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3.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2、简介安徒生。
3、进一步了解安徒生及创作背景:《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
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
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
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
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
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
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并画文中的词语想办法理解,本文的体裁是什么?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揭露了3、理清文章层次:4、画出课文中你最感动的句段,力争读出感情。
三、课堂作业:1、默写字词,口述词语意思。
2.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1、……孩子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渡过的呢?……你们多么幸福呀!可是在这个喜庆洋洋的大年夜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孤独地走在大街上,她又冷又饿,没有一个人给她一句温暖的话语,有家不能回,在街上徘徊的她最后蹲在了墙角。
这个小女孩的命运如何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从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
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
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
她又冷又饿。
一辆马车差点把她撞死,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
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
小女孩该有多冷啊!新年的钟声敲响了.而小女孩的命运如何呢?)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自由读课文,说说小女孩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并填表格。
几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希望得到的现实2、合作交流3、汇报展示。
三、感悟写法,体会情感1.对比阅读幻象和现实部分,说说幻象的句子在暗示什么?2.从课文中找出小女孩现实生活悲惨的句子。
例如描写天气的冷和人情冷的句子。
3、你认为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写作方法):(1)(2)(3)四、小练笔:读课后《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拿起笔来也写几句话送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
9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历程。
2.学会默读课文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种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朗读,体会种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心情变化过程。
2.通过对比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童话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她就像一粒美丽的种子播种在我们的心田,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回忆,今天呀,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这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齐读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二、整体感知1.归纳主要内容: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先来考考大家。
(1)读准下面的字词:缩成一团努力茎吱吱嘎嘎拆掉(2)那么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再次浏览课文,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指名说)课件:课文主要讲了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它不断地想拥有最好的姿势,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现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理想,就要不断地努力去追求这一个道理。
2.那么,这粒种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边读边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1.师出示:第1段: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师问:当它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它觉得怎样会很好?指生回答。
你会怎样读这句话呢?能呼吸到空气的树,真的会很好吗?2.师出示:第4—7段中“‘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树这么想着。
”“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指生读第4段,说一说“做一棵会跑的树”有什么好处?它实现愿望了吗?那时的心情是什么?指生回答。
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语气。
3.师出示:第8段“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师问:当了许多年的手推车,它又产生了怎样的想法呢?指生回答。
体会“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
”这句话,感受“年迈”的手推车的心情。
4.师出示:第10段“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成了椅子的它,还是觉得不够好,为什么呢?理解“吃力”的含义。
5.师出示句子:第12段“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理解“满意”“舒展”的意思,感受木地板的心情。
它最终变成了木地板,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它觉得——(生回答)师相机板书:舒服四、归纳讨论,明白道理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了解了一粒种子到木地板的变化历程,你觉得这粒种子不断的追求“很好”的过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2.小组内交流,讨论课文内的道理。
3.教师点拨:那粒种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过程,在每一段经历中它都是不断努力、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使命,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生说自己的体会。
五、对比阅读,感悟主题1.师出示短文《去年的树》。
2.同学们对比阅读,你能说出《那一定会很好》和《去年的树》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吗?(相同:都是童话,都以课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不同:前文侧重从心理变化去塑造人物形象,后文侧重从语言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
)六、作业1.再读课文,积累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把你喜欢的童话再拿出来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9 那一定会很好一粒种子——木地板追求“很好”的生活努力实现梦想10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青头为救红头所做出的努力,了解牛的吃食特点。
3.体会青头临危不惧,解救红头所表现出来的朋友间真挚的情感。
激发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青头为救红头所做出的努力。
2.体会青头与红头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1.开门见山,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4.教师梳理问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出示文中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5.教师强调识字难点。
6.学生齐读词语,巩固识记。
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读文解疑,整体感知1.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红头)2.红头为什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1)学生默读课文1—4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引导体会红头的意外遭遇,始料不及。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3.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的?(1)学生自由读课文5—17自然段。
(2)从文中画出说明红头所在地点的语句。
(3)引导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将以上各句连起来,来介绍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过程。
四、总结课堂,了解牛吃食的特点1.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1—17自然段。
2.说说:从红头的旅行过程,你还发现牛吃东西时有什么特别的表现?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说说: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先……再……接着……最后……”2.导言:这是多么可怕的一次旅行,红头能顺利回来,离不开谁的帮助和鼓励?(青头)二、再读课文,了解青头对红头的帮助和鼓励1.学生默读课文5—17自然段。
2.找出描写青头帮助、鼓励红头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
(1)指名反馈找句子。
(2)练习说话:当红头被大黄牛吃到嘴里时,青头……当红头被吞进牛肚子里时,青头……当红头感到悲哀沮丧时,青头……当红头重新来到牛嘴里,但已经不能动弹时,青头……当红头流着泪感谢它时,青头……(3)组织谈话:从青头的所作所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三、总结想象,拓展延伸1.总结:在青头的帮助和鼓励下,红头惊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这可真是个奇迹啊!2.引导想象:当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后,还会对青头说些什么?3.拓展:你能试着讲一个有趣的历险故事吗?板书设计:10 在牛肚子里旅行青头:鼓励帮助红头:牛嘴里牛肚里11 一块奶酪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处、稍”。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学习蚂蚁队长坚守原则的品质和领导才能。
教学重、难点:1.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习蚂蚁队长坚守原则的品质和领导才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蚂蚁搬食物吗?很远很远的地方,一只小蚂蚁找到了一块食物,它匆匆忙忙地跑回去,一会儿就带来了浩浩荡荡的一大队蚂蚁。
它们是怎么搬运食物的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到的或了解到的情景。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一块奶酪》,看看小蚂蚁们在蚂蚁队长的带领下搬运食物时,遇到了什么事情吧。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以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5.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搬奶酪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究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提示:(1)想一想,蚂蚁队长集合的时候,定了什么规矩?(2)在搬运奶酪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意外?蚂蚁队长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小蚂蚁们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3)最后,那块掉了的奶酪渣怎么处理的?(4)思考,蚂蚁队长为什么命令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5)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子后,为什么大家干活劲头比刚才更足了?(6)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2.学生汇报,答疑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