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绘画疗法

绘画疗法

一、绘画分析的发展历史背景:绘画治疗是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 therapy)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实,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出于对自然现象的畏惧与恐慌,就会在岩洞中留下壁画以表达敬畏之心。

19世纪末期开始关注儿童绘画分析所表现的内心世界而绘画治疗真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21年。

当时,有一期十分独特的展览先是在德国法兰克福展览馆的齐格勒小陈列室展出,随后又转展至汉诺威的一家画廊,内容为汉斯•普林茨霍恩多年来精心搜集的画作。

汉斯•普林茨霍恩(Hans Prinzhorn,1886-1933)最初在维也纳学习艺术史,于1908年获博士学位,1919年他进了海德堡精神病医院,在这里,他收集了一些神经精神病人的艺术作品。

几年里,普林茨霍恩从欧洲各不同名称的精神病医院搜集到大量精神病人的油画、水彩和雕刻作品,并从其中选出一些有相当水平的绘画,呈现在精神病医生、艺术家和众人面前。

展出之后,又编成《精神病人艺术作品选》(Bildnerei der Geisteskranken)一书,于1922年出版。

展览和作品的出版,一时在欧洲大陆人们的心中引发起一阵阵的震荡,同时也给心理学界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1930年至1940年,近代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绘画治疗也由于精神医学运动得到了更为充分的空间和进步。

像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大师都曾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梦境和研究分析。

如今,因为绘画具有表达、符号象征和创作等元素,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心理治疗当中。

许多心理学家往往以形象来联结三个意识层面,他们认为,在前意识中体会到的形象,可以作为潜意识及意识的媒介。

可以说,现代的绘画治疗已经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操作体系,以心理分析、心理动力学等概念为基础理论体系,并且越来也多地被运用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治疗中。

20世纪初,精神分析和心理分析兴起,对神经官能症病人的自由绘画进行心理分析,1926年佛洛伦斯·古德伊那伏尝试用画人的方法测试孩子的智力,这是第一次标准化绘画测试20世纪中期产生两种不同的绘画治疗的对峙,诺伯格主张绘画治疗的作用是使病人对所处境遇和发生身上的事情产生知觉重组;格拉玛则认为绘画治疗在于治疗师在医患关系中所扮演的参与和分享的角色巴克(buck)和哈默(hammer)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60年代提出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最先是以人物画为投射工具,探讨画中表现的个人发展以及绘画投射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伯恩斯和哈佛德·考夫曼发现在绘画中缺乏动感,因此指导孩子进行一种家庭动力绘画。

1970年出版了《家庭动力绘画》。

更大推广了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的作用绘画治疗在中国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治疗初显端倪。

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大陆得到介绍,并被尝试作为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手段。

二十一世纪中国绘画艺术治疗发展逐步深入。

应用逐渐扩展到对残障儿童的帮助、大学生抑郁的治疗及学校的心理咨询中。

近年来,该项技术的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样化。

(孟沛欣)二、图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绘画治疗的原理生理基础:大脑的偏侧化,大脑的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右半球则是图像性的,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集合,即说明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都是由右半球控制的。

绘画疗法认为右半球所控制的绘画艺术活动能影响、治疗情绪机能障碍。

第一个理论依据:图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

它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

图画天然的功能首先是表达和沟通,其次才是有美学的意义。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公开的隐私,因为它们最直接地表现作者深层次的内心世界。

但由于它们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有专业和艺术的面纱罩在上面,所以分析它们需要特别的慧眼。

人们更多的是从美学层面上去欣赏它们。

第二个理论依据:图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人们对图画的防御心理比较低。

图画说到底是一种投射技术。

第三个理论依据:图画所传递的信息量远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更强,而且,在画图过程中,人们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或相反)。

“投射”在心理学中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个人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态度、愿望和情绪等,投射到环境中的事物或他人身上,如一个怀疑心很重的人,他看到的是周围人都在怀疑他,或别人都是值得怀疑的;而以个信任他人的人,看到的是别人都很信任他,或别人是值得信任的。

二、是指个人的情绪对外界事物的影响。

如一个处在恋爱中的人,看到周围的花在笑,听到风在唱歌。

而一个落魄的人会觉得路上的够都在嘲笑他。

三、是指个人从经验出发做了错误的判断。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常用的投射技术有:墨渍图片(罗夏测试、霍兹曼墨迹技术)、主题统觉测试、完成句子、文字联想(词语联想测试)、图画测试、个人作业等。

图画作为一种投射技术,与所有其他投射技术一样,主要是通过简单、模糊和不确定的指导语,引起人们的反应,给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其把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与不知不觉中投射在图画作品上。

三、图画技术和一般人格测试的区别1、一般的人格测试不易测出人们潜意识层面的东西,而图画技术则有可能,因为图画技术给出的指导语是非常简单的,给人们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可以让人们自由地表达自己。

2、一般的人格测试给出明确的情境,要求人们回答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和选择,而图画测试不告诉人们测试的目的,让人们充分的表达自己,提供了表达个体差异的机会,也让人们更好地说明自己。

3、一般的人格测试对人们有基本的文字理解要求,而图画技术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并且适用于更广大的年龄阶段和群体。

4、一般的人格测试有较为成熟的模式和判断标准,而图画技术的评估工作则比较弱,很难有统一的模式和客观的评判标准。

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图画技术有其优势和劣势。

其优势是能够转移成人的心理防御,真实地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的信息,而且适用范围较广,从儿童到老人,从文盲到有文化的人均可适用;其劣势是评估工作很难标准化,信度和效度不够理想在应用图画技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图画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较为成熟的测评工具,有常规模式和测评标准。

但即使是这样,绘画测试也很少作为单独的测试来评价作画者,因为绘画的本质诗作画者自由发挥,具有任意性,即使再标准化,也难免会有一点疏漏。

对每一幅画的分析,都必须要考虑所有指标和要素,如构图、笔触、位置、颜色等,而且必须考虑作画者的年龄、社会文化背景、情绪状况、主要问题等。

即使对较为成熟的画人测试,人们也很少用它作为评价其智力的唯一测验。

研究发现,通过绘画所测得的智力分数,通常低于完整的智力测验的分数。

所以,从测评的角度而言,运用图画技术时需要谨慎,一般也不单独用绘画测评作为唯一工具。

图画技术的长处在于它投射出的丰富信息。

这也是其它技术望尘莫及的地方,也是他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标准化对绘画做出评估,另一方面,它又有大量个性化的信息。

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最有价值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地用支离玻碎的标准去解释一幅图是浪费了大量信息,也是不准确、不完整的、甚至是危险的。

图画技术应用起来很便捷,但对它的解释应该谨慎。

一是要由专业人员来解释;二是作画者本人的解读很重要。

只凭书本上的标准就去给别人测试、解释,是一种不专业、不严肃的做法,对当事人的帮助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无益的。

四、怎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幅图画?(一)画画大小1、画面非常大:有可能是一种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因内心的无力感而表现出的外在的防御机制表现出情绪化、躁动的倾向2、画面非常小:表现出对自我评价较低表现出拘谨、胆怯和害羞的倾向可能缺乏安全感可能情绪低落可能有退缩的倾向画面在纸的上方且较小时,表现出作画者心理能量较低。

(二)、画面位置1、处于纸中间:这是最普遍的情况,它代表了安全感2、处于纸的正中央:可能表明没有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上比较固执3、处于纸的上部:表明高层次的抱负,会努力达到目标。

也可能代表一种乐观,有时是一种不合理的乐观4、处在纸的下部:表明没有安全感代表一种匮乏感情绪低落倾向或悲观主义倾向5、处在纸的边缘或最下部: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需要外部支持依赖他人,害怕独立逃避尝试新的东西,或者沉迷在幻想中。

(三)、用笔力度用笔力度是指作画者在画画时用力的程度,它包含以下信息:1、有力的笔触:表示思维敏捷,自信,果断。

2、特别用力:可能代表自信、有能量、有信心。

可能代表神经紧张。

可能代表攻击性或脾气暴躁可能代表器质性病变、如脑炎、癫痫等。

3、轻微力度:可能代表犹豫不决、畏缩、害怕、没有安全感。

可能代表不能适应环境可能代表低能量水平4、断续、弯曲的笔触:表示犹豫不决表示依赖和情绪化倾向代表柔弱与顺从(四)、线条特征线条是图画的基本元素。

不同的线条传递不同的信息。

1、长线条:表示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有时会压抑自己2、短线条:短而断续的线条表示冲动性3、明显的线条方向:强调横向直线代表无力、害怕、自我保护倾向与女性化强调竖向直线代表自信、果断强调曲线可能代表厌恶常规线条过于僵硬代表固执或攻击性倾向不断改变笔触的方向代表缺乏安全感(五)、颜色很多学者提到颜色的心理学意义,罗夏提出颜色是人们情绪生活的核心。

一般来说,暖色调象征温暖、热情、能量。

冷色调象征冷漠、无能量。

但对每一种颜色代表什么意义,可以更多的倾听作画者自己的解读。

如果过度使用一些颜色,可能代表以下信息:1过度使用红色:可能代表与愤怒情绪有关2过度使用暗色系:可能与忧郁情绪有关3过度使用鲜艳颜色:可能有急躁症倾向4过度使用很淡的、几乎看不清楚的颜色:可能想要隐藏自己一幅画中使用颜色的多少也有不同信息如是单色或两种颜色,整体来说表明淡漠如是三色至五色,则是正常的,大多数人的选择。

如超过五色,则要寻找原因,因为超过五色,图画会显得繁复,可能有一种急躁症倾向。

需要询问具体原因。

(六)、画的过程1、最先画的部位或事物,是作画者最关注的方面。

2、如果有很多涂擦的痕迹,表明作画者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或追求完美的个性,或是对自己不满,或是情绪焦虑,或是想要隐藏真实的自我。

3、如果作画者花了很长时间去画一副简单的画,表明作者不愿意表现真实自我,在把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如何表现等方面思虑过多。

4、如果作画者对自己的画不满意,可能有这几种情况:把不满意的画撕掉,这表明作画者追求完美的倾向;在画得不满意的画稿上继续作画,这表明作者为达到目的不在意挫折。

5、如果作画者画到中间时要求换纸,有时是因为被画出来的真实内容吓了一跳,重新画其实是进行整饰的过程。

在介绍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幅图画时,需要提醒读者的是:这部分内容介绍了很多国外学者的观点和分析结论,它们在中国的适用性并没有得到验证;如果只照搬文章中的只言片语就去分析别人的画,那是危险的。

相关主题