和原理,创立了比较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

二、代表人物:魁奈杜尔阁三、特征:(一)重农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是“自然秩序”观念,指出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都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自然秩序”:指出:“人为秩序”的确定应以“自然秩序”为准则。

(二)重农主义学说是具有封建外观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

(三)重农主义学说重视农业,反对重商主义,大力提倡经济自由,为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开辟道路。

四、影响:(一)重农主义者的“自然秩序”思想给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任务。

(二)魁奈的等价交换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交换是等价的,那么财富的源泉就不可能在流通领域,这不仅击中了重商主义的要害,而且使他把自己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为他首次系统地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提供了可能。

(三)魁奈的纯产品理论为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奠定了基础。

(四)魁奈的资本理论中把资本和生产直接联系起来,抓住了生产资本,这样也就抓住了资本具有决定意义的形态,从而为从生产领域探寻资本的作用和意义,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开辟了道路。

(五)魁奈的《经济表》的科学成就对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的创立有重要的批判继承意义。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一、理论来源:他继承和发展了英国自配第以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先建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特征:(一)他的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增加社会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二)他最先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从经济上考察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

(三)他的著作《国富论》以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主线,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的三种收入理论为核心,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范畴,几乎包括了经济学科的各方面内容,已经形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四)《国富论》具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清晰的结构,并同时运用了抽象分析法和归纳综合法,既有对经济过程本质的一定分析又有对经济事物较充分的数量分析,既有对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析又有对经济发展现实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较全面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问题。

四、影响:(一)斯密的分工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分工问题,较为客观地说明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的作用以及分工对工人的不利影响,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他认为货币只要能起流通手段的作用,货币用什么材料都是可以的,并进而讨论了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的问题,开创性地探索了执笔的流通规律。

其货币职能分析对货币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斯密不仅把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所凝结的劳动量。

这就为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四)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斯密第一个正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他根据人们的经济地位和取得的收入的形式把国民划分为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

(五)斯密认为利润是随着资本的出现而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

他从劳动决定价值出发,指出利润是工人创造出的价值的一部分,是雇主分享的由工人劳动对原材料加工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

这是斯密关于问题的一大功绩。

4、评述魁奈的《经济表》?《经济表》是魁奈最重要的经济著作,它集中扼要地表述了魁奈几乎全部的重要经济思想。

魁奈的《经济表》写于1758年,最初是以“曲折连接线式”的形式出现的。

有人认为,在最初的这种形式下,经济表说明的内容可以看做是一个地主支出所引起的循环流程的例解,属于微观分析。

1766年,魁奈发表了《经济表算学范式分析》,提出“算学范式”的经济表。

这种模式成为后来魁奈《经济表》的基本模式,成为古典经济学早期宏观经济分析的典型。

根据《经济表》,生产阶级进行农业生产创造产品,当生产过程完成后开始进入流通过程:①土地所有者以其所得的货币地租一方面向生产阶级换取农产品,另一方面向不生产阶级换取工业品;②生产阶级除保留一部分粮食作为本阶级这一年的生活资料和种子外,将其余部分向其他两个阶级换取货币以备支付本年的货币地租,并向不生产阶级换取生产资料;③不生产阶级则以其全部产品直接和间接地(通过先以部分产品换取土地所有者的货币)向生产阶级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原料。

交换的总结果:土地所有者得到了“纯产品”;生产阶级保留了供本阶级生活的粮食、必需的生产资料和足够支付地租的货币;不生产阶级则获得了足够的粮食和生产原料,于是在本年度经济运动的过程中,再生产就可以进行。

3.1.3李嘉图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地租的定义李嘉图在其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二章一开始就提到了地租的定义。

李嘉图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

①他认为,地主占有土地所以能取得地租,地主所获得的地租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是不劳而获的。

而这一定义在后来马克思看来“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二)地租存在的原因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李嘉图提到了地租存在的原因,即: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及位置的不同。

而他的地租存在的原因在后来马克思看来其实是地租产生的两个条件。

他认为,“由于土地的特性,农产品的价值是耕种劣质土地的生产条件,即由最大的劳动耗费量决定的。

因此,优中等地的产品在价格上,除了补偿生产成本和利润外,还有超额利润,而转化为地租归地主所占有”。

在这样的基础上,李嘉图认为不同等级土地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决定了差额地租量的不同。

在李嘉图看来,“因为土地并不是无限的,各块土地的肥沃程度也尽相同,而且在人口发展过程中,较为贫瘠和位置偏僻的土地都已被耕种,因此,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为使用土地支付地租。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贫瘠的二等土地都已经被人们耕种了,此时,所有者就开始对上等土地征租,地租的多少取决于两块地在质量上的差别”。

①李嘉图认为由于农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因而需要耕种劣等土地,而地租的存在正是农产品需求增长的结果。

在他看来,地租不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反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结果。

(三)地租的产生与变动规律李嘉图把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着重研究了级差地租(差额地租)的问题。

他认为,地租产生是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占有,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

他认为级差地租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位置远近的不同而形成的。

他认为,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土地产品的价值。

最初人们总是先去耕种那些离自己比较近,而且又很肥沃的土地。

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这时人们就要去耕种次等地。

显然,在不同的土地上,如果投入等量的劳动,农产品的产量肯定会存在差异,而对农产品的需要必须保证耕种每种土地的人都能获得平均利润率。

当人们开始去耕种次等地时,优等地高出次等地的产出就是一种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就会转化为地租。

这实际上是级差地租Ⅰ。

地租的第二种形态是由土地报酬递减所带来的。

也就是说,当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入同样的资本和劳动时,它的产出是在逐渐下降的。

土地报酬的递减实际上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

他认为,由于人们对产品的需要是不断增加的,因此,人们会不断扩种劣等土地,而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新投入耕种的劣等地的产品决定市场价格,同样是耕种土地,产出水平高的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而这超额利润即转化为地租。

这是李嘉图对级差地租Ⅱ做的考察。

李嘉图对地租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他将劳动价值论和地租理论联系起来,运用劳动价值理论来研究地租理论;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承认劳动决定价值,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其次,他创立了差额地租学说。

他提出地租是由于土地肥力的不同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建立了级差地租的初步体系,为马克思研究级差地租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他的错误在于没有弄清产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差别,没有认识到垄断是形成地租的根本原因,并且否认了绝对地租的存在。

因此,马克思在肯定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同时又对其进行批判,并在其基础上对地租理论进行发展。

1.简述魁奈的“经济表”。

答:魁奈在经济表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这是魁奈再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创见。

(1)经济表的假设条件魁奈的经济表试图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其基本假设前提有:第一,整个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第二,社会上划分为三个主要阶级;第三,社会资本所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第四,各阶级之间的流通采用固定不变的价格;第五,商品和货币流通只再三个主要阶级之间进行,各阶级内部的流通忽略;第六,不考虑对外贸易。

(2)经济表中的流通过程在经济表中,不生产阶级拥有工业品,土地所有者阶级拥有从生产阶级手收来的地租。

全部流通,包括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归纳为五项行为:第一,土地所有者阶级向生产阶级购买粮食。

第二,土地所有者阶级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品。

第三,不生产阶级向生产阶级购买农产品(粮食)。

第四,生产阶级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品。

第五,不生产阶级向生产阶级购买农产品。

经过上述流通,流通结果是:第一,土地所有者阶级得到了粮食和工业品,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要;第二,不生产阶级用他们的工业品换得了粮食和原料,保证再生产的继续;第三,生产阶级得到了工业品,同时还拥有未流通的粮食,用作恢复再生产过程。

这样,整个运动完成了、可以继续进行简单再生产。

(3)经济表的创见经济表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分析的第一次天才探索,其创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运用抽象法,从正确、合理的假定出发,对本质的问题进行科学和集中的分析研究。

第二,经济表的出发点是每年从土地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是以一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