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的传播和隔离措施

传染病的传播和隔离措施

传染病的传播和隔离措施摘要传染病由病毒导致,具有很强的传播性,若不加以控制,后果将十分严重。

本文通过对传染病传播人数变化建立模型,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针对问题一、问题二以及问题三,利用题目给出的条件,通过计算传播病毒人数,建立递归数学模型,经计算得到发病第11、12、13日需要隔离的人数分别为7951213、33542029、134660890,病毒携带者的人数分别为33912837、240977916、1453135464,这3天发病者人数分别为719604、684612、7022781。

针对问题四,通过改变隔离的时间寻找最优解,得到提前五天时隔离的方法最好,即需控制的人数以及需要控制的时间最少。

在文章的最后,分析了模型的优缺点,给出了模型的若干推广。

关键字:传染病隔离递归方程最优解1 问题重述某传染病由一种病毒导致,凡感染此病毒者必然导致发病。

现作如下假设:(1)患者在感染该种病毒至发病期间称为病毒携带者,此段时期称为该病的潜伏期。

设当天感染此病毒的病毒携带者不会将病毒传染给他人,次日称为潜伏期第一日。

设该病潜伏期为2天,潜伏期至发病当天该患者可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凡与之亲密接触者均可能携带上该病毒,其可能性为100%。

(2)设病毒携带者平均每天与3人亲密接触。

(3)该病毒在某一个人身上最先发现。

从该患者发病当日(第1日)算起至第10日决定采取隔离措施以阻断传播途径;第11日起,凡与该种病患者(发病当日算起3日内)有过亲密接触者均隔离,隔离时期均为3天。

试计算:1、第11、12、13日需要隔离的人数(含前日已隔离者)。

2、第11日起(含)病毒携带者的人数。

3、第11日起(含)未来三天每天发病者人数。

4、有没有更好的隔离方法?如有,请说明方法及根据。

5、假设潜伏期为2到3天,且服从分布为与病毒携带者亲密接触者人数服从参数为的泊松分布,与之接触者染上病毒概率为0.50。

2 问题分析分析题目可得到以下信息,当该病毒在某一个人身上最先发现时,此人已为病毒携带者,在当天他不会向任何人传播病毒。

在第二天,也就是病毒潜伏期的第一天,他会与3人左右亲密接触,而使其携带病毒,但他们不会向其他人传播病毒,此时共有4人携带病毒。

在第三天,这4名病毒携带者平均每人接触3人,因此又会有12人感染病毒。

第四天,最先发现携带病毒者会发作,即为发作的第1 日,以后他将不再传染给其他人。

以后的情况以此类推。

由于在发病3=λ第11日时以后开始采取隔离措施,患病人数将发生变化。

对问题(1),求发病第11、12和13日需要隔离的人数,可根据传染病传播的规律,计算出感染此病、处于潜伏期以及发作期的患者数目,通过递归的方法求出发病第11、12和13日需要隔离的人数。

对问题(2)和(3)求解发病第11、12和13日病毒携带者和每天感染病毒的人数,可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求解。

传染病发展方式3 符号约定4 模型假设(1)设当天感染此病毒的病毒携带者不会将病毒传染给他人,次日称为潜伏期第一日。

(2)设该病潜伏期为2天,潜伏期至发病当天该患者可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凡与之亲密接触者均可能携带上该病毒,其可能性为100%。

(3)该病毒由一个人开始传播。

(4)发病者在被隔离的当天不传染给任何人。

(5)传染时每一个处于潜伏期或者发病期的患者,接触人员没有交叉。

(6)发病者不会痊愈。

(7)被隔离者仍会发病且为病毒携带者。

(8)在统计期间没有病毒携带者死亡。

(9)设病毒携带者平均每天与3人亲密接触且不会重复接触。

(10)从第11天开始隔离,隔离所以与病患接触过的人员,包括前10天发病者接触的人。

5模型的建立和求解5.1 模型的分析分析题目可得到以下信息,当该病毒在某一个人身上最先发现时,此人已为病毒携带者,在当天他不会向任何人传播病毒。

在第二天,也就是病毒潜伏期的第一天,他会与3人亲密接触,而使其携带病毒,但他们不会向其他人传播病毒,此时共有4人携带病毒。

在第三天,这4名病毒携带者平均每人接触3人,因此又会有12人感染病毒。

第四天,最先发现携带病毒者会发作,即为发作的第1 日,以后他将不再传染给其他人。

以后的情况以此类推,可通过递归的方法进行求解。

由于在发病第11日时以后开始对与患者有过亲密接触的人采取隔离措施,患病人数将发生变化。

本文将分阶段进行讨论。

5.2 模型的建立(1)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到发病的前10天处于各种阶段的患者人数:t-天处于潜伏期第二天的患者,那么有第t天发病的人数是1()()1=-。

a tb tt-天处于潜伏期第一天的患者,那么有第t天处于潜伏期第二天的患者是1()()1=-。

b t d tt-天处于被感染当天的患者,那么有第t天处于潜伏期第一天的患者是1()()1=-。

d te t第t天处于被感染当天的患者数为发病当天、处于潜伏期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患者所传染的总人数,那么有()()()()e t a t a t d t=++。

333第t天携带病毒的患者总数为该天刚被传染的患者、处于潜伏期第一天第二天的患者的人数总和,那么有()()()()=++。

p t b t d t e t(2)发病10天后处于各种阶段的患者人数:发病10天后,开始进行隔离,患病人数的组成将发生变化。

因此,第t天发t-天处于潜伏期第二天的患者,那么有病的人数是1()()1=-。

a tb tt-天处于潜伏期第一天的患者,那么有第t天处于潜伏期第二天的患者是1()()1b t d t=-。

t-天处于被感染当天的患者,那么有第t天处于潜伏期第一天的患者是1()()1=-。

d te t第t天处于被感染当天的患者数为发病当天、处于潜伏期第一天和第二天的患者所传染的总人数与前3天被隔离患者能传染的人数之差,那么有()()()()()()()=++------。

e t a t b t d t a t a t a t313233第t天携带病毒的患者总数为该天刚被传染的患者、处于潜伏期第一天第二天的患者以及t天来发病者的人数总和,那么有()()()()=++。

p t b t d t e t第t天隔离的病患者为()()()=+-61h t a t h t5.3 模型的求解t≤时,患者数目有以下关系:通过以上分析知道,当10()()()()()()()()()()()()()()3*111e t a t b t d t a t b t b t d t d t e t p t b t d t e t ⎧=++⎡⎤⎣⎦⎪=-⎪⎪=-⎨⎪=-⎪⎪=++⎩当11t ≥时,患者数目由以下关系:()()()()()()()()()()()()()11161e t a t b t d t a t e t b t d t d t e t h t a t h t =++⎧⎪=-⎪⎪=-⎨⎪=-⎪⎪=+-⎩初始条件为:发病第一天只有一人,即()11a =;发病第11日隔离的人数为()()()()1011061039t h a t a a ==++∑利用MATLAB 编程求解,得到发病13天以来的患者情况,如表 1:那么,可以得到发病第11、12和13日累计隔离人数、携带病毒人数和每天发病人数,如表 2所示:6 问题(4)的求解通过上一个模型的求解分析,可以得出:当提前隔离的天数不超过5天时,能传播病毒的人数迅速减少;当提前的天数超过3天时,能传播病毒的人数改变并不明显。

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当有一种未知的传染病开始在人群中传播,初期很难发现它为传染性疾病,当受传染的人数增长很快同时数量很多时,经过医学鉴定才可以断定为传染性疾病,所以在该问题中提前隔离最好做到5天,低于5天不太切合实际。

7 问题(5)的求解将感染的人分为两种,分别为潜伏期为2天的()e t ,与潜伏期为3天的()'e t ,设潜伏期第三天的人数为()s t由前一模型推广可得,()()()()()()()()()()()()()()()()()()()()()()()'''''0.6!0.4!3432211ii e e t a t b t d t i e e t a t b t d t i a t e t e t s t e t b t e t e t d t e t e t p t b t d t e t λλλλ--⎧=⨯++⎡⎤⎪⎣⎦⎪⎪=⨯++⎡⎤⎣⎦⎪⎪=-+-⎪⎪=-⎨⎪=-+-⎪⎪=-+-⎪⎪=++⎪⎪⎩其中,3λ=。

8模型评价1、本模型简单,易懂,操作性强,适应范围广。

2、本模型在考虑疾病传染时没有计算交叉感染的人群,且每天传染人数与传染概率为固定值,与实际情形不符。

3、在计算时没有考虑治愈人群,而且发病者在隔离当天仍有可能传染给其他人。

4、本模型还没有考虑病毒携带者死亡的情形。

参考文献[1]卓金武,MATLAB 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