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
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
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
1930年魏格纳第四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
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
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
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
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
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问津。
北极黄河站: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2004年7月28日成立。
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中国也成为第八个国家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
极地考察对国家的战略意义虽然我国的极地考察工作已进行了20年,虽然我们在南北两极都建立了科考站,但提起极地,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遥远。
实际上,从国家战略意义的角度来讲,南北两极离很多国家都“非常近”。
这种战略意义可概括为四大类:一、环境意义。
南北极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左右着全球的冷暖过程。
以中国为例,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北极是我国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来自北极的寒流常常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危害。
我国牧区经常遭受的“白灾”(即雪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此外,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是东亚季风,研究表明,北极海水与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东亚季风的重要因素。
只要东亚季风发生变异,就很容易在我国形成气象灾害。
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对北极气候变化的预测性研究,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对中国能产生巨大影响,两极也牵动着世界各国的心。
美国科学家曾在一份科研报告中指出,阿拉斯加冰川融化的速度惊人,每年平均矮了半米多,成为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单一水源。
研究显示,在过去100年里,全球海平面上升了20厘米。
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海平面将升高60米,许多国家将被汪洋大海吞没。
为此,各国尤其是那些极地附近的国家,都把对极地的研究作为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来抓。
二、经济意义。
据美国科技协会所属的“美国北极资源中心”披露,保守估计,北极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000亿至2000亿桶。
煤炭资源估计占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
除了能源,北极还有大量的铜—镍—钚复合矿,以及金、金刚石、铀等矿藏。
虽然各国在极地进行实际开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于全球能源逐渐匮乏的现状来说,极地无疑是地球“最后的宝藏”。
与在极地开采能源相比,开发利用极地的生态资源更为现实。
在北极,最重要的经济鱼类是北极鳕鱼,这种鱼分布于整个北极海域,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
它们不仅数量极大,而且营养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比起北极鳕鱼来,南极大磷虾更有名。
中国科学家通过南极科考活动,发现那里的南极大磷虾是地球上最大的单种(无其他变种)生物资源,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这一资源的现存量估计为6.5亿吨至10亿吨,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也是最后一个蛋白库。
对于人口膨胀、食物短缺的当今世界,南极磷虾资源无疑十分珍贵;如果从食品、药物资源、工业原料和新的生物技术的角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其前景将更加广阔,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海洋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人口大国来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远洋渔业国家,其中分布在北太平洋从事捕捞作业的渔船有120艘,占海外渔船总数的1/8,而其捕捞量却占海外总捕捞量的26.4%。
因此,在北冰洋及周边公海进行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将对在该海域从事渔业生产的我国远洋渔船作业产生直接的指导意义,为我国在上述海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三、军事意义。
众所周知,北极位于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航线,从华盛顿到莫斯科仅6750公里,比欧洲航线近1000多公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美国已经意识到,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北冰洋会成为美苏争夺的军事要地。
为争取战略主动,美国从1946年开始,派飞机在北极地区进行考察,每周两架次,考察内容包括地形、冰面特点、飞行员对北极气候的适应能力等。
1949年,美国开始在从阿拉斯加到冰岛这一漫长的北极战线上构筑大量军事工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在北极的冰山上建立浮动间谍站,其目的是监视苏联核潜艇及其侦察机的动向。
与此同时,苏联也在一座50多公里长的冰山上建立了间谍站,并把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摩尔曼斯克建成苏联最大的海军基地,其庞大的北海舰队司令部就设在这里,被苏联人称为“致命武器”的战略核潜艇也部署在这里。
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在极地的军事竞争放慢了脚步,但在平静的背后,隐蔽的军事行动始终存在。
四、科技意义。
在极地科学活动中,高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快。
因为,人们要在严酷的环境下进行高难度的工作。
以水下机器人为例,各国在极地考察中基本都要用水下机器人,但不同技术水平的机器人会给科学家带来不同的成果。
因此,各国有意识地适应极地要求,研发高科技产品。
谁的科技水平过硬,就能在科研和实际开发中取得优势。
极地考察关系国策有专家认为,极地考察作为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研究与利用的长远性战略;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长远战略。
极地考察事业的原则首先是服从国家战略全局,并充分考虑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其次要适应未来极地开发与斗争形势的需要。
极地考察关系国策有专家认为,极地考察作为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研究与利用的长远性战略;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长远战略。
极地考察事业的原则首先是服从国家战略全局,并充分考虑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其次要适应未来极地开发与斗争形势的需要。
黄河站物业由挪威负责中国于1984年开始进行第一次极地考察,主攻方向是南极。
经过不懈努力,1985年,中国在乔治王岛南部建立长城站。
现在,长城站已有建筑25座,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各种科研、生活设施比较齐全,每年可接待越冬考察者40人,度夏考察者80人。
1989年,我国又在南极大陆的东部建立了中山站,与长城站相比,中山站稍小,建筑面积为2700平方米。
南极的两个考察站经过近20年的经营已初具规模,相比之下,我国在北极新建的黄河站是三个站中基础最好的一个。
黄河站所在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是各国研究北极的“大本营”。
到目前为止,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这7个国家的科考站都建在这里。
黄河站的主体建筑是一栋二层小楼,它原为一家挪威公司的职工宿舍,中国方面把它租了下来,并进行了改造。
现在,站内有光学观测室、实验室、宿舍、阅览室和储藏室。
挪威政府对各国考察站有严格规定,各国考察站的物业完全由挪威政府负责。
如考察站的上下水系统由挪威组建的后勤机构管理,以防止冻结;各国考察站内不能单独生火做饭,考察人员都要吃挪威的“大食堂”。
我国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极地考察站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
这些研究包括:气象学、高层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项目的常规观测。
在南极每年的夏季,除常规观测外,我们的考察站还进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人体医学和海洋科学的现场科学考察工作。
我国对极地考察工作非常重视,但与美俄等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美国2003年至2004年的极地研究计划共有700名科学家参与,涉及156个研究项目。
美国科研机构、大学、军方都对该计划给予了全方位支持,国会也从不要求削减与极地研究有关的预算。
早在1999年,其他国家用几百万美元搞极地研究的时候,美国的极地研究经费已经突破了2.5亿美元。
俄罗斯在极地研究方面继承了苏联的雄厚实力,在南极大陆周围,共分布着俄罗斯8个常年考察站和6个夏季考察站。
虽然由于财政紧张,几个考察站暂时关闭,但俄罗斯在极地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除了美俄两国,英法日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和北极设有科学考察站,这些科考站近几年越来越繁忙,因为很多国家都意识到,极地考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首次北极科研考察有哪些重大发现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
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这次考察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北冰洋3000米深海底的沉积物和3100米高空大气探测资源数据及样品;最大水深达3950米的水文综合数据;5.19米长的沉积物岩芯以及大量的冰芯、表层雪样、浮游生物、海水样品等。
根据初步分析,参加这次北极考察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和新发现。
如大气科学家发现了北极地区上空蒙盖着一层厚厚的“棉被”——逆温层,它远比原来想象中的要厚,同时发现了该逆温层的屏障作用;我国科学家通过此次考察,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做出了中国人的贡献;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的圆满成功和所取得的多项创新与突破,为本世纪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谱写了又一曲凯歌! v此次北极考察航线和考察工作区域由上海出发—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北极永久海冰区(期望到达西经170°、北纬80°~82°)—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