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1.1工程概况成都市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拟在华阳元华路开发华宜·上锦项目。
受业主的委托,我公司对其拟建项目工程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拟建工程为:两栋26层高层建筑及1-3层商业建筑,含两层地下室。
拟建场地位于双流县华阳镇元华路欧尚超市附近。
根据本工程的设计总平图项目净用地面积约7287m2,总建筑面积约45476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2791m2,地下建筑面积11720m2,地下2层。
拟建工程由成都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各拟建物的主要建筑结构特征详见《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与表1:本次工作任务为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工程地质详细勘察。
本工程属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相结合工程,其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建筑物抗震类别为乙类,三级抗震,地基基础安全等级乙级;按《高层岩土勘察规程》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定: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因此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定为乙级。
1.2勘察目的与技术要求根据拟建物特征和场地实际情况,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按勘察规范对详细勘察阶段的要求,对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作出评价,为地基基础设计、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基坑支护与开挖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其技术要求主要是:1.查明建筑场地各岩土层的成因、年代、地层结构和均匀性以及特殊岩土的性质,尤其应查明基础下软弱和坚硬地层的分布,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2.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排条件、腐蚀性、初见水位及稳定水位;提供季节变幅和各主要地层的渗透系数;提供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应采用降水控制措施时,应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证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的可行性,对持力层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4.预测地基沉降、倾斜等变形特征,提供计算变形所需的计算参数;5.查明场地及地基的地震效应,提供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场地卓越周期等抗震设计参数。
6.对可能采用的复合地基或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7.判明拟建场地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1.3勘察工作依据在充分搜集成都地区及场地内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勘察经验的基础上,本次勘察依据以下国家规范、规程和地方标准执行: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6.《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GBJ89-92);7.《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01;10.《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3.《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1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15.《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1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17.《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18.《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业主提供);19.《华宜·上锦建设工程勘察总图》及规划红线坐标(业主提供)。
1.4勘察工作方法1.现场踏勘与搜集资料勘察前期现场踏勘拟建场地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等情况,了解场内外建筑物分布状况、周边建设现状等;并充分搜集区域、邻近场地、本场地内既有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资料、当地建筑资料等相关资料,用以综合分析评定场地岩土工程特性,评价拟建场地的建筑稳定性、适宜性。
2.勘探点线网布置与测放本次勘察主要以业主提供的建筑总平面图、规划红线坐标为依据,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版)与《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对建筑物详细勘察阶段的要求进行勘探点的布置;勘探点的布置由我勘察单位确定。
遵循“优先高层、兼顾多层及地下室”的原则,沿各拟建物轴线、凸凹拐角点共布设钻孔34个,勘探线11条。
一般性钻孔19个,勘探深度为16.1~17.2m;控制性钻孔15个,占总勘探点总数的44%,大于总孔数的1/3,深度为17.4~25.5m。
钻孔间距11-20m。
各勘探点的实地测放依据业主提供的总平面图、规划红线坐标及实地放样的坐标高程控制点,采用全站仪施测,勘探点高程为绝对高程,高程起算点为TP1=485.074,使用时注意校核。
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坐标点T1 X=4416.099,Y=17162.256,TP1= 485.074;T2 X=4416.596,Y=17242.056。
各勘探点、线、网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
3.工程地质钻探采用2台SH-30型工程钻机对卵石层上部土层与浅部部分卵石层进行冲击钻进,对下部卵石采用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原位测试;利用2台XJ-100型回旋钻机进行SM植物胶全孔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达85%以上),以直观揭露地层,并与同位的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对比。
以综合查明地基土结构性质、鉴别岩土类别及特性,确定地层分界。
4.现场原位测试对钻探揭示的每层粉质粘土、粉土及砂土进行了多孔多次的标准贯入试验,并重点对下伏砂卵石层进行了全断面连续的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为地基土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依据。
5.现场波速测试在高层建筑楼范围内选取ZK1、ZK20及ZK21三个钻孔进行孔内波速测试,重点测定场地内地基土的土动力参数,计算场地卓越周期与等效剪切波速。
6.室内土水试验现场采取粘土、粉土原状样与砂卵石扰动样及岩样共计100件,对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科学地测定其物理力学指标;对粉土、砂土及卵石进行颗粒分析,测定其组分并对其规范定名。
在场地内采取地下水水样2件,即送室内水质分析,选取不同层位的2件土样室内测定土的化学成分,用以判定场地内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其腐蚀程度。
7.地下水位观测主要是在勘探孔内观测是否存在地下水或上层滞水的分布,并测定其初见水位与静止水位。
1.5勘察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工作于2012年2月24日进场,于2012年3月4日结束,2012年3月4日-2012年3月10日进行室内试验及资料整理分析。
本次勘察施工完成的工作量统计于表2:完成主要工作量统计一览表表2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场地地形地貌场地位于成都市双流县华阳街道办,地处成都东南部,距成都市市区约20公里。
场地位于双华路,交通较便捷。
场地地形开阔略有起伏,实测各勘探点地面标高为484.18~485.81m,相对高差1.63m。
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Ⅱ级阶地。
2.2 自然地理成都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947mm,丰水期为6~9月份,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74%,枯水期为12月~次年2月份,丰、枯水期地下水变幅为1.5~2.5m。
蒸发量多年平均1020.5mm,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为82%。
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7月均温25.8℃,极端最高为37.3℃,1月均温5.6℃,极端最低-5.9℃。
多年年平均风速1.35米/秒,最大风速为14.8米/秒,极大风速为27.4米/秒(出现于1961年6月2日),最多风向为NNE,出现频率为11.0%。
2.3 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成都地区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坳陷的东南部。
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基本一致,长轴走向N30°~40°E,北起安县,南抵名山,西以龙门山山前断裂,东以龙泉山为界,成都市位于其东南隅。
成都地区为晚近期形成的不对称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堆积物。
下、中更新统沉积巨厚,凤凰山——茶店子隐伏断裂活动较强烈。
沉积厚度呈西厚东薄现象显著;而上更新统则呈薄层迭积其上。
全新统仅分布在现河床及两岸附近地区,厚度较薄,分布面积狭小,说明成都坳陷在下、中更新统活动强烈,晚更新世及其以后至今,沉降及其凤凰山—茶店子断裂活动性已大为减弱,趋于稳定。
场区上覆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基底为白垩系灌口组红色砂质泥岩,地层产状平缓,倾角约3~6°。
综上所述,就区域地质稳定性而言,成都市及其附近郊区、县处于周围微活动环境中的地壳基本稳定区。
(详图1)图1 成都地区构造简图2.4 地层岩性根据钻探揭示及收集的区域资料,该场地范围的地层主要通过钻探查明,在勘探深度范围内主要为地表人工填土,其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成因的粘土、粉土及卵石层(局部夹细砂透镜体),下伏白垩系上统灌口组基岩。
现将各岩土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Q4ml):系新近人工回填,主要为素填土。
素填土:灰褐色,稍湿,结构松散,孔隙发育;回填时间小于10年,未完成自重固结,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0.60~3.20m。
2.粘土(Q3al ):黄灰色,大部分为硬塑,粘粒含量高,混有少量砂粒,含Fe、Mn质氧化物斑迹及其结核;裂隙较发育,充填白色高岭土团块,具弱膨胀性,切面具光泽反应、干强度与韧性均较高,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3.20~7.20m。
3.粉土(Q3al):黄褐色,松散~稍密,稍湿;以粉粒为主,含有粘粒、砂粒,愈往深处粘粒含量减少,砂粒含量渐增,往下渐变为细砂,细砂厚度小于40cm;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与韧性低;场地内分布较普遍,层厚0.70~3.40m。
4.卵石(Q3al):黄灰、浅灰~青灰色,松散~密实,湿~饱和;卵石成份以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等岩浆岩类为主,粒径一般2~10cm,大者近15cm,卵石磨圆度、分选性中等,呈圆~亚圆状,弱~微风化,少量卵石已中风化,充填物主要为中细砂、圆砾等。
依据钻探揭露和N120触探原位测试结果,按卵石的含量与密实度可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四个亚层:④1松散卵石:骨架颗粒含量占总重的50~55%,排列十分混乱,绝大多数不接触,N120击数2~4击;④2稍密卵石:骨架颗粒含量占总重的55~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N120击数4~7击;多以透镜体或层状分布于卵石层上部及中部,连续性较差;④3中密卵石:骨架颗粒含量占总重的60~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N120击数7~10击;多以层状分布于卵石层下部及中部,连续性较好;④4密实卵石:骨架颗粒含量占总重的70%以上,N120击数大于10击,卵石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多以层状分布于中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