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货币市场欧洲货币市场是战后出现的最大国际借贷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借贷资本和银行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跨国银行是欧洲货币市场的经营主体。
美国跨国银行长期以来是欧洲货币市场实力最强大的银行,对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以下着重剖析欧洲贷币市场的产生、发展和特点,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国际经济影响。
一、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欧洲货币这一概念随着国际借贷资本流动的新发展不断扩大和充实。
最早的欧洲货币几乎全是欧洲美元。
50年代美元外流,持有者将这些美元存入欧洲银行,而不存入美国境内银行,故称欧洲美元。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增长,西德马克,英镑,法国法朗,瑞土法朗,日元,荷兰盾等货币也流入外国。
被存入发行国的境外银行,便产生了欧洲马克,欧洲英镑,欧洲瑞土法郎,欧洲日元……。
可见,欧洲货币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境外货币。
60年代初期,它们的绝大部分被存入欧洲银行。
60年代中期,以新加坡为中心出现了亚洲美元。
亚洲美元是欧洲美元的延伸和组成部分。
同样,70年代以后,存入加勒比海的开曼和巴哈马的美元也称欧洲美元。
简言之,80年代以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境外货币存款部属欧洲货币。
“欧洲”二字等同于境外,并不限于欧洲。
1981年12月,美国批准在其境内建立国际银行业设施,吸收非美国居民存款,同时各个国际银行业设施之间可以在美国境内互相借贷美元。
美国货币当局把这些在美国境内,但不受美国国内银行法管制的美元存款也定义为欧洲美元。
80年代以来,日本借贷资本充溢,随着日元国际化的发展,1986年12月1日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终于开业。
有180多家日本和外国银行参加营业,当天成交总额超出500亿美元。
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和美国的国际银行业设施一样,不受日本国内银行法管制,可以吸收非日本居民的日元存款。
这些存款也当然是欧洲日元的—部分。
可见,欧洲货币这一概念逐步突破特定的地理区域限制,表现出国际借贷资本流动性的特点。
至此,所谓欧洲货币就是“治外”货币,即不受金融当局国内银行法管制的存款,不管其在境内还是境外。
欧洲货币市场是经营欧洲货币的借贷市场。
美国和其它国家巨型跨国银行是欧洲货币的经营主体。
凡是经营欧洲货币借贷的银行被称作“欧洲银行”。
西方国家把一年期以内的资金借贷市场称作货币市场,把一年期以上的资金借贷市场称作资本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既是货币市场又是资本市场。
不过,由于欧洲银行之间的短期拆放占了这一市场的绝大部分交易,所以,人们习惯上称欧洲货币市场,而不称欧洲资本市场。
这一市场遍布全球各大洲,主要集中于各个国际金融中心。
每家跨国银行都是一个小市场。
各国跨国银行之间和银行内部通过电话、电报、电传进行借贷交易。
欧洲货币市场也是空前庞大的外汇市场。
跨国银行、跨国公司、政府机构、地区公司以及各种经济实体出于各自的需求既可进行外币借贷,又可进行各种可兑换货币的买卖。
欧洲货币市场产生于50年代后期。
在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避免美国冻结其资产,将美元存款从美国提出,转存于英国和法国境内的银行,从而产生了最早的“欧洲美元”。
但是,这一偶发事件还不能说明欧洲货币市场产生于50年代初期。
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取决于欧洲美元的自由借贷。
1957年,英国为防止英镑外流,加强了外汇管制,于是伦敦银行开始对客户提供美元贷款。
1958年,欧洲大多数国家实行了自由兑换外汇,为欧洲美元的自由借贷提供了必要条件,从此,欧洲货币市场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
欧洲货币市场规模1959年为15亿美元,1960年为20亿美元,1964年增至200亿美元,1969年底也才有900亿美元。
70年代,这一市场规模空前膨胀起来,l979年底达12450亿美元,1988年3月底更高达45610亿美元。
60年代,欧洲货币存款毛额年平均增长46.3%,70年代年平均增长26.3%,但是,这一市场绝对规模的膨胀是在70年代以来。
欧洲货币存款有毛额净额之分。
净额是由毛额减去银行之间的存款和重复计算的部分而得。
摩根银行统计的欧洲货币存款比国际清算银行更为广泛、全面,包括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和离岸金融中心的外币存款。
美元一直在欧洲货币中占主导地位。
欧洲货币存款属于定期存款,在其发展过程中相继超出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银行定期存款。
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欧洲货币市场规模的相对重要地位。
在西方国家的定期存款中,银行之间的存款比重很小,故欧洲货币净额与西方国家国内定期存款比较是适当的。
直到1980年,欧洲货币净额仅次于美国国内定期存款额。
上述统计资料说明,欧洲货币市场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庞大的国际借贷市场,是战后借贷资本大规模国际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二、欧洲货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欧洲贷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与战后美国跨国银行发展的基本原因是一致的。
跨国银行先于欧洲货币市场而产生,但是它们是在60年代以后与欧洲货币市场并行发展起来的。
既然跨国银行主要经营欧洲货币,那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能把跨国银行和欧洲货币市场割裂开来加以考察。
欧洲货币市场产生的必要前提是: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放松和取消外汇管制,否则欧洲货币的自由借贷是不可能的。
50年代末期的西欧和日本已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中校复过来,国力增强,出于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和输入的需求,纷纷放松了外汇管制;廖西[欧北美和发展中国家的离岸金融中心对跨国银行施以各种优惠政策,如跨国银行外币借贷业务不受国内银行法管制,自由汇出利润,税收优惠等等。
没有这些条件,跨国银行无法在海外立足,欧洲货币市场也不可能产生和发展。
欧洲货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既然欧洲美元是欧洲货币中的主要贷币,美国大量国际收支逆差所导致的美元外流便是宜接原因。
境外美元不仅是美国跨国银行,而且也是其它国家跨国银行经营的主要货币。
欧洲货币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正是美国跨国银行率先,西欧,日本跨国银行继后,纷纷在伦敦和其它金融中心建立分支机构,经营有利可图的欧洲美元的过程。
对于这一公认的理由,美国学者安·吉德持否定意见。
他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使大量美元流入外国人手中,但是这本身并不真的是欧洲美元市场发展的原因。
欧洲美元并不必然被美国境外的人们持有,欧洲美元存款人可以是美国居民…更甚者,尽管联邦德国有持续国际收支顺差,欧洲贷币市场的西德马克比重和美元比重并行增长”。
吉德的意见显然是错误的。
即使欧洲美元的全部存款人是美国境内居民(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存放在境外银行,便不受任何国家国内银行法管制,可以自由借贷。
欧洲美元概念与其持有人屈何国居民毫无关系。
美元持续大量外流当然扩大了境外美元的借贷。
其次,即使美国居民持有欧洲美元,这也并不等同这些美元必然回流到美国,因为欧洲美元存款利串较高。
再次,国际收支顺差国也会产生境外货币,下面将要讨论这个问题。
吉德援引联邦德国的例子作为反证是不成功的。
第三,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是欧洲货币市场产生并且久盛不衰的最深厚的经济根源。
在论述欧洲货币市场的书籍和文章中,许多西方学者脱离经济根源,力图把政策和国内外市场的差异说成是欧洲货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例如,安·H·吉德说:“国内外市场对金融机构的一系列调节差别是欧洲货币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原因。
其实,国际金融中心宽松的环境只不过为欧洲货币市场的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大量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没有持续不断的国际借贷资本的巨额需求,欧洲货币市场并不会产生,更谈不上发展。
政策因素只起次要的影响作用。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美国和西欧、日本实力对比的变化是欧洲货币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60年代和70年代美元危机频频爆发,人们纷纷抛售疲软的美元,抢购坚挺的西德马克和瑞士法郎。
但是联邦德国和瑞士担心马克和瑞士法郎升值,不利出口,同时也为了避免美元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限制国内银行接受非居民的本币存款。
于是,境外西德马克和瑞士法郎只好存于伦敦和巴黎等金融中心,成为欧洲贷币。
可见,从最初的欧洲美元市场发展为以后的欧洲贷币市场正是欧洲美元比重不断下降,其它欧洲货币不断增长的过程。
联邦德国经常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其所以出现欧洲马克,是因国际收支中货币不对称所致。
顺差只说明收人大于支出,至于收入什么货币和支湖什么贷币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
只要联邦德国支付西德马克,收入外币,总会有一部分西德马克不再回流到联邦德国,而被外国居民所持有。
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支付,抛售西德马克,收购美元等弱币都会产生境外马克。
80年代以来,日本国际收支顺差额剧增,与此同时,日元国际化加快了步伐,欧洲日元总额上升。
可见,国际收支顺差国和逆差国都可以产生境外贷币。
不过欧洲马克和欧洲口无比重上升是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和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的表现。
第四,欧洲货币市场在70年代以来的大发展还有一些具体原因。
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或停滞,对外直接投资和借贷资本输出空前加强,从而扩大了欧洲货币供应;70年代两次石油涨价产生了大量石油美元。
石油美元回流为欧洲贷币市场注入了新的血液;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恶化,重点转向跨国银行告贷,从而增加了欧洲货币的需求;从1982年以来,石油美元枯竭,但是日本和联邦德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取代了石油美元,成为欧洲货币的新来源。
三、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欧洲货币市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国际借贷市场,既不同于国内借贷市场,也不同于战前的国际借贷市场,具有以下特点:1、彻底的国际化:上世纪初到二次大战结束期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主要是借贷资本输出。
借贷资本的主要形式是外国债券,同时,外国信贷也有相当发展。
然而,不论债券投资还是外国信贷,都是用本国的过剩资本,从本国领土上,用本国货币发放国际信贷。
而欧洲货币市场却是吸收全国各地居民的外币存款,从外国基地或本国境内的离岸金融中心向外国居民或本国居民进行外币贷款。
而外国居民中的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有把借款作全球的调拨使用。
过去,银行对本国居民发行外币贷款是少量偶然现象,现在跨国银行向本国居民发行大量外币贷款以用作国际支付,却是欧洲货币市场的组成部分。
欧洲货币市场使借贷资本国际化进入全面和彻底的新阶段。
2、统一性:历史上,由于各国借贷市场的分割,国际贷款利息率受贷款国利息率制约很大,竞争性很差。
而欧洲货币市场虽然广布全球,却是一个统一的国际借贷市场。
各种国际货币的伦敦同业银行拆放利率具有全球统一性,成为国际利率的基础。
跨国银行网的全球分布沟通了欧洲货币市场与民族借贷市场资金双向交流的渠道。
由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存在,全球资金调拨极其迅速而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