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功山)国学文化中心策划方案陈传焕一.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
大力弘扬国学精粹、普及民族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现实体现。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的高度总结,浸淫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
它就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华夏五千年,国学常盛不衰,优秀文化生生不息;四顾寰宇,华夏文化乍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溯本寻源,一切尽在道然中,一切尽在文明传承中。
时至今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经所创造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考验而依然生机勃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的态度来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让博大精深的国学所产生的文化张力永远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因此,弘扬国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弘扬国学是恢复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衰落,在西方列强侵略时的无力,被人们采取一种文化归因的解释策略,简单地把原因和过错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身上。
在这种心态下,国人对于本国固有文化和固有学术的自信心,降落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传统学术首先作为“国故”,失去鲜活的创生能力。
今天,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与影响力日益提高,世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强烈。
文化,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重建国学就是要更好地张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与时代意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事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应包括中华文化的复兴。
每个中华儿女应当坚信,中华文化仍将再次焕发青春,再现活力,再展魅力。
其次,弘扬国学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意义巨大。
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文化。
弘扬国学可以扭转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陌生和疏离,通过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来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
国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不论大陆,还是香港、澳门、台湾都拥有同一部历史,同一种文化,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字。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连接华人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弘扬国学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
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最后,弘扬国学对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意义重大。
当今时代,虽然文化多元化的要求已成为全球性的呼声,然而,现代社会的话语霸权、文化霸权同样存在。
在与强势文化的争夺中,放弃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全盘西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地的汉学家都在积极研究并加以利用,我们更没有丝毫道理不去继承、不去推动,不去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国学热”。
各类媒体上涉及国学的栏目屡见不鲜,众多高校开设国学类专业或相关课程,国学研究机构纷纷组建,书店中国学类书籍持续热卖,古典戏曲进入中小学课堂,一些重要传统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
这一切都在说明,国学热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勃勃生机!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根据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内拥有的厚重历史文化资源和不可多得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策划在区域内占地800亩左右,投资兴建一个以弘扬国学文化为主题、以传播国学精华为宗旨、以推动“三地两岸”国学文化交流为己任、以定期举办国学高峰论坛和国学精英讲堂为特色、以聚集海内外汉学家和汉学爱好者进行国学研修为重点、兼顾万众百姓对国学文化传承普及需求的,集国学文化研修和体验式旅游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中国(武功山)国学文化中心”。
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体系,正本清源、扬清激浊、革故鼎新,继往开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献出一点微薄之力。
二.项目建设的思想缘起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在一个有限空间范围内,在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中,如何有所侧重地展示国学文化的精华?如何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举起一面弘扬国学文化的大旗?如何将本项目铸造成一个知名的国学文化主题品牌?项目元素的构架组成十分关键。
而项目元素的构架组成首先起决于我们策划本项目的逻辑起点和思想理念。
也就是说,我们本着什么样的思维基点来定位、搭建本项目的组成元素。
弘扬国学文化,易学文化体系是基础,是根本。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藏,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
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
易学文化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易学文化影响下,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
可以说,易学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因此,本项目创意策划的核心基础是易学文化体系的展示与弘扬。
在易学这一中华文化之根的涵养下。
以儒、释、道三大文化体系为主体,包括历史上曾经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诸子百家文化,共同构建了广义的国学文化体系。
从项目投资开发的角度考虑,我们不可能在这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全面、彻底地展示各家的思想和文化元素。
只能本着“彰显核心、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将儒、释、道三大文化体系,特别是是儒家、道家的思想文化元素表现出来。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家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
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
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中华文化传统历来倡导“以儒治世”。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
这是千百年来人人所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历代统治者都公开标榜以儒家理念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指导思想。
儒家观念成为官僚文化的核心。
“尚贤使能”、“民为邦本”、“仁政理想”、“隆礼重法”、“节用裕民”和“修身为本”等思想理念对中国官僚体制及王政统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到处都在讲沟通,在讲交流。
什么是真正的沟通?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真诚、平等、诚信、同觉、同流、同心意义上的交流,这就是解道的文化。
一个人如果有了《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的功底,加上《弟子规》、《孝经》、《礼记》、《增广贤文》、《名贤集》等方面的同觉,再加上实践《道德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后的同心,他就必将成为真正的圣贤之才!所以,在本项目中,儒家文化元素的展示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作为真正的本土宗教,道学(道家)对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诞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道德经》及其道学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璀璨瑰宝,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文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明中,儒、释、道共遵“中和”之道。
这其实亦源于老子抱一而守中的自然和谐原则,并建基于“道”之“德”上。
因而老子的自然之道的原理无疑深含着一种可贵而永恒的和谐精神。
道学所提倡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
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道学文化是参天地、赞化育、贯中西、通古今的大学问,对人类未来的文明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
她不仅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资源,也必将成为世界文明相互交汇的凝聚点!道教中蕴含的指导我们追求有德人生、超然人生、和谐人生、健康人生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挖掘整理和弘扬。
道是人类精神回归的家园。
所以,在本项目中,道学(道家)文化元素也是必须浓墨重彩地予以展示的。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文体、语言、词汇、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其发展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都远非儒家之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所能比拟。
从这个角度来说,佛学文化元素也是这个项目中必须予以展示的重要部分。
换句话说,儒、释、道三大文化元素在本项目中都必须有所体现。
否则,国学文化形象展示就是不完完整的,甚至是存在严重缺憾的!但是,本项目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各哲学流派、宗教祖庭的集大成,而是将国学文化体系有所侧重地具象化的一个旅游文化产业项目。
哲学思想、宗教仪轨的充分体现不是本项目的宗旨。
因此,在本策划方案中,我们既没有规划庙宇,也没有规划道观。
有关佛教、道教的一些文化元素,我们将融会在其他项目内容中。
在本项目中,作为独立文化主题来体现的元素,一是以《易经》、《道德经》、《论语》等经典古籍和各家经史子集的解读、教授为主的,狭义的“国学”讲教项目;二是以国医国药为特点的养生文化项目;二是以国画、书法为核心的国艺文化项目;三是以京剧为主、兼有地方戏剧的戏曲文化项目;四是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世俗、至今不乏生存市场的风水、占卦、预测、看相、算命等江湖术数文化项目(相对于前三者高雅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江湖术数文化项目的设置,更多的是明确告诉体验者:仅供一乐,不可认真!使其客观、全面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高雅、精深的阳春白雪,也有世俗、玄妙的下里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